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游安徽|六安这些绝世美景,你一定没有见过
古代六安,曾经有过很多绝世美景,在同治版《六安州志》中,就编录过六安八景图,俗称“六安古八景”。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有些景观或消失、或变迁,我们现代人已经无缘一睹它们的容颜,只能依靠遗存的文字和简绘,来想象当年的绝世风光。
(蒋常虹 摄)
同治版“六安古八景”,分别是钟楼远眺、桃坞晴霞、武陟积雪、赤壁渔歌、九公耸秀、龙穴返照、嵩寮泻乳、齐云拥雾。
那么,我们就来依次说说这些美景,以及这些美景背后的故事。
01
钟楼远眺
钟楼远眺(读音:跳tiào),即站在钟楼远望风景。
六安的钟鼓楼,原建于鼓楼大街的最高处,就是今天“明珠三街”那个位置。
钟鼓楼在古代,通常用于报时、报警、礼乐之用,钟楼和鼓楼一般相距不远,并列设置,报晨击钟,报暮击鼓,因此便有了“晨钟暮鼓”之说,夜间击鼓报时,“三鼓”便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天亮击钟开城门。
1938年5月,日军飞机在轰炸六安城的时候,六安的钟鼓楼曾作为报警设施,通知城里百姓隐蔽躲藏,在日军第二次轰炸中,钟鼓楼被炸塌一部分,后来因年久失修,钟鼓楼被拆除。
六安的钟鼓楼,登高凭栏,可俯瞰市内街景,遥望南北双塔,晴日可远眺桃花坞、武陟山、小赤壁、龙穴山,可惜,随着钟鼓楼的消失,“钟楼远眺”也就成了绝唱。
(鸟瞰月亮岛,张巨江 摄)
02
桃坞晴霞
桃坞,即桃花坞,旧称田家湾,大约就在今天月亮岛西北部,这里种有大片的桃树,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里依然是国营农场,六安人习惯称之“河西桃园”。
过去的河西,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从六安城泛舟渡河以后,是一片开阔的沙洲,河水清澈透亮,沙滩柔软细腻,绿树成荫,修竹繁花,自古便是游人踏青游玩的最爱之处。
特别是到了傍晚,站在高高的钟鼓楼上,放眼西望,一轮红日落在桃树林里,映红了天际,也映红了淠河,霞光漫漫,波光粼粼,“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把桃花坞装扮成了如诗如画般的美境。
后来,这里建了大学,名字也改成了“月亮岛”,“晴霞”尚在,“桃坞”已是沧海桑田。
(图片来自网络,非桃花坞)
03
武陟积雪
武陟积雪,说的是武陟山的雪景风光。
武陟山,位于裕安区分路口镇,离城大约三十里,这座山不算很高,但是对六安的历史却有很重要的影响。
武,即汉武帝,陟(读音:至 zhì),是一个会意字,初见于商代甲骨文,代表登高、攀登的意思,那么,“武陟山”就是汉武帝曾登临的山。
古籍《古今图书集成·庐州府山川考三》中记载:"武陟山,在州西三十里,汉武帝南巡登封霍岳驻跸于此",这句话是说,“汉武帝巡狩霍山的时候,曾经路过这里并暂停小住”。
后人因不太了解这段历史,常常把“武陟山”误说成“五指山”。
宋代之时,武陟山上曾设有“武陟书院”,这是六安历史上著名的书院之一,相传文武状元焦氏兄弟曾就读于此。
在宋建炎二年(1128年),哥哥焦焕考取了文状元,弟弟焦炳考取了武状元,山上曾有“焦状元读书台”等遗址。
“六州雪已尽,武陟有残雪”,这句话的意思是,“六安的雪都已经化尽了,在武陟的山顶上还有积雪残留供人赏玩”。但愿我们能够像古人那样,在一个初春的早晨,到武陟山,看一看残雪,吟一吟诗歌,再领略一次“武陟积雪”的风采。
(蒋常虹 摄,图片非武陟山)
04
赤壁渔歌
古六安的“赤壁”又名“小赤壁”,位于城西五里的老淠河岸边,大约就是今天赤壁路桥的东岸附近,因为河岸的岩石,多为红色砂岩,故称之为“赤壁”,这里奇峰突起,断崖壁立,峭壁上曾刻有“小赤壁”三个大字。
古老的淠河,自西向东经过“赤壁”的时候,开始转弯向北流淌,因而这里有高高的岩石河岸,也有宽阔的水面,渔人们常常在这里泛舟捕鱼,特别是到了傍晚,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河水银星闪烁,天空鸥鹭飞翔,完美再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河上渔舟轻荡,船上渔歌悠扬,此时的老淠河,俨然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淠河改道以后,老淠河的水量急剧减少,赤壁难寻,渔歌不闻,“赤壁渔歌”,也就成了我们想象中的一幅画。
(图片来自网络)
05
九公耸秀
九公耸秀说的是九公寨的秀美风光。
九公寨,又称“九公山”,位于六安市西南部的石板冲乡,距六安城区30公里处,山上有“九石如人”,故称“九公寨”。
九公寨的名字来自民间传说。相传1500多年前的梁武帝萧衍,在九公寨修行建庙,当时人烟稀少,建材全由山下九个老翁(即九公)供给,寺庙建好的时候,九人升天,凡身化作石人伫立在山上,后人为纪念九公,将建成的庙宇命名的“九公禅院”,九公寨也由此得名。
九公寨,属于大别山山脉的北分支,其山势挺拔峻秀,群峰峭立,怪石嵯峨,山下是东西淠河交汇处,水量丰富,水汽常常蒸腾为云雾萦绕山间,远远望去,九公寨就像耸立在云端,如仙境一般,白云飘荡、如梦如幻。
九公寨也是一座佛教名山,这里有众多寺庙,历来都是六安著名道场,因而,九公寨这种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山,便成了六安著名的风景之地。
(九公寨,蒋常虹 摄)
06
龙穴返照
龙穴返照,描述的是,夕阳下的龙穴山,落日余晖映照在山上,云蒸霞蔚、满山殷红的景象。
龙穴山,位于城东南20公里处。山脊上有一“龙池”,池中泉水清澈,味道甘甜,所以又叫“龙池山”。《安徽通志》中记载这处泉水为“天下第十泉”,过去,附近的村民常到此处取水饮用。
龙穴山的名字来自传说故事,相说龙穴山原是一条身怀六甲的母亲龙,为保一方百姓平安,与一条白龙恶战多日而亡,死后便化成龙穴山,其腹中的小龙破石而出,在山上留有一穴,故名“龙池”。
在宋欧阳修《集古录》中记载,唐朝的张路斯和郑祥远两位龙人,曾经化龙在此大战,最后,郑龙战死,因而,龙穴山附近有个“双龙桥”。
到了近代,龙穴山因石头品质优良而成了采石场,经数十年的开采,龙穴山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泉水、植被和古庙都已消失,山体满目疮痍、灰尘漫天,“龙穴归照”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请看龙穴西山日,猎有明霞照永红”,最近一些年,当地已经开始对龙穴山进行生态恢复,准备打造成旅游景点,愿“龙穴返照”的美景,能够早日回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
(图片来自网络,非龙穴山)
07
嵩寮泻乳
嵩寮泻乳,说的是嵩寮岩的神奇景象。
嵩寮岩又叫“嵩寮崖”,位于六安城南40公里处,今金安区东河口镇境内,其最为著名的景观是双蟾石,以及可容纳数百人的岩洞。传说汉武帝巡狩霍山的时候曾路过此地,并封嵩嶚岩为“江淮第一崖”。
嵩寮岩的岩石分雌雄两组对峙,岩面光滑圆润,岩腹中空,状若“偃月”,左有“龙潭天池”,右有宋绍熙年间镌刻“滴水沟”,洞内有“石锣”、“石鼓”、“七星灯”等奇观。
据说嵩寮岩的崖缝中,能够滴下白色液体,长年不断,汩汩淙淙,因其从石中流出,色似人乳,故名“石乳”。它既是可口的饮料,除供僧人膳用、游人品尝外,又可当点灯油,洞内的“七星灯”就是用它作燃料,《六安州志》对此曾有“石乳澌溅”的记载。
当然,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至于“嵩寮泻乳”这种壮观景象,应该是山水常年沿着岩石流淌,最后形成了大片的白色印迹,这跟钟乳石的形成是一个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08
齐云拥雾
齐云拥雾很好理解,就是齐云山云雾缭绕的景象。
齐云山又称齐头山,位于六安城西南45公里处,主峰海拔804米,这里植被茂密、林木葱郁,同时又因为是淮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区,水资源非常丰富,因而到处是溪流飞瀑,常年云雾缭绕。
齐云山,不仅山水风景如画,而且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了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原产地。《六安州志》载:“齐山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香醇,名茶六安瓜片主产于此”,“齐山拥雾”也由此得名。
随着“六安瓜片”名扬海内外,今天的齐头山,不仅是旅游赏景的最佳之地,而且也成了人们争相探访的茶叶圣地。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所列的“六安古八景”,是同治版《六安州志》所载,那么,是不是说六安只有这八个风景呢?实际上远远不止。
古代人对地方美景的总结,通常都是以“八”为数字,因而全国各地都有“古八景”,而且,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文人,所总结的出来的“八景”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其他年代的《六安州志》中记载的六安风景,就有双塔摩青、龙潭映月、淠津晓渡、裴滩落雁、石壁朱篆、南岳排青、多云异景等众多著名景观。
无论是哪个朝代所列的“六安古八景”,都是六安宝贵的历史财富,虽然这些风景很多已经消失,但是,如果能够深入挖掘这些资源,逐步恢复、重建、开发这些古代著名风景,不失为六安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途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