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拉萨街头 西藏旅游散文随笔

  徜徉在拉萨街头 西藏旅游散文随笔

  到了拉萨,到了布达拉!西藏旅游散文随笔

  那天下午五点左右,我们达到拉萨,等到旅行社安排交通车让我们住进纳金路的中园宾馆,已经是下午七点了。我和妻闲不住,刚放下行李就往外跑,我们想早点一睹布达拉宫的伟岸雄姿。宾馆的服务员阻止说:“明天你们不是要去参观布达拉宫吗?今天理应好好休息。”

  虽然被高原缺氧反应折磨得够呛,一想到马上能见到布达拉宫,我还是像注射了鸡血一样地兴奋不已,别管它,咱们先上街去,不为看布达拉宫,也得看看拉萨的市容。

  中园宾馆所在的纳金路在布达拉宫所在的北京路北,相隔一条马路,我们拦了一辆专车前往布达拉宫,在布达拉宫前白塔广场拍了几张照,回宾馆时,我们有意乘市内交通车。我们向一位身材丰满、个头高挑的美女问路,她指引我们搭乘1路公共汽车,我们在离宾馆两站路下车,途中经过拉萨百货大楼。我征询妻子的意见:“进去看看吧,拉萨百货大楼,应该是拉萨最大的商场。”

  妻斜我一眼:“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逛商场,赶快回宾馆,洗了澡,早点休息。”

  我知道妻说得在理,再走了一站多路,我们终于来到宾馆门前。

  入夜,大街上的路灯渐次亮起来。西藏的晚上九点,天还将黑未黑,拉萨跟内地相差一个多小时时差,路灯的光线是暗红的,远处天边的晚霞还很明亮。

  拉萨旧城区,最多的是两层楼房,比较高的楼大多四层,高于四层的都是新近建起来的,很少超过十层。中园宾馆所在的街道正在整修马路,路上被挖得稀巴烂,如果单从马路的现状看,你一定以为,这是在内地乡镇的街道上。

  一盏大功率的电灯挂在树干上,闪烁着昏黄的光芒,像一轮被云雾笼罩上一层轻纱的月亮。大街上车来车往,有骑摩托车的,有骑自行车的,也有步行的市民。街道不宽阔,却并不拥挤,从车辆的数量看,顶多比得上内地的一个繁华县城,从房子的楼层里,内地一个乡镇也比这里气派。

  但是你别小看它哟,这里的生活水准并不低,普通员工的收入比内地高,主要是国家给他们发的有高原补贴。

  薄暮时分,拉萨百货大楼门前的顾客并不多,门前有小摊贩,门楼墙上的小广告贴了又撕,撕了再贴,显得有些凌乱。

  可是,布达拉宫所在的北京路就完全不一样了,离布达拉宫不远有市政府和城关区政府,更有警备司令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这里的街道也不很宽敞,却收拾得整洁舒爽,马路两边的店铺很整洁,玻璃窗擦拭得纤尘不染。警察随处可见,一个外地人若遇到困难,随时随地能得到警察的帮助。

  在大街上,许多机关或单位门前都能看见飘扬的国旗,这跟新疆有相似点,显示汉藏一家,表示藏族人民永远跟祖国在一起。

  在拉萨,外地人中四川人最多,我们从中园宾馆到布达拉宫去坐的专车,小司机就是个四川人。中园宾馆的服务员一开口说话,我就听出她是四川人,我们吃了两餐晚饭的面馆则是陕西人开的。

  过去,四川有一亿多人口,重庆分出去成了直辖市后,四川还有8200万人,它不向外省扩张怎么得了!

  3月29日下午参观完布达拉宫,我们在布达拉宫东门外等车时再次欣赏了拉萨市容。街道上总有穿藏族传统服装转经的老人,也有年轻人,以老年人居多。人们都很和气,相对开放的内地人,拉萨的市民总体上淳朴善良热情。我们在八廓街附近等车的时候遇到一位藏族老大爷,老大爷穿一身典型的藏族服装,不料一开口,居然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原来他曾经在四川工作过,现在退了休,回到拉萨定居。他告诫我们,到拉萨来旅游,走路不要太急,不要做剧烈运动,晚上不要吃得太饱……跟我的朋友们叮嘱的一模一样。可是,我跟这位老大爷并不是朋友关系,他一开口就是关心的话,叫我们怎么不感动!

  西藏拉萨,如果你没有高原缺氧反应,我真的想多住些日子。这些日子,我们在旅游大巴上呆的时间长,跟拉萨市亲近得太少,如果我们不是在到达拉萨的第一天晚上就出来活动的话,我们就更加对不起拉萨了。

  再让我想想,哦,对了,在八廓街附近等车时,因为口渴,我们还在街边的热饮店喝过一杯酥油茶,三块钱一杯,滚烫的,飘着牛奶的香气,带着酥油的芳香。本来还可以坐在店里慢慢品尝的,因为等车,我们端到外面一边喝,一边等车。我朝里面偷窥了一下,里面一间20多平方米的屋子,环墙放着条凳,条凳上放着坐垫,许多人坐在条凳上慢慢品尝酥油茶,有的人还买了果品,一般慢慢地喝酥油茶,一边有滋有味地吃水果和干果。

  对,这就是西藏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们工作,转经,吃他们的特色食物,喝他们藏家特有的酥油茶,应该有人喝青稞酒的,可是,在藏民进餐时,我们总在大巴上赶路,没有机会看他们喝青稞酒。不过2015年,我在四川阿坝州的九寨沟亲自品尝过青稞酒,在拉萨没有品尝,也就没留下遗憾。

  我见到的拉萨应该是比较真实的,我对拉萨的描写也比较客观。刚开始,我以为,西藏人很穷,我还在我电话的记事簿上写了发展西藏的几点建议,但是,等我在林芝民俗村参观了文化接待员卓玛的家,原来我是在替古人担忧呀,光是卓玛家那口水缸,不说价值连城,至少也值几万块钱,哪个汉人家的水缸能值几万块钱呢。不过我从内心深处说,西藏人的生活应该过得好些,他们那里海拔那样高,如果生活太艰苦,谁还在西藏呆得住呢?

  我祝愿西藏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我祝愿汉藏两家越来越亲密,亲如一家!

  文|昆德拉传媒现代印象文化工作室 胡祖义

  其他:部分图片供模拟想象,不代表文字特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