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杨梅撬动海宁尖山全域旅游发展 水果产业大放异彩

  初夏时节,海宁市尖山新区(黄湾镇)尖山村的果农马建良,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他的休闲观光生态杨梅基地满山红果、遍地飘香。紫黑蜜甜的小炭梅即将落市,硕大饱满的东魁又强势登场了。从树上摘一颗杨梅送入口中,鲜红的汁水溢满唇齿,清甜的滋味浸润舌尖,直抵心脾。来自杭州的沈女士不禁感叹,这是她二十多年来吃到的最好的杨梅。

  “炭梅颜色发黑所以叫‘炭梅’,个头小,泡酒最好。东魁个头大,一颗20来克,晚熟,正当季,不过到月底也差不多了。杨梅的季节很短,就半个来月时间。”这段时间,马建良和妻子金培芬忙得不可开交,每天清晨5点上山,下午两三点才能吃上饭。不到两周时间,夫妻俩已经卖掉了4000斤杨梅,家里每天都有摆放整齐的杨梅等着预约客上门。“都是电话、微信提前来定的,现在都不拿出去卖,没时间啊。”

  63岁的马建良是尖山村第一个种杨梅的。1987年,原本种植水稻、棉花的他在报纸上看到台州仙居杨梅卖出了一斤五六元的价格,还远销香港,就写信给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求证,他曾在这个研究所受过种橘培训。得到专家的肯定答复后,作为村小组长的他发动组里的农民种植杨梅。一开始只有3户农户碍于他的面子,将信将疑地答应“试试看”,他们从台州买了几百株树苗,种在了家门前的大尖山上。“大家看我们的杨梅树存活率还可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在山上种嘛,也不占田地。”7年后,种了一亩六分地杨梅的马建良收获了1万多元。这“第一桶金”当年在小小的尖山村引起了轰动。

  “好杨梅对生长环境要求还挺高,温度要保持在25到30℃之间,太高结出来的果少,去年天热得早,就影响收成。雨水多也会影响甜度。”爱钻研的马建良经常会给农户们上课,“修剪和疏果也很重要,每个杨梅之间要间隔三厘米,枝条不能一层一层叠牢。”

  如今,尖山村和附近的钱江村家家户户都有杨梅树,是名副其实的“杨梅村”。

  杨梅,在尖山人心中是招牌、是文化、更是情怀。一颗杨梅正在成为撬动当地旅游产业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的支点。

  据尖山新区(黄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尖山南侧有围垦的东西湖,西侧有大海,沿海有大尖山、望夫山、高阳山等,在山顶上可以看钱江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培育出了诸如尖山杨梅、尖山枇杷、尖山桃子、尖山柑橘等品质优异、种类繁多的水果。四月杏子,五月枇杷,六月杨梅,七月桃子,八月火龙果,九月葡萄与提子,十月至十一月是橘子……这里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水果种植面积达1.66万亩,是浙北地区闻名的“水果之乡”。

  从2008年开始,尖山新区(黄湾镇)已连续举办12届水果采摘节。“从杨梅出发,把水果产业做强做大的同时,我们也在挖掘像种棉采棉、烧盐制盐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农耕文化,做好蓝印花布(拷花头巾)、潮神祭祀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还有‘样板戏’、‘骚子文艺’等传统曲艺,凸显独特的小镇文化。我们这里不仅有好山好水,也有好吃好玩。”该负责人说。

  去年,海宁旅游集散中心在黄湾建立了分中心,在保留原有水果市场功能的同时,新增游客接待、游客中转、游客餐厅、旅游厕所、特产超市、旅游培训等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当地旅游的综合配套服务。去年,来尖山新区(黄湾镇)的游客人数超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其中农业水果采摘收入9000余万元。今年初,黄湾潮缘风情小镇正式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第二批旅游风情小镇,宽塘和大尖山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水果产业的大放异彩就这样开启了客在景里、景在画中,清丽乡情生态旅游的“尖山模式”。尖山正在通过水果产业与当地山水文化资源有效嫁接与融合,达到整体互推效果,为游客营造风光、人文、生态、美食多重体验。

  (来源:浙江在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