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关系如何处理?委员带来几张照片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大家可以看到,这就是地安门外大街和1.5公里长的鼓西大街。通过我们的工作,传承和尊重得到了很好体现。”
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记者会今天(1月15日)举行。针对如何处理好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关系的问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举起了图板照片进行展示,他还总结了四点——挖掘、继承、尊重、创新。
1月15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北京市政协委员吴晨(右二)举起图板照片进行展示,并介绍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有关问题。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吴晨介绍,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年。北京老城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丰富的传统文化,集中展现了北京的传统风貌。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推进,北京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应该得到系统地挖掘和认识。如何处理好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他总结了四点。
首先,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他举例说,南锣鼓巷是北京最早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我们从2012年参与南锣鼓巷开展保护、整治、复兴的设计工作,同时作为政协委员调研、献策,原创性地提出‘共生院’理念,获得广泛认可。”
其次是对传统营城思想的继承。地安门外大街约为800米长,秉承“前朝后市”的营城理念,是中轴线上形态最完整、功能最稳定的商业街市。“我们提出的‘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是中轴线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更多文物开放展示,增强核心区文化活力与魅力。”
再者,尊重传统建筑风貌。他说,“鼓西大街城市复兴计划”采取“一户一策”的设计理念,尊重传统建筑的风貌,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砖、老门鼓石等进行梳理、打磨,使改造后的建筑古朴、有韵味。
此外,创造市井商业文化焕发新活力。前门大栅栏地区是传统中轴线上京味文化的集中承载地,也是北京市广域级商业中心。北京坊就是非常成功的城市更新范例,为了尊重历史,北京坊规划设计保留了原有街巷的格局肌理,并规划多处小型公共活动广场和屋顶平台,为市民活动提供丰富的空间。今年底,北京坊二期也将亮相,将推进传统商圈的迭代升级。
吴晨透露,今年,隆福寺历史文化街区南侧的隆福广场改造也将完成,将体现创新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结合。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