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数字文旅中心及周边环境提升改造一期

  

  项目名称:上海数字文旅中心及周边环境提升改造一期

  实施单位:徐汇区市政管理中心

  设计单位:BIDG波士顿国际设计(上海波城建筑事务所 建筑甲级)

  设计团队:朱?夫 钟声 唐栩 徐飞 梁桥 吕志洋 孙淑涵 李文文 杨高虎 高国栋 刘运宝 曲金乐 杨峰 朱书奎 张凤兰 赵小猛 张晓芳 王洋 朱正茂 金德海

  项目位置: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南二路

  建筑、室内施工图: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图: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摄影:朱清言 徐飞 钟声

  建成时间:2022.10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正努力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一切为了人民,这正是一座城市解决诸多问题、导向全面发展的一把关键钥匙。

  根据“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要求,上海市文旅局与徐汇区政府共同推进上海数字文旅中心建设。波士顿国际设计BIDG(上海波城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参与项目方案设计。

  

  设计建设过程始终坚持向市民开放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对既有桥下空间设施进行空间治理,最终形成了可欣赏、可漫步、可参与、可阅读的“桥荫新空间”。

  

  基地概况

  上海数字文旅中心位于徐汇区中山南二路以南,南侧紧邻3号线漕溪路站。

  ▲现状分析

  项目原来是上海市旅游集散中心,用地周边有万体馆、华亭宾馆等资源。

  ▲现状分析

  北侧万体馆提升改造后成为徐家汇体育公园,目前在建设当中。未来体育公园将承办国内外顶级体育赛事,满足市民健身休闲要求,开展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引领体育产业发展。

  ▲北侧徐家汇体育公园方案

  用地周边有四条轨交线,除漕溪路站,还包括一号、三号、十四号线的站点。

  ▲周边有四条轨交线

  ▲周边地块功能

  改造契机

  原来的旅游集散中心,内部广场主要用于旅游巴士的集散和停靠,土地利用效率低,布局待优化。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疫情的影响,人们出游的方式也变为主要以自驾游为主,旅游巴士被需要的程度在逐渐降低。因此原有的旅游集散中心内部的功能需要重新梳理,以解决目前空置的问题。

  

  同时高架下的桥荫桥孔原来也没有进行充分利用,形成了城市负面空间。

  ▲改造前

  除去北侧广场,集散中心南侧下沉广场的形式也略显单一,没有发挥空间优势。

  用地周边的三号线轻轨下空间未充分利用与激活,道路把有限的空间打成零碎地块,车站商业也缺少活力。

  ▲轻轨站商业空间未充分利用

  交通问题方面,交通不畅存在堵点。

  凯旋南路建成但未通车,进出车辆通过需要绕路;漕东支路未建成(漕东支路北段未建目前进入地块内地下停车场需要绕路)。

  ▲交通不畅存在堵点

  凯旋南路至下沉式广场台阶未设置无障碍通道,地块内通行标识不明显,通达性较差。

  ▲环境问题:环境品质有待提升

  因此,BIDG希望以本次徐汇区政府对集散中心地块的改造为契机,从功能、交通、环境三方面对项目进行提升优化,形成一个崭新的数字文旅中心。

  ▲现状问题改造提升措施

  功能梳理

  1、旅游巴士停车调整

  要重新利用北广场,就需要将原来的旅游巴士停车重新安排。根据重新梳理的旅游巴士停车需求,我们将停车场地转移到了桥荫以下的空间。

  ▲旅游巴士停车场位置调整

  ▲旅游巴士停车场与枢纽关系梳理

  ▲停车场功能关系梳理

  ▲场地尺度细节

  2、旅游服务功能西移

  原有的旅游集散功能并没有完全取消,而是集中到了原建筑的西侧,并加建了一个旅客服务空间。

  

  ▲旅游服务功能西移

  3、变电站移位

  原桥荫空间中的315kv配电站对于北广场的利用影响较大,经比选,拆除内环二号配电站,原有内环二号配变所供低压路灯改接至新设中山南三号KT2站供电。

  ▲变电站移位后让出入口轴线

  

  4、形成完整步行开放系统

  

  数字文旅中心地块是徐汇区步行开放空间系统的一部分。因此,通过步行连桥,将地块串行到整个系统当中,形成一个整体。连桥的形式也做了初步考虑。

  环境场地提升

  通过对桥下空间品质的整体更新,人、广场和花园有机串联了起来。

  ▲改造前

  ▲效果图

  ▲改造后实景

  经过功能梳理之后,将北广场提升成为立交桥下的美丽小空间。

  

  北广场临中山南二路一侧恰好是高架桥的桥荫桥孔。桥下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彰显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市形象、体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载体。

  广场入口为打破高架桥下枯燥的水平线条,引入波浪型曲线,以“潮涌”为主题,形成醒目的入口。

  

  ▲入口调整

  在造型基础上,同时考虑夜间照明,通过控制像素化的LED彩色灯来形成各类动态效果和变化。

  ▲效果图

  ▲实景

  

  入口两侧布置植物景墙和落水景观水池,增加入口的亲切感。

  高架桥孔顶部也增加了处理,不再是单调的灰色,而是通过富于动感的条纹增加了入口的吸引力。

  ▲实景照片

  ▲桥下条纹增加动感

  桥下空间虽然是广场和城市道路的分界,但是不设围墙,让广场景观向城市街道渗透,为市民提供有吸引力的活动场所。

  

  ▲广场景观向城市渗透

  从潮涌主题的入口,市民进入北广场。自场地入口形成轴线,并以喷泉为轴线终点。

  ▲入口轴线

  

  ▲喷泉作为轴线终点

  轴线两侧布置对称的椭圆形活动广场和草坪,仿佛睁开的城市之眼。草坪引入银杏和樱花等植物,增加活动广场的生机,同时在不同季节体现不同色彩。

  ▲城市之眼

  新增植物引入时特别注意和原有地下室顶板的关系,深根系植物的位置布置在地下室范围以外。同时,为满足种植深度形成的堆填,借以形成供市民休憩的花坛座椅。

  ▲效果图

  ▲实景照片

  环绕草坪和广场布置慢跑道。材料选择引入海绵城市理念,采用透水材料,积极加强雨水下渗,结合布置雨水收集设施。

  

  深灰色跑道和浅灰色划线相间隔,并结合布置跑道灯。夜间地面灯光形成动感,为市民提供了有活力的活动空间。

  

  

  

  跑道边有休息座椅。座椅高度恰好将广场和移动之后的配电站做有效划分,座椅背面采用石材,结合布置植物种植,形成一组景观,同时解决了高架桥路面排水汇水的问题。

  

  轴线另一侧是市民活动广场,采用花岗岩铺装,色彩素雅,易于清洁。

  

  建筑优化

  原有旅游集散功能西移之后,在用地西侧增加了500平方米的服务空间。新增服务空间共两层,呈不规则椭圆形,二层和顶部逐层外挑,以玻璃幕墙包裹,形成有趣味的形体。

  

  

  ▲效果图

  

  原集散中心内部空置空间调整为面向市民的“一网通办”服务点。同时,新增入口结合原有建筑形象设置雨棚。室内设计方案由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和深化。

  

  

  移动后的配电站立面也进行了优化提升,采用穿孔板和铝合金格栅,结合垂直绿化。尤其立面和桥孔顶部的涂装形成有趣的呼应。

  ▲效果图

  ▲实景

  设计从为市民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出发,将上海数字文旅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徐汇特色的城市开放交流新门户、城市健康活力新核心、城市更新改造新亮点。

  未来发展

  从徐家汇到徐汇滨江,中心城区寸土寸金,但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就来自于钢铁水泥森林中的“空隙”。

  在未来,数字文旅中心北广场、南侧下沉广场和规划中轻轨高架下的运动广场将被从轻轨站引出的步行桥相连接,形成完整的步行-景观系统。步行桥穿过中山南二路,和北侧的体育公园步行系统相联系,为各条轻轨线路站点间换乘的步行人流提供便利。

  

  在未来,这片区域还将集聚文旅、体育、商业等多功能,加大开发力度,形成新的办公、商业空间,更充分的利用城市土地。

  

  

  在未来,漕溪路站的商业空间也会有更深入的开发,从流线等方面更好的融入附近的整个城市体系,呈现更有力的形象。

  

  

  徐汇也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市民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展现上海卓越城市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