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1月15日,《联合日报》刊登文章《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全文如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023年。回眸刻骨铭心的2022年,山东文旅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锚定“走在前、开新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披荆斩棘,不断塑造文旅产业新优势,蹄疾步稳,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涌现了无数精彩的瞬间。
在精彩回眸中重新起航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1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2022年工作情况,明确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会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作交流发言。
“2022年,山东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在文化和旅游部精心指导下,全力抓创新求突破、蓄动能塑优势。”王磊介绍,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和旅游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省党代会作出全面部署,主要领导亲自抓、直接管,重视文化和旅游、大抓文化和旅游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思想共识。
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工作会议? 摄影/房贤刚
连续三年高规格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介。连续两年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成功举办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活动。
在黄河国家战略、乡村振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和旅游地位不断凸显。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和旅游工作纳入“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
做好“统筹”文章,以硬举措推动产业发展。为加强产业扶持,我省出台30余条惠企政策,建立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动机制,开展“百亿惠千企”专项行动,培育形成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第六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开幕式活动现场? ?摄影/高阳
强化消费提振,我省创新举办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冬游齐鲁等活动,发放消费券1.1亿元,直接拉动消费5.07亿元。丰富产品业态,大力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推出一批城市休闲、乡村度假产品,打造“好客山东XIN体验”。全省新增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5A级景区。实施科教赋能,发挥科技教育支撑作用,科研课题研究体系进一步完善,“云游齐鲁”智慧平台实现服务、监管和产业三大功能同步提升。
微山湖旅游区? 来源:微山县文旅局
做好“创新”文章,以新思路激发工作活力。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实施重点项目责任制、重大选题定期发布制、集体创作制,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山东荣获1个文华大奖、3个群星奖。京剧《燕翼堂》、杂技《弈》分别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杂技“金菊奖”。
京剧《燕翼堂》 摄影/董洁
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业态纳入监管,高标准完成文化和旅游部网吧等级评定试点任务。山东“规范好客山东旅游服务全链条管理”工作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执法体制进一步理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活动,全省参与群众超过300万人次。创建一批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打造一批最美城乡书房。
沿着黄河遇见海活动现场
“好客山东”连续三年纳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沿着黄河遇见海”等特色活动形成传播热潮。山东新媒体传播力指数蝉联全国第一。举办第十三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2022“上合之夏”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年联欢周、“探访足球起源文化之旅”对外推广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章。
做好“引领”文章,以重点工程项目带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聚焦黄河、大运河、海岱考古等十个方面,抓好46个重点项目。创新开展齐长城“红黄绿”段保护和卫星遥感影像监测,设置860个公益性岗位,率先出台针对早期长城保护的《齐长城保护条例》。岗上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为实证中华文明作出山东贡献。各类博物馆达到721家,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抓好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基地建设,推出“山东手造”特色产品5400多个。承办中国非遗博览会、全国非遗工作会议,山东作典型发言。
“新的一年,山东文旅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强化系统观念,全面做好艺术创作、公共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技教育、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市场管理、综合执法、人才培养及对外交流合作等各项工作,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奋力开创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王磊表示。
聚智聚力推动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王磊告诉记者,省文旅厅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新趋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培育文艺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基础。
为更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一系列措施惠及于民。2022年,山东省深人实施文化利民惠民工程,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进一步加强群众文艺创作,以备战“群星奖”(全国群众文艺创作政府奖)推动全省群众文艺繁荣,启动全省新创群众文艺作品的征集、选拔工作,各地在遴选的基础上共报省新创作品855件。同时,发动各地组织作品进景区、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演出,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根据群众意见打磨修改,提升了作品质量。有7件作品进入“群星奖”决赛,3件作品获得第十九届“群星奖”,位居全国第一,荣获省政府通报表扬。
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作品? 群舞《村里来了新书记》
创新推广群众性小剧小戏,采取为群众送小戏 、群众演给群众看两种模式,通过层层选拔,各地新创作演出271件作品,其中完全由群众参演的作品201件。在全省开展了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活动,通过“村村演、乡乡演、镇镇演”,层层推出优秀作品参加本县(市、区)、本市组织的“大擂台” PK 赛。各地共组织“大擂台”1077场,成为我省群众文化的靓丽品牌。
为进一步丰富全市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全省冬春文化惠民季活动,春节期间全省在线上线下共组织举办“村晚”活动19000多场,现场和网络参与总人数超过2600万人次,7地乡村“村晚”入选全国“村晚”展示示范点,入选数量和活动统计数据均位居全国第一。
开展“线上”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2022年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组织16个市级和127个县级文化馆入驻“山东公共文化云”发布文化资讯1.677万余条,文化视频资源5.334万个阅读量2300多万,联动直播142场,观看人次650万。全省文旅系统举办“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文化惠民进基层活动共18727场次,参与人次达1095万。
“省文旅厅夯实基层文化阵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在文化馆(站)方面,举办了2022年文化馆(站)专业人员业务技能大赛。经过严格的初赛和决赛选拔评奖,提高文化馆站业务人员提升专业水平的积极性。在图书馆方面,结合第七次全国图书馆评估定级,多次举办培训班、全省督导观摩等活动,提升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力争实现保持一级图书馆全国前三名的目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基层阵地方面,在全省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排查治理工作,2022年全省共排查解决问题210余项。
同时,有序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制定《落实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方案工作举措》,推动志愿服务在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弘扬革命精神、助力文旅融合、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活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泉城导游义工志愿服务项目”在“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荣获金奖(文化和旅游部共有11个项目获金奖)。到新疆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广泛好评。
城市书房
我省注重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精心培育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项目,向文化和旅游部遴选报送高质量发展案例7个,其中2个项目被中宣部、文旅部、国家发改委命名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在全省深入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创建工程和“最美城乡书房”评选工作,评选出10个样板镇,20个样板村,30个最美城乡书房。
创精品、攀高峰
让文化走向“远方”
过去这一年,民族歌剧《沂蒙山》获文华大奖,全省5A级景区数量达14家、免费开放博物馆总数达672家……山东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正不断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近日,中宣部公布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京剧《燕翼堂》获优秀作品奖。京剧《燕翼堂》根据沂蒙老区红色革命大家庭“燕翼堂”事迹创作而成,以时局动荡下“燕翼堂”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展示了一个家族与一个国家休戚与共的革命故事。
而在2022年9月闭幕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为创作主题打造的民族歌剧《沂蒙山》获文华大奖,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群舞《村里来了新书记》、两夹弦小戏《公鸡过寿》获群星奖,亦集中展示了山东近年来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
两夹弦小戏《公鸡过寿》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山东在艺术创作领域种种创新突破。”王磊告诉记者,过去这一年,围绕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山东加强创作规划,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实施重点项目责任制、重大选题定期发布制及组建剧本库、专家库等措施,全面提升艺术创作组织化水平,尤其是围绕重大节点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了民族歌剧《沂蒙山》、京剧《燕翼堂》等的修改提升、展演巡演,并新创作立项现实题材京剧《新海港》、柳子戏《大河粮仓》等,以优秀作品凝聚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与此同时,山东还通过构建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管理运营机制,激发文艺院团内生动力。在紧缺门类人才培养方面,持续推进“青年创作人才扶持计划”,通过人、财、物支持,为后备人才快速成长搭建平台。
除在专业舞台领域精耕细作外,山东以各级公共文化阵地为依托,广泛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排,推出《谁迷糊》《老倔杠卖油》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型剧(节)目,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22年山东各地组织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1077场。
2022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格局持续优化。组织知名艺术家、重点艺术单位负责同志、青年创作骨干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座谈研讨活动,围绕“如何开启新时代山东艺术创作新征程”,增强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牢固树立正确的创作方向。
为了加强艺术创作组织管理,我省出台了《山东省舞台艺术创作选题管理办法》,指导全省科学谋划、精准选题。组建了山东省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先后开展剧本、剧目研讨论证20余次,强化全省创作的智力支持、学术支撑和艺术指导。
2022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强化精品意识,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加强重点剧目跟踪指导,健全落实剧本创作、立戏排练、修改提升分阶段投入机制,压实创作责任。一年来,有1个重点项目追回创作资金。京剧《燕翼堂》在已经立上舞台、入选中国京剧节后,重新组建主创团队,历经半年时间再次立上舞台,新版演出受到业界高度评价。落实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工作要求,建立省直院团演出奖励制度,有效调动了院团演出热情,民族歌剧《沂蒙山》累计演出超过200场次。
民族歌剧《沂蒙山》 摄影/张国萃
“全年共有50余个项目入选全国重点扶持、重要艺术展演。”王磊说,民族歌剧《沂蒙山》成功入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杂技剧《铁道英雄》入选朝鲜第32届“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并获多项金奖;杂技节目《弈》获“金菊奖”;京剧《新海港》、吕剧《大道直行》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京剧《大运河》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话剧《烟火人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剧本扶持工程。
杂技《弈》 来源/ 山东省杂技团
突出主题主线,艺术活动丰富多彩。2022年,我省成功举办了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沿黄九省的11台大型剧目、1台小剧场戏曲和15部小戏作品演出16场,线上直播15场,总观看量近亿人次;成功组建了“沿黄九省(区)戏曲发展联盟”,搭建了沿黄戏曲艺术交流发展的新平台。承办文旅部 “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全国巡展 (山东首站)”展览,集中展出全国美术名家创作推出的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近160件。举办全省“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优秀剧目展演、网络剧目展演和全省吕剧优秀剧目展演等多项全省性展演活动,百余部作品连续开展各类演出300余场次。完成了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筹备工作。
紧盯长远目标,发展基础不断厚实。2022年,我省印发了《山东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将院团改革工作纳入全省改革评价指标体系,有力推动各级院团改革发展。继续实施第二届“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支持4名表演艺术家、2位剧作家、2位导演艺术家、2位戏曲音乐家与40名学员建立传承关系,推动青年人才加快成长。连续六年实施“舞台艺术青年创作人才扶持项目”,累计扶持150人次、54个项目,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人才,部分优秀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重大展演活动、国家艺术基金扶持。
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让旅游更有“诗意”
近日,对照防疫“新十条”举措,各地出行管控要求不断放宽。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印象济南·泉世界,电影院、健身房、蜡像馆等消费业态全面恢复。济南泉世界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歆告诉记者,“当前,景区一方面坚持常态、科学、精准防控,督促各商户履行防疫主体责任;另一方面,也正瞄准春节节点,营造消费新场景,释放景区消费新活力。”
这仅仅是山东文旅业态的一个缩影。“2022年,山东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分景区、旅行社、公共文化场馆等,更加精准有效地进行防疫工作,多举措推动省内旅游客源顺畅流动。”王磊坦言,去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大力实施文旅消费促进行动,举办2022山东省旅发大会、第六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及“冬游齐鲁”“好客山东游品荟”等营销推广活动,提振文旅市场信心。
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 摄影/房贤刚
山东大力实施“精品景区建设三年行动”“旅游提质赋能计划”等,不断丰富文旅业态和产品,增强文旅产业发展活力与动力。
邂逅浪漫滨海、探寻山海星辰、寻找齐鲁味道……前不久,Z世代山东打卡季线路专题在同程旅行APP、小程序上线,开启了好客山东XIN体验的“青春之旅”。该专题涵盖五大系列26余条旅游线路,深度整合山东著名景点、网红打卡地等,旨在让Z世代群体在旅游消费中获得新潮有趣、丰富多元的体验。
“2022年以来,我省不断顺应旅游市场消费趋势变化,为广大游客提供品质化、个性化供给。”王磊说,除推出Z世代系列产品外,还在携程上线17个主题80个高品质旅游产品,开发上线以夜游和露营为主题的旅游线路20条等,“既丰富了文旅产品体系,又培育了融合发展新业态。”
持续擦亮“好客山东”金字招牌
过去这一年,山东坚持创新引领,在文旅推介交流中大放异彩,“好客山东”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宣传推介活动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现身说法,亲自推介山东。“好客山东”品牌连续三年纳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有效提升“好客山东”品牌形象。高规格举办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大力提振文旅市场信心,汇聚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开展“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文创嘉年华营销推广。
“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文创嘉年华活动现场
过去这一年,山东加大高品质文旅产品研发力度,丰富市场供给。在携程上线17个主题、80个高品质旅游产品,截至2022年12月,总曝光次数8.8亿次,总点击次数超3200万次。
“一次山东行 一生山东情”2022好客山东文化旅游推介会
加强重点客源地推介。举办 “一次山东行? 一生山东情”—“好客山东”内蒙古推介会、“相见在山东”—“好客山东”长三角推介会、“冬游齐鲁 惠有津喜”—“好客山东”京津冀推介会,推介山东特色文旅资源和产品。
策划开展系列文旅直播活动。去年策划推出直播活动150余场,总曝光量突破7.5亿次。推出线上慢直播活动,总播放量达8970.9万人次,放大“好客山东”传播音量。
京杭大运河微山段? 来源:微山县文旅局
过去这一年,山东开展特色对外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章。开展大运河(山东段)海外宣传推广。举办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城市专场推介等活动,访问量达3.19亿。推进“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品牌创建。举办“2022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济南活动年”系列活动,潍坊市以第一名的成绩当选2024年“东亚文化之都”,实现我省“东亚文化之都”城市数量并列全国第一。
“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入海,孔子从这里诞生……这里文脉悠长,人文荟萃,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这里岱青海蓝,宜居宜游,是‘文旅胜地,康养福地’;这里崇尚变革,敢闯新路,是‘创新沃土,开放高地’,在这片热土上,铺展出了绿水青山与浓厚历史融为一体的齐鲁画卷。”王磊表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淳朴厚道的山东人向四方宾客发出的诚挚邀请,而熠熠生辉的“好客山东”金字招牌,则是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全新名片。
加强古籍保护
让古籍“活”起来
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古籍“活”起来,已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从文件上的文字变成现实中的切实行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中,出台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在组织开展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复核工作中,对我省14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33家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开展复核工作。
其中,2021年度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突出贡献单位30家,2021年度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突出贡献个人50名,组织开展了第五批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评选工作,从1259部申报古籍中,严格筛选出587部。
2022年7月10日,山东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该协会成立后,将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为促进全省古迹遗址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协会将坚持人才储备,强化文物保护发展根基,坚持创新驱动,提高文物保护科技水平;坚持凝心聚力,增强文物保护行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王磊表示,山东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成立,对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有效汇聚各方智慧力量参与文物工作,进一步提升全省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这一年,山东大力推动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起草制定了《山东省工程建设考古工作管理办法》,探索开展国有建设用地区域性文物影响评估工作。15地市出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配套实施意见,陆续开展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工作。印发《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方案》,公布首批10个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单位,组织泰山、青岛老城区申报创建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作为文物大省,山东印发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琅琊台遗址等一批考古项目持续推进,在实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构建山东古代历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擦亮了“海岱考古”品牌。
“靖远号”沉舰水下考古调查海上工作平台
来源/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去年我省公布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7处、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1处。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1968处,居全国第一位。勘定公布第一至第八批共2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启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勘定工作。摸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家底,更新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信息。曲阜孔庙及孔府、青岛八大关预防性保护项目列入全国11家文物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齐长城遗址实施“红黄绿段”分级动态保护管理,这一做法是全国长城保护管理的创新之举。建成齐长城省市县三级监管平台,顺利推进定头崖西山段等重点保护工程。举办齐长城保护研讨会,举办全省石窟寺及石刻保护研讨会,完成山东省碑刻石刻摸底调研。
稷下学宫遗址? 摄影/韦伟
“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滕州岗上遗址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跋山遗址、赵家徐姚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聚焦保护利用传承
让千年文物焕发生机与活力
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山东持续推进“文物+旅游”实践,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相关旅游产品脱颖而出,到博物馆“深度游”也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生活新时尚。目前,山东各级各类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达8000多万人次,“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等一批优秀展陈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同时,同步为广大群众带来了扎实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
山东博物馆
《红色故事追述历史》系列短视频获评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开展2021年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评选,举办第二届“红色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
成立山东革命场馆与高校融合发展联盟,5家革命场馆入选首批100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第二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创建工作。公布山东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让“文物活起来”取得新成就。全省已备案博物馆721家,数量保持全国领先,认定公布乡村(社区)博物馆100家。支持青岛、淄博等市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试点,实施“一县一馆”建设工程,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4项展览荣获第十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和优胜奖,8项展览获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大型考古纪录片《城子崖》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播出。
齐长城济南段? 摄影/韦伟
文物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正式出台。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成立齐长城文化和旅游推广联盟,编印《山东省文物保护宣传普及手册》。实施“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省政府将“文物保护巡查”列入公益性公共管理类岗位,共设置860个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成为全国首个将长城保护员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的省份。开展“全省最美基层文物工作者”选树工作,举办2022年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博物馆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2022 年,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总数 672 家,新增 12 家博物馆纳入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免费开放增补名单。全省国有可移动文物558万件,居全国第三位,其中一级文物11604件,二级文物17030件,三级文物171969件。2022年组织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106个,34家博物馆实施了文物预防性保护。圆满完成“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山东展区)赴京展览任务,充分展现了锐意改革、科技进步、高质量发展的新山东。
助力黄河流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目前,黄河流域博物馆数量达359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64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8家、国家二级博物馆19家、国家三级博物馆37家。调拨省级文博单位文物 8802 件,支持黄河沿线 19 家博物馆建设。组织山东博物馆等单位参加《木本水源——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展》《黄土、黄河、黄帝——黄河流域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展》等多个黄河文化特展,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讲好山东故事。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助推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带建设。大运河流经5市博物馆总量达173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4家,二级博物馆10家,三级博物馆15家。济宁、枣庄市博物馆新馆投入使用。围绕展现运河之都风貌的地标性工程,开展好河道总督署遗址博物馆建设。济宁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微山县大运河博物馆正在积极建设中。助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调拨文物3770件,支持大运河沿线8家博物馆建设。
博物馆数量质量领跑全国。据介绍,全省已备案博物馆721家;认定公布乡村(社区)博物馆100家;国有文物文化类博物馆190家;国有行业类博物馆96家;非国有博物馆总量435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27家。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来源:文旅枣庄
山东省博物馆总量、一级博物馆数量、二级博物馆数量、三级博物馆数量、革命纪念类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非遗保护传承绽放光彩
文化“两创” 赋能高质量发展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让‘非遗人’深感振奋。”济南市章丘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马友谊近来很忙,除临近新年订单暴涨外,目前,他正积极打造非遗研学基地、经营葫芦非遗文化产业园,已带动当地数十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日照,当地探索成立了“妈妈制造”合作社等一批扶贫车间,培植影雕、刺绣等多个非遗项目,均已成为群众致富帮手;在聊城东昌府区,依托葫芦雕刻技艺,全区葫芦销售年综合效益达10亿元,销售额占全国葫芦市场70%以上……“过去几年,山东深入开展非遗调查、认定及分类保护,同时,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行动,推动非遗成果挖掘转化,让一批非遗项目成为新时代城乡居民增收致富新途径。”王磊说。
2022年以来,“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全面起势,截至目前,全省推出“山东手造”特色产品5350多个,到2023年,山东将基本建成集产销、研发、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手造产业体系,为非遗的多元表达和价值创造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摄影/王琴
2022年8月25日至29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市成功举办。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线上线下同步进行。5天时间共有近10万人参与线下活动,直播观看、话题互动、媒体阅读等线上参与人次累计1.48亿。当天,另一场重要会议也在泉城拉开了帷幕。8月25日至26日,2022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济南市召开,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再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动山东手造工程,参与制定了《“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手造进景区、进高速服务区活动,支持各地依托传统手工艺发展手造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山东手造产业集群。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制定印发了《“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办法》。目前全省各市已认定“非遗工坊”1208个,从业人员7万余人,推出了一系列以手工制作、加工制造为主的“山东手造”特色产品,涌现出了济南友谊葫芦非遗工坊、山东省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等一批特色鲜明、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非遗工坊”,“山东手造”进景区、进“非遗工坊”已取得初步成效。
“山东手造 济宁好礼”文创旅游商品展,成为最具文化气质与地域特色的文旅商品展。此项活动自2022年2月份启动,期间,选出以“山东手造 优选100”产品为主的展品538件。指导制作“山东手造·优选100”标牌和颁牌视频片,组织16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代表手造企业上台亮牌。
多措并举,持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积极推动非遗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实施意见》《山东省黄河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省文化和旅游厅分别编制了2022年度黄河、大运河非遗保护行动计划。
积极开展山东非遗购物节,全省共有3959家店铺参与活动,其中线上店铺676家,线下店铺3283家,共计销售产品12390种845266件(套),总销售额达3792万元,参与活动老字号281家,吸引群众参与1522万人次。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依托已命名的10条非遗旅游线路、15个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支持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在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评选中,我省20个项目入选,居全国第三位,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场活动
暨山东非遗购物节活动现场
多方联动,不断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积极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通报的4项统计数据排名中,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取得总投稿量第一,文化和旅游部官网“视频直播家乡年”专题优质视频入选量并列第一,“好客山东”账号快手平台视频播放量第一、抖音平台播放量第二的好成绩。
2022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宣传展示活动中,全省各地共计举办500余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而去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全省共举办650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上活动284项。
“回眸过去这一年,我们收获的每一个点赞皆是砥砺前行的坚持,取得的每一项创新皆是不忘初心的坚韧,得到的每一个进步皆是脚踏实地的坚守。”王磊表示,文旅融合,是顺应时代之需。融合之道,需以文促旅,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以旅彰文,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实现“诗与远方”的交融。
来源:文旅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