云南:深挖文旅消费潜力 加快旅游市场复苏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云南各地消费市场不断复苏,旅游市场明显回暖。云南是旅游大省,如何深度挖掘文旅消费潜力、推动旅游市场强劲复苏,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也是旅游从业者关心、社会关注的话题。

  百姓问

  斑驳的黄墙红瓦、静止的法式挂钟、绵延的铁轨……冬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碧色寨暖阳依旧。随着旅游市场回暖,最近来这里赏景、拍照的游客越来越多。碧色寨内的民宿经营者杨明珠说:“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的生意受到了一定影响,但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新机遇就在眼前。”

  当前,云南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不少客人到云南旅游不再只是看看风景、吃几顿特色菜、买几份特产,而是追求深度游。在杨明珠看来,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以吸引游客,让游客愿意消费,才能让云南旅游人气更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拉动消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如何规划?民宿等能获得哪些政策支持?”成了她最关心的问题。

  代表议

  “我们相信,今年云南的旅游业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省人大代表、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武云兵对今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信心十足。他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从元旦假期开始,云南各地旅游市场已经呈现出持续回暖的态势,预计春节期间将迎来一个小高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推动旅游市场强劲复苏等,武云兵从中读出了信心和希望。他认为,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旅游强省建设,将为云南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省两会精神,抓住旅游市场回暖机遇,结合实际推出新的助企纾困、行业振兴、消费促进举措,提振行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擦亮云南旅游金字招牌。”武云兵说。

  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必须提高人气。武云兵介绍,为实现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楚雄州深挖“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4张世界级名片,发挥楚雄独特的交通、区位、气候、生态等优势,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快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大力拓展全域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开发森林康养、温泉康养、医药健康、自驾营地等创新产品。同时加强文旅宣传,打造彝族火把节、恐龙文化节等文旅品牌,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新亮点、滇中旅游胜地,为云南建设文化旅游强省贡献楚雄力量。

  委员议

  “抢抓复苏风口,让市场重新活跃。”说起挖掘旅游市场内需潜力,省政协委员、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工商联主席杨四龙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近年来,云南不少旅游企业通过网络平台谋求生存和发展,但网络平台只是一个中间环节,主要起到宣传促销的作用,想要深挖消费潜力,还是得旅客到现场体验,带动吃、住、行等相关领域的消费。”

  杨四龙认为,要抓住旅游市场复苏的契机,提振旅游消费内需,对云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行业角度看,需要培育和升级生态旅游、房车露营游等新业态;从企业角度看,需要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让旅游供给和需求更加匹配,加速形成新供给催生新需求、新需求激发新供给的良性循环,提升云南旅游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我们也应看到,目前云南省还有不少旅游行业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杨四龙建议,希望党委、政府制定精准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如研究出台“降、缓、补”等举措,有效缓解旅游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营造积极向好的市场氛围,包括用好文旅惠民消费券等措施,用激励性政策刺激市场,在加快推进旅游市场复苏的同时,促进旅游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专家谈

  消费对经济发展有基础性作用,扩大内需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的发展战略。就云南而言,挖掘内需潜力,就是把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转化为增长点,不断增强经济的活力与韧性,夯实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近几年,云南消费市场受疫情冲击很大,要充分释放消费潜力,需在增强消费能力和改善消费条件上下足功夫。一方面,要推动消费扩容升级、发掘内需潜力,就需要在提振消费信心、改善消费预期上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除了继续发放消费券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外,更要洞察消费结构、消费环境持续变化带来的消费格局的深刻调整,在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上加大创新力度,持续改善消费条件,持续创新消费场景。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措施调整的大背景下,需要实施旅游品质提升行动,全力助推旅游业的恢复性增长。关键是要在供给上下功夫,科学细分市场,精准需求分析,提供质量更好、服务更优、形象更佳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要做好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以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旅游消费增量。

  总的来说,云南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潜力大、后劲足,只要坚持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持续挖掘并释放内需潜能,就能为经济发展稳中提质注入更多新动能。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韩博

  本报记者 赵婷婷 郎晶晶 龙舟 黄翘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