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文学的概述

  本文乃作者荒野说科学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旅游文化学的首要研究对象便是旅游的定义。“旅游”一词人们并不陌生,无论从报纸版面上,还是电视屏幕上;无论从电台播音中,还是人们的言谈中,经常能看到或听见。由此说明“旅游"这一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已成为现代社会最为普及的生活现象之一。其实,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现象,存在的时间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悠久。不过,旅游概念的含义,古与今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古代的旅游以劳作成分为主,而现代旅游则以休闲成分为主。与此同时,旅游业存在着巨大的民族性差异。中国的旅游较早地将劳作性与休闲性结合了起来,而西方则长时期将旅游当作征服自然的劳作手段。

  此外,旅游也存在着阶层性差别,上层社会的旅游一般比较频繁,而下层的旅游则较为稀疏。可见旅游这种貌似简单的活动,里面的意蕴却很复杂。因此,有必要对旅游的概念作科学的界定。什么是旅游?旅游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兼具劳作与休.闲双重性质的人类非迁居性的旅行活动。偏重于劳作性的旅游叫价值创造性旅游,侧重于休闲性的旅游叫价值欣赏性旅游。时间的推移,导致旅游劳作性与休闲性的彼消此长,从而表现出人性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历史进步。与此相应,参与该项活动的社会阶层也日益扩大.旅游的结果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日渐广阔的交合和共进,以及文化空间的不断跨越和联结、异质文化圈的不断沟通和交融,从而导致旅游个体审美认知能力的连续提高及整个人类社会日益多样性的统一。

  欣赏性旅游首先,旅游不是单一成分的旅行活动,而是具有劳作与休闲的二重性质,或者说旅游这一活动中包含着忙与闲这两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的成分。古代人的旅游或下层群众的旅游过于被人视为谋生的劳作手段,而现代人的旅游或上层社会的旅游则又过于被看作休闲娱乐行为。其实,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无论是下层还是上层,旅游都既不是纯粹的劳作手段,也不是纯粹的休闲活动,而是一种劳作与休闲相结合的活动。古代人的旅行或下层群众的出行,在谋生奔忙之际,能时时引发旅行者游览审美的闲情逸致,而今人的旅游或上层社会的出游,于休闲娱乐之际也常兼顾商务、学术等活动。

  现代人的旅游其次,旅游概念存在着较大的古今之别。旅游所兼具的劳作与休闲的双重性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递进而彼伏此起。旅游的劳作成分在古代比重较大,而愈趋现代比重愈小;与此作反向消长运动的是休闲的成分。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先民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衡,他们的旅游活动主要是一种工作行为,其娱乐休闲性成分最初是附属于劳作之上的。这决定了古代旅游的基本特征是娱乐的“非自发性”,它依赖于各种实用需要,如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等而存在和发展,在赴任、出征、经商、游学等必需活动中,时而引发旅游中的娱乐因素。因之,古代旅游的享受性、娱乐性仅仅是附属性的成分。但随着杜会的进步和旅游的发展,旅游的娱乐休闲成分急剧增加,从而被人们视作人生的享受.

  古代旅游的享受性以前附着于劳作之上的休闲娱乐成分,现代正好反过来,劳作成分正日益附属于娱乐活动之上。放眼今天的社会,人们无行不游、无游不览,行游一体化的趋势益明朗.显然,古代旅游活动以劳作成分为主,多属于价值创造性旅游;现代旅游活动以休闲成分为主,多属于价值欣赏性旅游。再次,由于时代的进步,现代旅游主要呈休闲性质.如果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现代旅游围绕着休闲性,形成了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异地性。

  劳作如果说以前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人们从事休闲性旅游的行程和范围比较有限的话(古代休闲旅游常常是郊;有如踏青等),那么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的休闲性旅游行程颇为遥远,范围十分广阔,数十小时便可跨越全球,所以当今的旅游常常是异国和异地的休闲活动。第二个特点是业余性。古代,由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人们的主要精力是应付自然的挑战,故他们的休闲旅游是附着于劳作旅行之上的。如今,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从劳作中部分地解放出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业余时间从事休闲活动,于是,现代休闲旅游便呈现出业余性特点。第三个特点是享受性。社会的发展使旅游者的活动不再是被动的谋生行为,而是一种主动的娱乐和享受活动。这种享受既是生理的释放和休息,也是精神的娱乐和消遣。第四个特点是大众性。与旅游休闲成分的增长相应的是参与休闲旅游的社会阶层的不断扩大。

  休闲性旅游旅游阶层的扩大与休闲成分的增长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旅游阶层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也就是旅游的休闲或劳作成分的载体。时代越古,承担劳作性旅游的社会阶层越多,而从事休闲性旅游的阶层越少;时间越近,从事休闲性旅游的阶层增多,而承担劳作性旅游的阶层减少。换句话说,现代旅游的发展标志,就是从事休闲性旅游的社会阶层的日益扩大。以前只有少数人才能够享受的休闲旅游,现在一般的群众也都参与其中,形成“大众旅游"的格局。

  参考资料《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