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旅游城区未来这样发展!天津海博地区未来发展规划解读!

  海博之于天津

  天津未来依托国家海洋博物馆(简称海博)打造滨海旅游新城区,位于天津滨海的海博是展现国家海洋战略的标志性建筑,是我国首座国家级海洋博物馆。不一样的还有海博的选址位于完全没有任何城市基础的填海区域中,紧临天津滨海的南湾。一方面其建设必将成为天津滨海旅游区发展建设的标杆性工程,有利于推动开发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在海博周边地区规划建设功能混合多样化的综合片区,为海博提供全天候的城市活力,避免大型城市公共空间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以此为出发点,城市设计力求为天津营造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所, 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使人工与自然和谐共处。打造完整的步行系统和便捷的公交配套体系,创造可居性与可持续性兼具的天津新海滨。

  天津海博片区规划建设解读

  发展定位

  天津海博周边片区定位为中国海洋文化博览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旅游城区。在功能构成上,国家海洋博物馆周边片区内需统筹并体现滨海旅游区主题公园、休闲总部、生态宜居、游艇总会为核心的主要功能。围绕国家海洋博物馆周边区域,形成居住、办公、消费、生产、娱乐、休闲一体化的城市功能体系,尽量延长一天中城市活动的时间,拥有7x24小时的综合活力。

  在功能布局上本着突出旅游区特色的出发点,区域规划从旅游多元化、办公减量化、零售业精品化、服务业多样化、商业便民化这几个要点出发,对商业办公与住宅区域进行方案调整,逐步形成混合过渡、大集聚小分散的商业与居住布局模式,使社区中的建筑也成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同时,围绕海博园区周边形成多样化的商业服务业业态模式,并与南湾形态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临海城市中心区,主要区域包括市民公共活动中心,各类型商业、文化及艺术汇聚地,营造热闹非凡的海湾中心区。

  功能规划

  多元化的城市功能不仅是海博周边片区的整体考虑,对于1平方千米的海博园区更是重要的考虑内容。国家海洋博物馆规划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大体量建筑与周边城市的关系是区域规划不断推敲的另个重要课题。基本的讨论方向包括三个:博物馆置于城市当中,博物馆置于大公园中,博物馆与周边片区形成小公园加配套区。

  配套区的存在可以保证国家海洋博物馆周边最临近片区的城市活力;小公园既可以提供室外公共活动区域,也可以为国家海洋博物馆的未来建设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与弹性。同时,将经营性的配套区以及主题公园与非盈利性的博物馆放在一一个开发单元内进行组合,有利于开发建设单位的具体运营操作,缓解博物馆运营完全依靠国家财政的经济压力。

  天津海博周边旅游城区规划解读

  (1)围合式建筑

  周边片区的旅游城区特质决定了其应具有较高的居住品质。这不仅应满足基本的日照采光、居住安全等要求,更应注重社区环境品质的塑造。围合式布局的住宅有利于承载社区内部生活,并满足居住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交往的需求。相比较千篇一律的板式高层同质化空间,围合式住宅更有利于形成本土化的社会归属感,突出旅游区宜居的城市品质。

  围合式的布局方式可高效地利用城市土地。然而,开发商盲目提升建筑高度的目的是冲抵土地成本,其本质是在满足基本居住功能条件下追求更高的销售利润,而远非居住空间的宜居性。这又回到了新城市主义所批判的战后单纯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围合式的住宅布局方式将传统行列式布局中不被看好的东西向空间加以利用,适当提升建筑密度,而并非建筑高度。当然,在普通市民看来,东西向住宅往往意味着不好的建筑朝向与居住条件,但通过精细化的设计以及现代室内环境控制手段的提升,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2)步行与公交相结合的出行方式。

  天津滨海旅游区的特质决定了其拥有较多的外来人口,特别是环渤海湾、华北地区周边前来滨海旅游区的度假游客。随着京津城际、京沪高铁、津秦高铁等主干高铁网络的建成以及天津滨海地铁Z4线等新区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前来这里旅游的游客所选择的出行方式多是公共交通,而并非私家车。这也成为小街廓、密路网的空间模式可以在本地区加以实践的重要保证。

  当然,私家车的减少并不代表区域交通通行能力的降低。一方面,较小的街廓尺寸对人们出行的阻隔作用更小,选择更加直达的步行路径,人们可以穿行于小街廓之间,有长理低两点之间的步行距离,从而鼓励人们采用步行出行。另一方面,引人与轨道交通相接驳的BRT公交,构建大运量公交体系,使5分钟步行出行圈基本覆盖城市生活区域,并重点与海博园区公交站点进行接驳。

  (3)均布的城市开放空间支持城市生活

  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经过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最初的方案参考纽约中央公园的做法,在海博周边片区中开辟一个约1200米x 250米的中央大绿带。这样的做法在寸土十金的曼哈顿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更集 似乎并不是那么突出,因为旅游区内有更多、可中的绿地拥有更高的生态效益,但在滨海旅游区中,更大的生其作用生态效应区域。片区内其他区域绿地的调整后的方案更加注重公共开散空间的联系与均布,形成“2公园、3绿轴、15 街心花园”的开放空间布局模式。

  整体上,以海博园区为核心构建绿轴。串联湿地高尔夫公园与南侧的永定新河,同时,在片区中央布置林街大道串联海洋监测监视基地与南湾,形成系统互联的开放空间骨架。局部上,小街廓、密路网的街道模式为城市开放空间均等化分布提供更多可行性与可达性。片区内的绿地空间与周边街区形成九宫格式的组合,使到达绿地的最远距离拉制在200 ~ 300米,这样的布局模式有利于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率。

  在我看来,天津海博周边片区的规划建设,对今后天津滨海旅游区其他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突出天津滨海旅游区的城市特质,避免出现新城建设“千城一面”的情况。对于天津滨海旅游区长周期、大范围的开发建设项目,今后城市设计理念的进步落实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海洋博物馆周边地区值得我们期待,天津滨海的旅游功能也在走向高质量的未来发展道路,蓝天碧海的天津卫你爱了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