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伤亡7人,歼敌7000人,堪比平型关大捷的一场战斗为何鲜为人知

  原标题:伤亡7人,歼敌7000人,堪比平型关大捷的一场战斗为何鲜为人知

  平型关大捷已是众所周知的了,它是抗战以来我军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事实上早在此之前,就有一支队伍在1比10的悬殊力量对比下,歼灭日军7000人,可是那一场激动人心的战斗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尘封在历史的碎片里。这场战斗就是曾引起剧烈争议的镜泊湖连环战斗。

  “九一八”之后,吉林东北军王德林营长率全营500余人起义抗日,建立“国民救国军”,王德林任司令。中共派其好友李延禄去帮助他,李延禄就任救国军参谋长,并在军中建立了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秘密领导的700人补充团,李延禄兼任团长。1932年,“国民救国军”打了几个胜仗之后,队伍迅速扩大到5千多人,引起了日本人的恐慌。于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天野十五旅团从敦化到镜泊湖一带进行“清剿”。 大敌当前,李延禄说服了王德林,率补充团700人在镜泊湖利用有利地形“墙缝”对日军打了一个伏击战。“墙缝”就是夹在牡丹江和石壁之间的一条5华里长的小路。石壁有一个多高,断断续续的有一些裂缝,小的缝隙仅能露个脸,大的缝隙有几米宽。这是一个天然的打伏击战的好地方,为了这场战斗,李延禄把“救国军”所有的库存手榴弹全部运到“墙缝”,这些手榴弹就是这场战斗中日军的催命符。1932年3月13日清晨,给日军带路的爱国猎户陈文起,将日军带入了伏击地,战斗随即打响。 陈文起把日军带到“墙缝”最深处的5号阵地后,5华里长的伏击线上30多个伏击点,补充团700勇士对十倍于自己的日军发动袭击。伏击点就是缝隙口,守大口的5人一组,小口3人一组,拧盖、传递、投弹,以流水线的方式对日军展开猛烈的手榴弹攻击,投弹的人累了就立即换人,手榴弹像雨点一样落入日军的队伍中。而7000多名日军被伏击点分割成数段,优势兵力被化解。补充团的战士们在一人多高的石壁后投弹,日军的步枪和机枪根本打不着,火炮更是犹如废铁,半点作用都发挥不出来。日军唯一的出路就是对缝隙口冲击,但是在密集的手榴弹下,也只有送死的份。 战斗持续了10个小时,根据战后打扫战场缴获的枪支的数量,至少有一半的日军被歼,而我军伤亡仅7人,可以说“墙缝”一战,我军以一敌十,取得完胜。不过这场战斗并没有结束,接下来,李延禄又命矿工营在松荫沟组织火烧伏击,日军弹药被引爆,死伤数千人。逃出火网的400余日军在关家小铺被击毙100多人,后来又在高岭子战斗中,日军被击毙200余人,最后整个7千人的天野旅团仅有几十人逃走,可以说整个十五旅团被全歼。 镜泊湖连环战歼敌数量远比马占山的江桥抗战大得多,甚至比平型关大捷的胜利还要大,但为何当时没有引起轰动,而且记载的资料也很少,以至今天都鲜为人知呢?这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原因是补充团所隶属的“国民救国军”和另外一支抗日队伍李杜领导的“抗日自卫军”争功造成的。补充团虽然是共产党领导和指挥的,但名义上是隶属于救国军,而建立补充团的经费是李杜拿出了一万大洋。最后两支队伍达成一致,对此次辉煌战绩都不做公布。 另一方面原因是日军首次在中国惨败,为了维护其颜面,连关东军曾到过镜泊湖的史实都给隐瞒了下来。这也是至今这场战斗因为缺少佐证而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此次战斗,我方因为胜利而没有公布,日方因为惨败隐瞒,致使这场大捷知之的人甚少,而且真实记录的也不多。在1960年的时候,李延禄受中央领导之命,回忆东北抗联第四军历史,历时19年出版了《过去的年代》一书,详细记录了这场战斗的情况。不得不说镜泊湖连环战,是我军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一次重大的胜利,如果没有争议,势必会成为抗战第一大捷,其知名度绝不亚于平型关大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