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精彩映滄州

  一船精彩映滄州

  9月1日,京杭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實現旅遊通航。河北日報記者 王雅楠攝

  “長河日暮亂煙浮,紅葉蕭蕭兩岸秋。夜半不知行遠近,一船明月過滄州。”清代詩人孫諤一首《夜過滄州》,描繪出昔日滄州的運河勝景。

  2022年9月1日,數百年後的仲秋時節,京杭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實現旅遊通航,遊客泛舟而行,觀覽運河兩岸無限風光。古色古香的百獅園、Ω河灣形態的運河公園、復建後的朗吟樓和南川樓……兩岸美景入畫來,一船精彩映滄州。

  朗吟號、清風號、鯨川號……9月1日9時,滄州市運河之畔的百獅園公園,南川古渡碼頭邊,一艘艘以滄州著名歷史標誌命名的遊船載著遊客出發,在13.7公里的京杭大運河滄州市區段,船聲和著水聲,奏出曼妙的旋律,記下最美的秋日風景。

  “我家就在運河岸邊的文化衚同住,我拍攝大運河40多年了,今天要用相機記錄下這個歷史時刻。”站在南川古渡碼頭邊,滄州市攝影愛好者王少華拍下了遊船出發的精彩瞬間。“幾十年前,我拍的是乾枯的運河;現在,我拍的是重現生機與活力的運河。”

  對於滄州而言,大運河承載了人們太多的回憶與期盼。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根和魂,映射著一個地方的“精氣神”。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經過千百年來的滋養,運河不僅成為滄州重要的文化源泉和記憶符號,也是滄州的文化地標和精神高地,更是滄州人的“母親河”。

  遊船自百獅園出發,此時,站在新時代的遊客們可以向歷史深情回望。百獅園佔地470畝,原來是南關口和張家墳兩個村,兩個村整體搬遷後,對原有的地形、地貌進行梳理,並實施了生態修復。這裡,曾經埋葬著一位明代滄州鄉賢——張縉,他生前為漕運總督,曾管理會通河、南運河和北運河,差不多整個京杭大運河的北半段都由他來管理。他去世後,安葬在守護了半生的滄州運河之畔。為了紀念張縉,滄州市在此專門設立縉園。

  向南而行,船穿過黃河路大橋,經過曾經因種植花卉聞名的“佟家花園”,便來到了有著Ω河灣形態的運河公園。該項目于2022年修建完成,佔地面積30.7公頃。通過河道清淤、堤岸加固、生態修復等工程,對原有河灘荒地、廢棄建築進行清理整頓,以“一軸一帶一核心”為中心思想,如今,河灘荒地已搖身成為運河公園。

  中國大運河流經了我國35個城市,滄州段全長216公里,佔據了京杭運河總里程的近七分之一。鯉魚灣、Ω河灣……滄州段人工彎道密集,體現了北方運河的科技智慧。古人利用天然地形和人工做彎,讓河道形成連續的彎道,水流的速度變緩,漕運得以保障,這項技術被稱之為“三彎頂一閘”。

  欣賞著運河美景,看著河岸邊的佟家花園拆遷改造區,滄州市民劉宗成感慨地説:“我家就在運河岸邊住,現在不但運河獲得了新生,我們也將搬到新的安置樓,在新家開始新生活。”

  近年來,滄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更新工作,通過實施城市更新,不斷優化城市功能佈局、激發城市發展活力、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1年以來,滄州市著力推動中心城區城市更新8個項目包建設,進一步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堅持“留改拆”並舉,實施城市更新項目,涵蓋住房安置、道路暢通、文教衛生等配套設施,對老舊建築進行維護、改造,增強城市活力,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

  如果乘船從百獅園北行,則是另一番風景,古滄州的歷史文化氣息更為濃厚——

  與百獅園一河之隔的南川樓,臨運河之川,始建於嘉靖十一年(1532年),如今復建成功,與附近的朗吟樓、清風樓以運河相連,成為滄州文化新地標。南川樓矗立於運河之畔,交通便利,曾是賞景會客的絕佳之地,南來北往的官員、鹽商和文人墨客曾雲集此樓,推動當地商貿發展的同時也給滄州留下了很多絕妙的文學詩篇。復建後的南川樓佔地約20畝,建築面積4793.89平方米,樓高31.8米。

  始建於1924年的滄州市麵粉廠舊址,是滄州最早的現代民族企業之一,日産“綠明珠牌”麵粉600袋。如今,這座百年建築,正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迎來新發展。

  繼續北行而上,解放橋、彩虹橋、新華橋依次排開,各具特色。缸市街、鍋市街、書鋪街、錢鋪街、曉市街、雞市街、牛市街……這些以經營項目為名的街道,記錄了運河岸邊、滄州古城的市井繁華。

  在運河右岸的長蘆鹽場碼頭,曾經是一個繁華的大碼頭。這裡曾經是著名的鹽場。滄州制鹽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管仲相齊,“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這是滄州鹽業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明朝初年,滄州沿海地區成為長蘆南場十二場的主要産鹽地。明嘉靖元年(1522年),滄州的海豐場變煎煮制鹽為灘曬制鹽,推動了鹽業技術變革。

  “京杭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實現旅遊通航,真正實現了還河於民,有助於提升滄州人的文化自信。”站在運河之畔,滄州區域文化研究所所長孫建感慨地説,“大運河流淌千年,孕育了運河沿岸城市特有的區域文化。此次通航,必將為滄州帶來巨大的人流和資訊流,這對於推進運河文化創造、把運河打造成為區域地標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河北日報 記者戴紹志、王雅楠、袁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