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乡村旅游的4大创新方向、12个突破点及规划要点分析

  摘要

  随着消费升级及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我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已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其产品逐渐向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然而,在众多的各有千秋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如何能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新体验、新刺激,是乡村旅游开发的一大难题。

  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如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的重心转为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更需要随着其发展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大局。

  随着消费升级及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我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已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其产品逐渐向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然而,在众多的各有千秋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如何能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新体验、新刺激,是乡村旅游开发的一大难题。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乡村社会紧密相联系,不仅是激发乡村新活力的一种重要形态,更是乡村六次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01

  乡村旅游发展四大创新方向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会、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发展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旅产业的消费客群、消费需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发展乡村旅游,要适应时代特色,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带来的产业机遇,实现创新发展。

  一是利用乡村丰富的绿色开放空间,为城乡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户外休闲产品,如山地自行车、骑马、攀岩、滑雪、滑草、溯溪、露营等。体育旅游和户外休闲在我国方兴未艾,相对城市,乡村具有开发这类旅游产品的土地成本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

  二是为城乡居民提供乡村亲子休闲娱乐产品。受休假制度、建设用地供应等因素影响,我国城市中的动物园、主题公园等亲子休闲娱乐场所节假日普遍人满为患。在乡村打造亲子牧场、萌宠乐园、郊野游乐园等亲子休闲娱乐产品,可以缓解这一供需矛盾,并为乡村创造可观的旅游经济效益。

  三是在前述适宜推进城市化的农村社区发展小吃街、电影院、虚拟现实体验馆、文化演出等夜游经济,以满足外地游客的夜游需求和当地农村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并促进乡村旅游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相比外地游客的夜游需求,当地农村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季节性更弱,所以在农村社区发展夜游经济还有助于缓解乡村旅游的季节性问题。

  四是把乡村旅游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积极在乡村地区发展科教旅游。除了已经比较成熟的农业科技旅游、红色旅游,还可以在乡村地区开发观星旅游、生态知识科普旅游、美食技艺研学旅游、乡土艺术研学旅游等科教旅游产品。这些科教旅游产品的目标人群既可以是少年儿童,也可以是成年人。

  

  02

  乡村旅游发展的12个突破点

  在众多的特色乡村中,如何发展成让游客“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如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乡村?要想在众多特色乡村中突出重围,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思考:

  1.从开放资源上突破

  乡村有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森林湖泊、田园山水等资源,怎样释放资源把资源变资本,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进入乡村,需要我们创新。

  

  2.从市场主导上突破

  建议政府不要大包办,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必须走市场化道路才能持续发展乡村,单靠政府一时半会儿的扶持是无法实现持续发展的。

  3.从政策扶持上突破

  如何扶持乡村发展?绝不要金钱式的扶贫,产业扶贫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贫。送猪、送钱解决不了问题,要扶大扶强、扶持产业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扶贫。要多渠道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着力大项目的发展。不能遍地开花、蜻蜓点水式的扶持,劲往一处使,否则资金分散,出不了效果,有的甚至会半途而废,所以政府要做的是锦上添花的项目扶持。

  4.从吸引人才上突破

  怎样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创业?政府的人才战略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乡,双创基地可以设在农村,比如一个庄园开设一个总部,一个庭院设置一个总部。或者一些从事软件开发的IT行业,也流行进入村庄,因为只要把基础设施、比如宽带装进去之后就基本能满足城里人的办公条件,公司也就可以搬到农村。把智创、文创、农创等引入乡村,这样就可解决一部分城市拥堵、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

  5.从策划规划上突破

  怎样从观光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需要用活乡村的本土材料、果林、菜园等,而不是城市化的照搬照抄。要按照乡村原有的脉络进行梳理,策划新产业,引进新思想,让更多年轻人回到村庄,将规划与运营有机结合,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经济。要创新产业规划设计,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更多人爱上乡村。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设计出适合乡村特点的建筑与景点,也会吸引外来观光者,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6.从开发运营突破

  整村开发的运营模式是以行政村为单位,以集体经济和外来资本为投资开发主体的现代运营模式。多层次的投资结构和三层投资结构。整村开发运营管理体系包含:前期进行整村规划策划、掌控整村开发节奏、整村开发的推进、招商引资、手续办理、项目开发、开发立项、建造控制、老百姓和村集体与投资商的协调和衔接。按照一体化结构和有效管控,按照村庄规划的系统,分年度分结构的系统发展构架,形成了这样一套模式。

  7.从产业融合上突破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产业新村、产业庄园。孤立的农业种植不会提升土地的附加值,发展创意农业,把田园乐园、农业园变旅游景区,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的收益!孤立的加工生产也不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要让生产劳动更具乐趣、让加工生产更具体验性,就会提升产品价值。可开发伴手礼等土特产品,扩大知名度,形成收益的互补。

  

  8.从用地政策上突破

  发展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产业庄园、特色小镇等必须匹配适度的建设用地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不能吃、不能住、不能娱就留不住游客,也就不会有更多的消费;建议集体土地不仅可以用于租赁住房,也应用于旅游康养服务。

  9.从金融改革上突破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农旅项目不会有大量的国有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流转用地。没有土地证、房产证,就没有足够的抵押,融资贷款比登天还难,想要扩大规模更是难上难。因为长期缺乏资金,项目受到局限,不能做大做强,有的农人只好走民间借贷逼上还高额利息之路。所以如何打破金融供给不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的困局,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鼓励政策、打破信贷瓶颈。

  10.从平台搭建上突破

  村集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借鉴袁家村模式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入股开发乡村;企业也可以采取众筹、共享模式吸引更多的乡村热爱者共筹共享;开发共享农庄、共享果园、共享菜园、共享民宿等等,共享的不仅仅是资金而是更多的信息、渠道、人脉、营销等无形的资源。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众人拾柴才会火焰高。

  11.从宣传营销上突破

  一个城市的品牌营销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也应包括乡村、景区景点和土特产品。我们的城市营销不仅宣传景区景点,还应从美丽乡村、产品品牌上进行包装推介。把一个项目、一个景点、一个产品推介好了也是城市形象的提升,而不是靠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式的营销。政府打捆推介,项目好了,政府的税收也好了,农民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12.从网红经济上突破

  借助网络力量展现真实的农村和农民生活,通过乡村环境的秀美、农家生活的恬静、深山老林的野趣,打造农民“网红”,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让人们看到农村的新变化和乡村振兴的新希望,搭建一座城乡互动、文化沟通的桥梁之外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03

  乡村旅游规划的重点方向

  乡村旅游规划是与乡村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系,不仅要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向,反映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向,也要反映乡村社会发展的趋势。

  1.规划乡村意境

  乡村旅游规划就是规划乡村意境。乡村意境规划以自然情趣、诗化田园、草原牧歌、蓝色海湾为灵魂,挖掘乡村文化所承载的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乡村旅游规划之中。

  乡村旅游规划应该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呈现出田园聚落、草原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和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呈现河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乡村旅游规划应保持乡村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乡村旅游规划在细部处理上,应充分挖掘田畴、林盘、农舍、篱笆、沟渠、湿地、河塘、牛羊、船帆、水磨、水车等众多乡村景观要素,从多层面、多角度共同维护乡村生态的自然环境,保留传统的劳作技术,保护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乡村风光,营造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2.反映传统与现代乡村的多元化发展

  根据乡村旅游特点,统筹规划发展乡村观光和休闲乡村。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乡村各业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乡村旅游项目,把旅游产品贯穿在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高价值效益的“三高”乡村生产中,使传统粗放型乡村转变为集精致性、系统性、集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现代乡村。

  3.营造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人居环境是整个乡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区的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综合标志。以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乡村旅游规划,保证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保证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高效性和合理性,保证人居环境的功能设施建设的便捷性和全面性,以营造出和谐、自然、优美的乡村整体人文景观生态系统。

  4.提供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的目标人群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规划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最惬意的乡村体验式旅游模式,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让游客真正体验乡村生活与生产,感受“乡村农夫”“乡村牧民”“乡村渔夫”生活。

  5.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成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在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旅游村各项功能建设。具体做到“四化”,基础设施城市化,完善旅游村内外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公共厕所、景区点指示牌等;配套设施现代化,开通农村宽带网、有线电视、卫生服务站等;农村景观生态化,保护原生态植被,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等;交通便利化,开通大中城市直达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公交线路。

  

  04

  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要点分析

  1.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规划需要应势发展,构建特色乡村旅游业。乡村在社会关系上,混合着乡村居民的生活和民俗风情,可以开发乡村民俗风情旅游;乡村位于城市的周边,拥有山水、滑雪、海滩、沙漠、温泉等特殊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具有特点的山水旅游村、滑雪旅游村、温泉旅游村、海滨旅游村;乡村往往处在大中城市的往来地带,在提供过境旅馆餐馆购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及旅游服务的发展中,形成度假旅游村。

  2.乡村旅游规划解决的问题

  一是规划范围界线的划分,规划范围界线划分宜结合村行政区划、山脉、河流、道路等地物地貌,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二是濒临水面、森林、雪山的旅游乡村的旅游交通,要为旅客开拓自然景观视域,改善进入自然景点的通道,研究利用狭窄而曲折的街道;

  三是历史文化乡村保护,在历史文化乡村,旅游规划保护的历史遗存总体特征和文化风情,不是只对单独的建筑物进行保护,应通过相互调整,使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到村庄总体规划或城镇总体规划的整体之中。

  3.乡村旅游规划的内容

  一般包括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确定乡村旅游发展目标;确定旅游设施、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人员培训规划;确定可能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潜在客源市场和相关因素,客源市场分析一般应重要考虑过境旅游及度假旅游者对设施和服务的需求;乡村资金及其他要素的综合平衡。乡村旅游规划的图纸一般包括旅游资源分布图、旅游区位图、旅游发展规划图、旅游道路规划图、基础设施规划图等。

  

  05

  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

  1.安徽省潜江县

  潜江县已建成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覆盖全县乡镇和重要干道沿线,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中国美丽田园”称号。明确了“一核两区三带四板块”的乡村旅游格局,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保持乡村原有肌理和风貌。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是政府+产业模式。政府投资用于旅游宣传营销、产品开发、品牌创建等。

  二是公司+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农户等多方合作参与开发模式。天柱山镇天柱福元乡村民宿休闲区通过这种模式发展乡村民宿度假,推动整个村致富;提供12种产品:家庭乐游、好友集会、民宿度假、养生餐饮、湖滨烧烤、野菜摘采、户外拓展、徒步旅游、登山攀岩、洞房探秘、婚纱摄影、乡村婚礼。

  三是景区+村委模式。马潭村以资金和土地入股白马潭漂流景区、民居包装,形成村景合一的综合型生态休闲观光度假区。

  四是公司+农户模式。查冲农业生态观光园,村民以土地入股,公司负责建观光园,种植苗木花卉、果树、蔬菜。

  五是龙头+农户模式。旅游合作社为龙头,吸引农户以山场,闲置房屋入股。

  2.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

  袁家村的发展已经通过农家乐进入乡村度假、乡村产业化发展阶段,从最初的小吃街发展到如今的祠堂街、回民街、酒吧街、艺术街。如今村里原住民年均收入已达20万元左右,即使是不懂经营的村民,也因入股分红而搭上了共同富裕的快车。在管理上,由袁家村村委会牵头,下面有管理公司和协会,协会的成员由商户自己推选,为协会义务服务。

  袁家村以食品安全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用前店后厂模式,后厂的产业收入与前店的旅游收入共同保证了村民收入的稳定。因为旅游的带动,乡村的许多产业都由最初的作坊变成工厂,最后变成大工厂。通过引进系化,高端化、个性化的民俗创意文化产品,补充完善大业态,增强了乡村旅游造血功能,做百年袁家村,让老百姓可持续地致富。

  

  ▲图片来源 | 网络

  3.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镇崀笏村

  2016年8月,崀笏村被列入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崀笏村五大旅游扶贫模式:

  一、土地流转助推脱贫。流转土地给大户,合作社发展,观光游、体验游,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获得双重收入;

  二、产业发展助推脱贫。种植野生铁皮石斛,通过农业产业发展提高效益;

  三、景区就业助推脱贫。安排保洁员、护林员、景区工作人员,摆摊设点商贩、农家乐服务人员就业;

  四、危房改建和风貌改造助推脱贫。改善居住条件,增加景区建筑的观赏性。

  五、生态保护补偿助推脱贫。争取国家生态保护林补偿金,享受“生态红利”。

  — END —

  资料来源:文旅产业先锋

  声明:本文文字和图片内容整理自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无法查明原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