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党家村,你慢点走

  

  关注 陕西韩城旅游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过客

  吾城 | 有故事的韩城 有味道的旅程

  6月9日是我们一行四人三天小旅行的最后一天,一大早在壶口镇大广场的敞篷下,赏着如泼的大雨,用过早餐,匆匆上车,“一骑绝尘”消失在层峦叠翠的烟雨中。我们庆幸昨天乘晚游览了壶口瀑布,要不,这么大雨,为之奈何,只能望雨兴叹!

  汽车在雨帘中穿梭着,在冲浪般的起伏中把一个个翠丘甩在身后。壶口到家一般六七个小时的车程,这样回去把下午的几小时的光阴就白白浪费了,偷得的闲是多么的宝贵和美好啊。我打开地图,如猎人一般贪婪而机警地搜寻着猎物,“山西大槐树下”是我们河南大多数人的祖籍地,不妨拐道去看看,我的提议先被赞同后被否决,当然是时间不充盈。随后是提出,否决;否决,提出……游览点在我眼前闪过,迷迷糊糊感觉汽车在群山中盘绕,待我一觉醒来,“轻舟已过万重”,汽车已疾驶在“京昆”高速路上,我仍不死心,重新翻开陕西省旅游图,“党家村”跳入我的眼帘。“党家村,陕西省目前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被专家称为是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赶紧上“高德”,算距离,离我们只有几十公里。一经提议,全体赞成。立即输入导航,下高速,掉头重新上高速,不多时,汽车又在去往“党家村”的路上飞奔了。车窗外,雨紧一阵,松一阵,我们的心情也如荡秋千般起伏着。若到党家村还是这样大的雨,为之奈何?不会白跑一趟吧?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将近午时,党家村到了。云青青兮欲雨,寨袅袅兮生烟。党家村这里暂时还没下,购票,请导游,带着几分庆幸,几分赌徒赌赢般的狂喜随导游下了村寨。

  

  节孝碑

  党家村是陕西省历史文化保护村,现在有600年前的四合院100余座和保存完好的城堡,暗道,家祠,哨楼等建筑,导游小姐姐如数家珍介绍着。我们来到党家村最具代表性的仿木砖雕牛孺人节孝碑面前。据传,牛孺人(牛夫人)丈夫党伟烈进京赶考,没入考场就得病暴亡,风华正茂的牛孺人年仅16岁,为侍奉公婆一直没有改嫁,直到52年后去世。光绪皇帝感动其节孝,降旨追封党伟烈为“徵仕郎”,并命笔题碑旌表节妇牛氏。

  牌坊是一座二丈多高的碑楼,为两面坡式,檐上筒瓦包沟五脊六兽,中部为一尊一米多高两层圆雕小阁楼,檐下为仿木砖雕,横额是“巾帼芳型”四字,额框由游龙,麒麟,香炉图案的透雕组成,下面自右向左是四幅砖雕:喜鹊闹梅,仙鹤戏水,青云奔鹿,鸭游莲蓬。下面是一副对联,右边是“矢志靡他克谐以孝”(发誓没有别的想法,只是孝敬公婆);左边是“纶音伊迩载锡其光”(皇帝赐给的无上光荣,让她的美德永载史册)。中下方为正碑,高丈余,透雕三龙捧旨图,中嵌“皇清”二字,碑文上书:“旌表敕赠徵仕郎党伟烈之妻牛孺人孝碑”

  导游告诉我们牛孺人一辈子受苦,死后皇上下诏给她建碑,而她的碑有姓无名,却给她早死的丈夫赐以“徵仕郎”(从七品),可见当时妇女地位之低,这座碑其实记载的是牛孺人52年的心酸劳苦和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广大妇女对戕害。

  导游小姐姐无疑是对的,但她只讲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的其中一个,就像《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风月宝镜,贾瑞的病只能照背面,可贾瑞偏偏照正面,最后丢了性命,怨谁呢?只能怪他的自私和放纵。牌坊的砖雕是精美绝伦的,石碑是清冷的,在这冰冷的石碑上承载着牛孺人至上道德的五彩光环,诉说着五十二年来世道的艰辛,也闪烁着党家村人人性的温暖。婆媳的相依相怜,相惜想念;邻里相帮相扶,相携相搀,哪一种不是温情暖暖。不要以现代人的思维方法去评判过去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否则就是刻舟求剑式的思维,是堂吉诃德式的逻辑。

  

  惜字炉

  在党家村中大街巷口,有一尊惜字炉深深吸引了我。听导游讲,像这样的惜字炉党家村有三个,这是其中的一个。党家村人尚文,所有写过的文字纸片都不得挪作它用,更不许乱扔践踏,一律送至惜字炉焚烧,这是对文人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

  仓颉造字夜有鬼哭,伟大的、神圣的、通灵的文字,无中生有地来到人间,也要干干净净的由有到无的再次轮回。

  

  家训

  党家村人的家训文化不是附庸风雅,不是装点门面,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实实在在刻在门额或墙上,表现在言语中,落实在行动上。

  党家村的家训、家风、家教是党家村人文化的活化石,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门匾、门楣的家训题字:

  耕读第,孝第慈,庆有余,忠厚,耕读第,明礼第,读书第等不一而足。或悬挂于墙,或雕刻于壁的家训,更是让每个家人浸润在传统文化和伦理教化的氛围中: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

  “薄味养气,去怒养性,处抑养生,守清养道。”

  “思孝安家国,读书教子孙,若行平等事,阴德满乾坤。”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国则思忠,家则思孝,民则思信,为人之根本;德乃欲高,行乃欲周,处事之要诀也。”

  “要门庭显,必须积德;求子孙贤,还是读书。”

  “创业维艰,祖父备尝辛苦;守成非易,子孙易戒奢华。”

  “父母遗体重,朝廷法度严,圣贤千万语,一字忍为先;贫穷宜固守,富贵莫兴狂,勤俭立身本,谦和处世方。”

  “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 “在少壮之时,要知老年人的心酸;当旁观者要知局内人的景况;处富贵地,要知贫贱人的苦恼;居安乐之场,要知患难人痛痒。”

  正因为党家村重文知礼,仅从清末道光到光绪这六十年间,在这一平方公里到土地上,共出进士一名,举人五名,秀才四十人,几乎半数人家取得功名。

  

  祠堂

  党家村原是党家先人于1331年在此定居,后来贾家人来此通婚,也在此定居下来,所以党家村其实是党贾两姓,党贾两家共同定居建设,共同创造了党家文化。在贾家祠堂门口的两个圆木柱子的中上方,各有一个大斗,这里人称是旗杆斗子,一个斗子代表这个家族出了举人,二个斗子代表这个家族出了进士。斗子四面各有一个古钱币的镂空造型,内圆外方,这是告诫族人做人要方方正正,对外要圆润宽容。在贾家祠堂寝宫前有一块红棕色的石头,人称“训诫石”,上面凿有一条条刻楞,像一个大红搓衣板。贾家人谁若犯了错,要在这红色大搓衣石板上跪着接受训诫或处罚,家规、家法维系着传统,传统维系着文化,文化维系着绵延不绝的农耕生活。

  

  党家祠堂建祠堂更早,1331年,也就是说党家来到这里和这里民居几乎同时兴建,和贾家祠堂格局、建筑大同小异,也有两个旗杆斗子,那是党家17代子孙党蒙考中进士后的见证。党家祠堂不见训诫石,祠堂外却有一个破破烂烂千疮百孔的长凳,别小看这长凳,明朝保存下来的,距今已300多年了。这是一个用一整棵大槐树劈成两半做成的,在当时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坐,年轻人,别说坐,即使站在这里也要规规矩矩,在这里讲话也要轻声细语。我们一行四人虽已过“知天命”,头上华发连成片,却依然不过花甲年。导游告诉我们,党家人好客,来到这里像你们这般年纪是可以坐的。我们怀着虔诚感激的心情挨着坐下,让导游拍了照,算是对党家人好客民风的纪念。

  

  党家村人对子孙教育的重视从内容到形式几乎是全方位的。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竟有私塾12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名师,更有甚者,党家村曾穷尽全村的财力、物力、人力修建文昌阁。6层6面28米高的文昌阁里面供奉着孔子及其他文人高祖。每层中朝向党家村的三面有窗,其它三面皆无,寓藏风聚气,财不外漏,这是党家村人对文化、科举的向往和膜拜。

  

  扎硬寨,崇武德

  党家村重文崇武,城墙,看家楼,泌阳堡,夹层墙,哨门,25个哨楼,牢固的守护防御体系守护着党家村人的安全。党家村人又不局限于自家的平安,在国难当头更是勇于挺身而出。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仅一百多户的党家村先后有六十人参军,父子兄弟齐上阵,战士将军勇杀敌。贾自温就是当时涌现的一位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大刀队”名将。抗战时期共有16位党家村人血洒疆场,精忠报国。

  仁义礼智信的家风,淳朴忠厚的民风,重文尚武的遗风浸润出的必然是爱家,爱乡,爱国的赤诚硕果。

  

  漫步党家村,请君慢些走

  我们是在濛濛细雨中游览党家村的,雨不大,时有时无。导游告诉我们,这是游党家村的最好时候。石街、雨路、青砖、灰瓦,很有江南的韵味。抗战时期一位南方将领曾居此村,羡慕而又遗憾地说:此处有江南风景,江南无此处建筑。而这江南的风景也只有在细雨濛濛时才得以绽放,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她?坚硬的石街,高大的门楼,随处可见的雕梁画栋,再加上这有意无意的调情细雨,刚健中透着柔美,博大中蕴着婉约,撑着油纸伞,彳亍在这北方的雨巷,没准真会遇见一个皓婉如雪,款步盈盈的南方姑娘。

  导游提示我们,下雨要走两边,一般不会湿鞋,这是党家村人的智慧。党家村人依地势造房修街,这里地形全是西北高,东南低,而下面就是泌水河,房屋错落有致,街道纵横有差,所以从没有发生过水灾,你看街道,两边高中间低,水从中间流,既保护了墙屋的根基,又方便了人们的行走,只要雨不是很大,即使不看路,记住走两边,就不会湿鞋。

  

  党家村人的智慧既体现在大的布局上,又表现在生活的细微末节。各家各户的门槛都是活动的,一物两用的。他们的门槛用两个条凳做成,白天歇息拿下当条凳,晚上安上防盗、防贼。党家村的街没有十字街道,全是丁字街道,既防盗防贼又藏风聚气。当然这还不是党家村最神奇的,党家村最神奇的是“瓦屋千宇,不染尘埃”。有人传说是当年慈禧老佛爷赐给党家第17代传人翰林党蒙的“避尘珠”所致,而“避尘珠”则在建文昌阁时埋入地下。传说的真假无从考证,但党家村老屋如新却是不争的事实,也有人说这是党家村植被绿化好,道路硬化,整个村寨依山面水负阴抱阳所致。

  慈禧赐予党蒙的“避尘珠”我没有亲见,而在党家村里慈禧老佛爷赐给党蒙的“福”字却随处可见,你看这“福”字,左边上面一笔如仙鹤仰鸣,右边上面一笔如仙鹤觅食,画面生动,动静相宜,双鹤延年,寓意美好。在党家村,还常遇到另一个字:“寿”。是不是陈抟老祖写的不得而知,看那气势,若说是,大概也没有谁去怀疑。

  

  党家村大部分老屋现在还保存完好,但已是十室九空,只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雕刻精美的拴马石、拴马桩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日进千金、人欢马叫的喧哗;而刻在老屋门额、门楹、墙壁上的家训,正努力与岁月抗争,试图保存党贾两家先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大而模糊身影;狭长逼仄的四合院,无论你是尚书、将军,还是富有四海的商贾、大家,任你落尽怎样的墙外繁华,青砖灰瓦始终都是他们的梦中牵挂。

  游党家村请君轻些走,脚之所踏,那已是世上仅存的秦砖汉瓦;随手所指,处处是落幕的繁华;仰首望天,多情佳人泪雨下。

  游党家村请君慢些走,你会用轻婉的脚步将酣睡的老人唤醒,你会突破有形的腐身,飞跃思想的藩篱与这700年寿星对话,与400年的老屋畅谈,轻轻掀起尘封历史的红盖头,尽展当时她们的绝世芳华。

  

  =作者 田超

  =最温度、最深度,最情怀、最态度的平台

  

  史记韩城 · 黄河文明古刹炉烟袅袅香,

  晨钟暮鼓声声远。

  琴瑟笙歌游人醉,

  亭台望月灯火晚。

  市井烟火的悠闲、澽桥望月的怀远、院落烹茶的雅趣,每一帧画面都典藏着韩城人全部的“浪漫”追求。

  崇贤仰圣的风尚、耕读传家的传统、为国忧民的气节,每一个骄傲的背后,都成就着人文鼎盛的韩城、文节俱高的韩城。

  心往韩城,长乐未央。黄河边的文史圣城,文明古国的诗意栖居地!

  叩问古城,你可记得我倾世倾城!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党家村的琉璃岁月!

  走心 | 心的韩城,心的古城,来过,便不再离开!

  知音难觅,历史亏欠司马迁一个“管鲍之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