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极旅行
南纬60度33分,南极圈的纬度,这个数字意味着没有长住民,没有污染,只有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赫尔佐格在纪录片《世界尽头的奇遇》中说:“这里的很多东西, 都是不常见的。这里是世界上最安静的地方。冰面裂缝的声音, 就像有人跟在你身后, 但那其实只是冰的声音。”
北京大雪纷飞的时候,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也迎来了它的最适宜旅游的气候——零下10度左右。据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统计,人类去过南极总人数累计约34万人次,其中科学考察人员约16万人次,南极旅游者约18万人次。2007年-2008年,到达南极的游客为46069人,是10年前的4倍。美国是来南极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瑞士和日本。目前,中国已经每年有300左右的非考察人群去往南极,很多大型旅行社也把这个南极游作为特色旅游项目着手开发。只是中国游客一是不了解,二是承受不了高额费用(10万-20万元不等),能够去南极看一看的人还只是极少数。
南极没有任何酒店设施,现行的南极旅行团,大多从阿根廷火地岛首府乌斯怀亚、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或者新西兰的港口上船,十几天吃住都在船上,进入南极圈后,碰到合适的天气,乘坐小皮艇登陆。除了经过西风带的时候会遇上海浪,可能会有眩晕之外,南极旅行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刺激,需要那么多体力。现在去过南极的游客当中,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的退休老人。
“不许带来什么,也不许带走什么——只能带走记忆,和一颗纯净的心。”这是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对游客的要求,也是每个到南极的人心里铭记的准则。
在登上南极大陆之前,船长会给旅行者进行系统的培训,例如不能留下任何东西,也不能拿走任何,即使是块小石头;与企鹅保持至少5米以上的距离,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打扰冒犯;不可喂食、触摸鸟类或者海豹,或因摄影而改变它们的生态行为;不能影响任何科研器材、标杆等等。因为尊重,南极的企鹅海豹和飞鸟都没有因为人类的到来而改变什么,它们还是能自在的生活。当人类不去打扰动物的时候,它们也没有任何谄媚或者敌意,而是真正的和谐相处。
“南极洲属于全人类,永远只用于和平的目的。”1959年,《南极条约》诞生,这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法律文件超越政治界限,冻结了多个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这片净土得以保留其本来面目。
但是这份条约却没有阻止住地球变暖的趋势。阿尔戈尔在《不能忽视的真相》中写道:南极洲东面的冰块体积正在减小且85%的冰川正在加速滑向海中。而这个地方的气温上升速度超过了地球任何一个地方。
2009年是《南极条约》诞生50周年,12月,当世界目光对准南极的时候,去过的人或者没有去过的人,其实都只有一个心愿——下一个50年,50亿年,冷酷仙境还能纯洁如故。
三个人眼中的南极
对于那些渴望自由的人来说,旅行意味着更多,去过南极洲的就有这样一些人。单一的景色和冗长的旅程反而让他们得到更多。
杨扬的人生感悟
关于去南极,杨扬曾经前思后想犹豫了一段时间,一怕20天的旅程耽误工作,二怕路途遥远身体不适,也担心大自然有太多不可抗拒因素。最后还是决定去了。南极对于她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作为一个从事了23年冰雪项目的运动员,她是怀着朝拜的心情去的,要去看看世界上最纯净的冰。现在谈起这个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杨扬满是自豪,因为获得的体验是无法用时间或者金钱衡量的。
从北京出发,飞行11个小时到巴黎,再飞行14个小时到阿根廷,稍事休整几天之后,再飞行5个小时到火地岛,随后登船经德雷克海峡进入南极,开始12天的南极湾航程。这个漫长旅程,首先就考验人的意志和体力。才到阿根廷,杨扬就严重感冒,几乎说不出话。等上了船,穿越西风带的时候,还要忍受几天高达数米的海浪带来的眩晕。正好是春节时分,17年没有在家过年的杨扬开始格外想家,越是离家远,越是想念父母。身体虚弱的时候,也渐渐清晰生命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扬反复说着公企鹅给母企鹅刁着石头来垒窝的事情,满眼望去,整整齐齐全是企鹅窝,企鹅爸爸和企鹅妈妈各司其责保护他们的孩子。偶尔有飞鸟过来偷企鹅蛋,无能为力的母企鹅会悲伤地望着飞鸟远去的方向,久久不能释怀。每天看着企鹅群,就忍不住感动,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着最原始最美好的亲情。
去南极之前,杨扬以为这个地方会很惊险,很刺激。结果恰恰相反,穿过西风带之后,海面越来越平静,身体也适应了。
因为放松,杨扬找到了久违的童年的感觉。有一天登上一座雪山之后,她建议大家沿山坡滑下去,因为雪层松软,一坐下去人就陷落了,于是大家开始像企鹅一样满地打滚,一路滚下山去。这是完全不懂事、无所畏惧的孩子才会干的事,但是滑到山下,虽然每个人都头晕目眩,却格外开心。在过南极圈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仪式,全体人都来到甲板上,船长让大家接受“海神波塞冬”的祝福,船员把冰块浇到大家的衣裤里,大家都被冻得直打哆嗦,但是欢声笑语一片。
杨扬兴奋地一直在说:到了南极才发现,原来回到童年这么容易。
当运动员的时候忙于训练比赛,之后又忙于各种工作,无论是内心还是身体,都处于一种混乱、浮躁甚至盲目的焦虑中。离开熟悉的环境,离开工作压力,甚至离开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正好给了杨扬一个机会停下来休整,静下心来面对自己。二十几天的南极之旅不但不劳累,反而像是去充了电。回到国内,正好赶上冬奥会倒计时,每天录节目到半夜,连续干了1个礼拜她都不觉得辛苦。
身上没有了冬奥冠军的光环,没有社交劳累和工作压力,正是那种在平常的生活里越来越难得的心境让她释放自我,她说,释放多少,得到多少。
王滨的修行之旅
从南极回来,王滨把烟戒了。这位新浪网副总裁、新浪无线总经理,自驾无动力帆船环球航行的船长、歌手、词作者从18岁开始抽烟,在去南极之前,一天至少两包,而且从来没有想过戒烟。他说因为南极太干净了,没有任何污染,有些地方甚至几十万年都没有人踏上过,如果抽烟,是种亵渎,所以就坚持不抽,回来以后的大半年,也就习惯了。这是南极之行的第一个意外之喜。
第二个意外之喜是写了首《南极之南》。他把对南极的感悟、冲动,全部放在这首歌里,亲自作词演唱,并用同行者时尚集团总裁刘江的摄影制成了MV。歌词中写道:“当第一口呼吸极度敏感,我从天空的想象中醒来,穿越无风的西风带,和约定的风雪擦肩,在原净的冰点领悟,在生活的远方沉淀。世界尽头,珍藏着一个永远的冬天。南极之南,能否把梦想冻上一万年。”
除了商业身份,王滨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个“纵横四海”的人。他是国内帆船运动专业级选手,自驾无动力帆船穿越四大洋。他曾经也打算自己自驾帆船进行南极探险,但是由于种种限制一直没有实现。
对于王滨而言,航海是探险,每到一个地方靠岸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南极则是修行,没有危险和刺激,很多时候都是在发呆和思考。船上看到的景色只有天空、海面、冰雪和黑色石头山,仿佛一个黑白的世界。气候也奇怪,总是灰蒙蒙的。在大船上,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有时候简单到就只呆呆地是看着冰山从身边滑过。天气好的时候,会有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乘坐可以搭载10人的小皮艇登陆。去跟企鹅、海豹近距离接触,去踩一踩南极大陆的雪,用手感触一下冰的温度。
王滨说:“就这样枯燥地在冰上穿梭,没有人烟,那种感觉很考验人。地球上很多地方很多旅游都具有可替代性,但是南极是独一无二的,你找不到任何可以替代它的东西。当呼吸都变得干净的时候,思路也变得格外清晰。”
王滨是那种忙起来拼命,玩起来也放得下的人。从南极回来后的大半年,因为工作太忙,他哪里都没有去。但是他说:“明年我又要出发了,跟两个法国航海家一起自驾帆船走世界最南端的三个角,可能要走1年时间。在南极的油轮上我看见也有水手在自驾帆船航行,他们很令人佩服。”
胡恃珲的南极传教
作为南极之旅的发起人,虽然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于南极可谓了然于胸,南极的美,还是超乎了太美行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恃珲的想象。
同行的人都说胡恃珲是个行走传教士,他反复强调,旅行的意义就是聚与趣,这也是他创建太美全球主题旅行“聚”乐部的目的所在,生命不歇,行走不止。他之所以组织很多各行各业的精英一起去南极,也是为了传播这种行走的概念。
冰之修炼,在他看来有4层含义:第一,人与自然,他希望通过这次行动,让人们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给环境造成的恶果。让大家到最严峻的环境里,感受地球的痛苦。第二,人与社会,这场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人们常常是用火的方式进行思考,需要的却是用冰的方式。第三,人与人,在肆虐的金融风暴里很多人之间的关系都将受到考验。第四,人与自我,在现实压力下,情绪很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去到南极,去那样一个纯净得只有最简单颜色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获得一次倾听内心独白、反省与回忆的机会。
漫长的旅程过去了,但是记忆里印像深刻的事情还很清晰。
看到第一块浮冰的时候,大家都在欢呼,胡恃珲也一样震撼。当时以为看到了最大的浮冰,接着,前面还有更大的浮冰,一个接一个,一个比一个大。回来细想,这仿佛就像生意场,你以为等来了一个最大的机会,但很有可能后面还会有一系列的好机会等着你,这时候,心态变得尤为重要。
回想起南极那些因为气候变暖而破碎的冰,胡恃珲至今仍然有着强烈的心灵冲击。南极对他个人的影响,会在回来后每天的生活细节中都体现出来。比如现在他喝茶从来不倒特别满;以前洗脸洗澡是冲洗,现在都是关掉喷头,打满沐浴液再冲洗;洗衣服的时候,会少放一点洗衣粉。
胡恃珲的女儿3岁了。从南极回来,他就下定决心,在女儿上学之前还要带她去一趟南极。一是让她看看憨态可掬的企鹅。二是让她看看这个完全不同于我们生活环境的世界,让她知道世界的博大,是一种净化,也是一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