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回归”,为全球旅游业带来新活力
当地时间1月9日中午,269名中国游客抵达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这是中国自1月8日开始有序恢复公民出境旅游后抵达泰国的首批中国游客,泰国副总理等多名官员前往机场迎接。
此前一天,中国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一系列优化措施随之跟进,其中包括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等等。
中国旅客的旅游热情正在加速释放。多条热门国际航线近日搜索量明显增长,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纷纷上榜热门目的地。春节假期叠加跨境开放,也令跨境游行业从业者们摩拳擦掌。
1月9日,泰国曼谷,泰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长阿努廷(前右二)在机场致欢迎词。(图片来自中新社)
2023年1月8日,一名旅客到达北京后喜极而泣。(图片来自美国《侨报》 王泽摄)
出入境更“丝滑”
出入境流程变得更加“丝滑”了。1月8日,多位上海浦东机场出发的旅客告诉记者,在海关办理出境流程非常顺畅。
随着国内防疫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出入境管理政策调整,中国游客的目光再次投向国外。
“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1月8日出行的出入境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628%,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峰值。当天,通过该平台预订机票的出境游客,飞往了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座城市。出境热门目的地国家包括柬埔寨、韩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
1月8日,旅客推行李走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国际到达出口。(图片来自中新社 富田摄)
另一家内地在线旅游平台“携程旅行”数据显示,自12月27日“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发布以来,截至1月7日内地游客跨境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90%,签证业务订单量同比大增近18倍。其中,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纷纷上榜热门航班目的地。
12月27日以来,“携程旅行”平台上,新加坡签证业务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倍,环比增幅达到123%;马来西亚签证业务订单量环比增长近100%;泰国旅游市场也受到欢迎,内地游客预订入住时间超20天的境外酒店订单中,泰国酒店订单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占比达44%。
2023年1月8日,旅客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日本航空柜台办理值机。(图片来自日本《东方新报》 王亚霓摄)
亚洲多国“抱团”欢迎中国游客
上述提及的热门目的地大多为亚洲城市,且对中国内地旅客入境无特殊限制。亚洲多国正“抱团”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
伴随入境旅游复苏的政策窗口打开,各地旅游业者正在摩拳擦掌迎接与中国内地游客的再次互动。
马来西亚方面日前预计,2023年将接待中国游客150万至200万人次。新加坡相关业者则估计,中国游客的回流将会给新加坡全年带来额外的20亿新加坡元收入。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8日援引龙途国际公司营销与传播总监西恩娜·帕鲁利斯-库克的话说:“中国重新开放后,疫情前受欢迎的目的地很可能再度受到欢迎。中国的旅游业以及龙途公司绝对希望大中华区(包括香港和澳门)、东南亚和东亚的目的地能够率先复苏。”
“它们离中国最近,迄今为止,它们的航班恢复得最多,它们可能是疫情后首次出境游最安全、最便捷的目的地。”
1月9日,泰国官员在位于泰国首都曼谷东郊沙没巴干府的素万那普机场欢迎中国出入境政策调整后首个中国赴泰国航班旅客。(图片来自新华社)
CNN报道称,疫情发生前,从出境人次和开支方面讲,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9年,中国出境游人数达1.55亿人次。其中,泰国是中国游客的头号目的地,接待了大约1100万名中国游客——占泰国接待外国游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中国游客“回归”为全球旅游业带来新活力
CNN援引中国出境游研究所所长沃尔夫冈·格奥尔格·阿尔特的分析称,当护照和签证审批程序顺利运行、航班全面恢复后,休闲旅游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增加。他预计,随着消费者在第一季度建立信心,在4月左右可能会看到更多的中国游客选择以健康、放松和自然为主题的度假目的地。阿尔特说:“经历过种种压力和问题后,可以预料许多人会选择在长周末远离烦恼,或是在越南、泰国或柬埔寨的某个海滨度假地休假。”
2023年1月8日,大批旅客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日本航空柜台办理值机。(图片来自日本《东方新报》 王亚霓摄)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8日表示,预计2023中国出入境旅游人次有望恢复到疫前的三成到四成,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将成为过去三年以来最值得期待的假期旅游市场,暑期则有望迎来全面复苏。
对此,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沈佳旎分析称,随着入境政策的放开以及将有序恢复出境游,中国游客出行信心将加速重塑,旅游消费信心将加快恢复。中国游客“回归”将为全球旅游业界带来新的活力。“尤其是对于最近的亚洲旅游市场,将起到明显提振作用。”
实行“乙类乙管”后,跨区域人员流动性将加速释放。今天对很多人来说,不仅意味着暌违已久的团聚、再会,也意味着新的机遇、新的开始。人们期待,随着优化中外人员往来措施为各类人群带来更多便利,中外之间的人文往来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态势。(完)
综合中新社、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上海证券报、美国《侨报》、日本《东方新报》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