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背靠苗岭,面朝清水江,是中国苗族文化旅游之都

  凯里,背靠苗岭山脉,面朝清水江,是黔东南州的首府,“凯里”系苗语音译,即“木佬人的田”。凯里总面积1556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凯里是贵州重要的旅游中转站之一,是通往西江苗寨、雷公山、下司古镇的必经之地。境内已经开通凯里站(火车站)和凯里南站(高铁站)。

  

  凯里最早建制于明清时期,境内出现了清平堡、清平司、清平卫、清平县和凯里司等。民国时期改名为了炉山县,建国后逐渐改名为了凯里,并取代镇远成为了黔东南州的州府。

  在今天凯西的西北15公里处,有一座四面石崖绝壁,形如香炉之山,名为“香炉山”,也就是过去炉山县名字的来源。香炉山仅一线小道盘旋而上,方圆15公里,众山环列,若剑戟刺天。香炉山曾经发生过多次苗族起义,留下了古代营盘、寺庙、南天门等遗址,明代的汪良有《登香炉山》诗:“炉山之高高入云,嶙峋壁立无支分。雄关未能容双马,杀气曾教走万军。”

  

  清水江,为沅江干流上游,也是贵州第二长的河流。清水江古代为湘黔之间的水运通道,古代沿岸商业贸易繁荣,造就一大批的码头、古镇。清水江从凯里中部穿流而过,形成了清水江风雨桥(世界上最长的风雨桥)、下司古镇等人文景观。

  

  下司古镇,位于凯里市西部,明清时期为清水江上的码头,当时商贾云集,马帮成群,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现在的古镇依然保留了部分的古建筑,当然大部分居民楼是21世纪改造而成,可以说是半假半真的古镇。每年端午节是下司古镇的最好旅游时节,这时候会有龙舟比赛,热闹非常。下司古镇的狗肉、酸汤鱼等美食在凯里比较有名。另外,下司古镇出产“下司犬”,是贵州的一种名犬。目前古镇需要40元门票,是贵州少有的收取门票的古镇之一。

  

  苗岭山脉,横贯于凯里之南。在苗岭上有大量的苗寨,主要分布于雷公山山区的雷山县。凯里市也是苗族聚居区,苗族人口占据全市总人口的70%。而凯里市也依托黔东南州首府的优势,打造了许多苗族文化旅游项目,例如东方斗牛城、苗妹非遗博物馆、凯里民族风情园、凯里民族博物馆等。凯里俨然成为了一座苗族特色的旅游城市。

  

  凯里:背靠苗岭,面朝清水江,是中国苗族文化旅游之都凯里苗洞风情园

  在凯里的周边,分布着许多苗族村寨,例如南花苗寨、季刀苗寨、舟溪苗寨、铜鼓苗寨等。巴拉河是雷公山苗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雷公山,流经雷山、凯里,在台江施洞汇入清水江,沿岸苗寨村寨连成一条线,适合徒步、骑行、露营等旅游活动。巴拉河;流经的三棵树镇,是凯里市最大的乡镇,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可以说是中国第一苗寨大镇。南花苗寨、季刀苗寨就位于三棵树镇的巴拉河畔。

  

  凯里:背靠苗岭,面朝清水江,是中国苗族文化旅游之都南花苗寨

  舟溪镇,位于凯里南站附近,是凯里市的后花园,建设有云谷田园高端果蔬农业观光基地为省级农业产业园区,舟溪农业生态园为州级产业园区等。舟溪镇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曼洞苗寨、甘襄香芦笙堂(黔东南最大的民间芦笙堂)、戛醉达溶洞群、文昌阁、苗族花桥遗址、石青民族风情村、新光风情村等,也是体验民族风情的好地方。

  铜鼓苗寨位于下司古镇附近,以苗族的乐器——铜鼓而得名。凯里麻江一带的铜鼓“通体皆铜,平面曲腰,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在铜鼓学的分类上,被称之为“麻江型”铜鼓。而铜鼓苗寨最有特色的是农民画。全村有几十人是美术协会会员和民间绘画研究会会员,他们的作品获奖300多次,其中国际奖28个,国家级奖76个,省级奖103个。因此,被命名为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凯里被誉为“酸汤美食之都”,因苗家饮食独特的民族风俗是喜食酸味而闻名黔东南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酸汤类菜肴,在黔东南自治州各县市、各民族都很盛行,尤以凯里市区最为典型,故外界统称为凯里酸汤鱼。其实,做酸汤火锅的酸汤,分苗族白酸汤和侗族红酸汤两类。现已发展成为酸汤系列饮食(如酸汤鸡、酸汤鸭、酸汤狗肉、酸汤羊肉、酸汤牛杂、酸汤大鱼头、酸汤猪脚、酸汤大肠、酸汤排骨、酸汤螺蛳等)。凯里的风情园、市区、下司古镇等地方都是品尝酸汤美食的极佳处所。

  

  另外,凯里附近的麻江还出产蓝莓,四中国南方最大的蓝莓生产基地。蓝莓富含果酸、维生素A、C、E和大量花青素。研究表明,花青素是当今人类发现最有效的抗氧化剂,抗氧化性是VE的50倍,VC的20倍。蓝莓除新鲜售卖外,还带动了蓝莓有关的周边产业链,如蓝莓干、蓝莓酱、以及蓝莓果酒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