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元素植入《功夫熊猫2》 熊猫攻略奏效

  三年前以6.3亿美元票房横扫全球的功夫熊猫“阿宝”回来了。

  5月28日,3D版《功夫熊猫2》在国内院线全面上映,当日国内票房即超6000万元,超过了《唐山大地震》的3790万元创历史新高;而上映的首个周末(周六、周日)国内票房过亿,打破《阿凡达》等影片三日破亿的纪录。凭借《功夫熊猫1》赚得盆满钵满的影片出品方——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此次对中国票房期待值是6亿元人民币。

  当那只可爱的熊猫“阿宝”一跃成为梦工厂高速印钞机的同时,另一个隐藏在“阿宝”背后的赢家也开始浮出水面。

  与第一部影片中纯虚构的场景不同,在《功夫熊猫2》中,包括青城山、宽窄巷子、担担面、四川火锅在内的大量成都元素出现在这个卡通故事的各个角落。

  “这是成都市精心酝酿的一个城市营销活动。通过在影片中大量植入成都元素,向全球观众推广成都的城市形象。”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组长谢文表示,“成都为此精心准备了3年,但没有为此花一分钱。”

  熊猫公关

  时间回到3年前。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汶川大地震,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灾难的惨烈程度举世震惊。

  当救灾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之时,“地震后遗症”也开始迅速在成都爆发。“当年确定在成都举行的很多经贸活动被取消,入境人数锐减。投资、旅游、商务考察以及城市服务业遭受重创”,时任成都市旅游局局长的邓工力对当时的困境印象深刻。

  而事实上,成都市下辖的20个区(市)县里,受灾极重的只有3个县级市,离成都也相对比较偏远。“成都大多数区域在地震后一周就基本恢复了平静。”

  但外界对地震的恐惧已经开始深刻影响成都。成都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当时评估影响最大的领域是城市投资、旅游和居住三方面。“成都市领导当时就意识到,必须将‘成都是安全的’这一概念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否则后患无穷。”

  于是,在地震发生之后不久的5月下旬,由成都市最高决策层出面,组建了一个名为“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的全新机构。该机构集合了成都市政府投资、旅游、地产、宣传等众多职能部门的人员,小组人数最多时达到100多人。“小组的使命就是成都城市形象的危机公关,向全球传递出成都是‘安全’和‘充满机遇’的两大特质。”谢文表示。

  在成都忙于开展各项危机公关活动之时,由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1》已经开始在全球刮起强劲的“熊猫旋风”。

  2008年5月15日,在第61届戛纳电影节全球首映式的新闻发布会上,梦工厂的CEO杰弗瑞·卡森伯格表示,“很关心发生在熊猫故乡的灾难,希望有机会去四川看看大熊猫。用电影给灾区的孩子们带去一些笑容。”

  6月20日,影片在国内上映,功夫熊猫也迅速成为国内观众热议的话题。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的成员也反复观看研究此片,并且迅速注意到杰弗瑞·卡森伯格此前在戛纳电影节上的言语。

  一个计划在成都内部开始酝酿。“我们决定邀请《功夫熊猫》剧组来成都,亲自感受大熊猫故乡的气息。如果这些国际大牌明星都来到了成都,不正说明了成都的安全和魅力吗?”

  成都“阳谋”

  2008年9月初,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正式向《功夫熊猫》的出品方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发出邀请函。邀请梦工厂CEO杰弗瑞·卡森伯格带领《功夫熊猫》续集的创作团队来成都参观。

  在发送给梦工厂的邮件中,成都列出了两点邀请理由。“一个是邀请续集创作团队来成都与熊猫亲密接触。在第一集创作过程中,梦工厂的创作团队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见过真正的熊猫。”谢文表示。而邮件中的第二点,在表述上则颇有些耐人寻味。“阿宝的爸爸为什么会是一只鸭子?我们觉得成都会给您一个答案。”

  10月21日,杰弗瑞·卡森伯格带队梦工厂高层乘坐私人飞机来到成都,同行的还包括《功夫熊猫》续集导演带领的庞大创作团队。他们在成都待了两天。

  在两天时间里梦工厂一行参观了成都大熊猫基地、青城山、金沙遗址、青羊宫等成都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并遍尝成都美食。

  《功夫熊猫2》艺术总监雷蒙·辛巴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来成都之前,《功夫熊猫2》的故事框架已经有了初步构思。“事实上,后来的成都之行,带给创作团队很多灵感,改变了很多的原有的设计。”

  在成都考察期间,成都市政府在当地著名景点宽巷子宴请梦工厂一行。而正是这场“宽巷子夜宴”令成都最终如愿以偿。

  宴请当中,成都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华章含蓄地向梦工厂表示了希望双方能深入合作的愿望。直爽的杰弗瑞·卡森伯格立刻给出了一个积极明确的回应。“他主动表示将在《功夫熊猫2》中植入成都元素。”当时参加宴请的一位人士表示,梦工厂干脆直接的主动表态令成都方面惊喜不已。

  “这已经远远超越了最初的构想。当初只是想借助功夫熊猫团队的到来制造一个吸引媒体的眼球事件,对外传递‘成都是安全的’这一信息。而此后的主题则是向全球传播成都的魅力。”该人士表示。

  在离开成都之前,卡森伯格对媒体公开宣布,“来成都就是希望解开‘阿宝’的传奇身世之谜,我们会在3年后向全世界公布答案!”彼时,《功夫熊猫2》虽尚未开拍,但梦工厂已经承诺将来成都采风活动的全过程作为影片花絮,在全球公开放映。

  而此外,随着卡森伯格抱着熊猫、登临青城山的照片和新闻经由全球媒体和网络传播,成都的“熊猫公关”策略已初见成效。“一分钱没花”

  “成都和梦工厂之间不是商业合作。若要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朋友。我们没有为在影片中植入成都元素出一分钱。同时也不干涉剧组的创作自由。”成都市一位参与接洽梦工厂的政府工作人员表示。

  《功夫熊猫2》的艺术总监雷蒙·辛巴赫表示,所有在《功夫熊猫2》中展现的成都元素,“不涉及商业,是为了表达我们对成都的谢意——因为这里给了我们很多创作灵感。”

  一位全程参与了合作的成都政府人士表示,成都之行对《功夫熊猫2》的创作方向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原剧本中阿宝童年在故乡一段故事是比较弱化的,后大大加强。又比如怀着野心的孔雀沈王爷,原来的剧本中不会武功。但后来在成片中角色变换成会武功,并且很多动作参考和借鉴了青城派武术元素。”而另外包括川西特色的“鸡公车飙车追逐战”、“川西竹林”、仿照宽窄巷子设计的“和平谷民居”乃至直接植入片中的“青城山”等字样,都是梦工厂团队来成都之后作出的改变。

  “其间经历了很多磨合。”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组长谢文表示,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成都与梦工厂之间进行了无数次的对接沟通。“后来卡森伯格又来过一次,成都也派出代表前往洛杉矶沟通。”为了促进成都元素在影片中巧妙而又原汁原味地展现,成都市还专门成立《功夫熊猫2》中方工作团队,负责协调沟通以及成都元素创意设计。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双方通过大量视频会议、邮件、对接协商等沟通手段,最终完成了《功夫熊猫2》的最后制作。

  随着《功夫熊猫2》的上映,酝酿了3年的“熊猫攻略”的成效开始接受检验。“对于效果,我们相信自己的判断。”谢文表示。

  记者观察

  传播还需润物细无声

  近些年来,国内掀起了“城市营销”的浪潮。作为地方管理框架中的一个新思维模式,城市营销的实质是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城市的未来发展视为产品,通过分析其内部和外部环境,揭示它在全球行竞争中的优势和弱项,分析其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城市的目标市场、目标人口、目标产业和目标区域,针对这些目标对象展开一系列有创造性的包装和行销。

  产品是否好卖,除了产品的品质,营销的思路、方式和策略也显得至关重要。如何以最优的方式推荐城市的魅力、带动一个城市的影响力,也是国内各个城市正在努力摸索的一个方面。

  从最广泛采用的政府出资举办的以各种文化节、花草节为主导的活动营销、广告营销,到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类似“争夺孙悟空家乡”、“貂蝉故里”等网络口水战营销,各个地方政府无不费尽心思。各种宣传口号也频频见诸媒体。虽然表象上呈现出一派火红热闹的场面,但就很多地方政府的城市营销手法而言,很多城市营销方式仍脱离不了简单粗劣的模式,甚至不惜采用恶俗的营销策略,以博取眼球效应。

  事实上,城市营销是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美学在综合层面的展现。绝非用金钱铺路或粗暴炒作就能达到效果的。如何选择恰如其分的营销策略,铸造“城市产品”的独特性,实施别具一格的战略,告别“千城一面”的时代,对一个城市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智慧考验。

  在此方面,成都的尝试显示出一定的参考价值。成都在地震之后的城市营销策略有一个“去地震化营销”到“在国际上传播成都美誉度”的转变。成都市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的一位成员就表示,此前,成都已经在外界成功塑造出“休闲安逸”城市形象。“但成都并不满足,后来定位的目标是把自己放在和世界大城市的同一起跑线,成为世界公民。”

  如何配合目标选择营销的方式,对营销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成都选择将目标锁定在《功夫熊猫》这一有着全球性影响力的载体上,并明确拒绝以商业的方式进行合作,而以资源、热情和专业性表现来打动美方,体现了成都对城市营销的深入思考。“这是一个成本分析、合作方心态研究以及自己特质评估之后的结果。”

  在此之前,杭州西溪借助《非诚勿扰》、唐山借助《唐山大地震》进行城市营销的案例已经卓然见效。但这些城市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唐山市为此投资了6000万元。成都不花一文,通过与梦工厂合作,借电影将城市形象向全球进行巧妙推广。“通过电影中的诸多成都元素,我们想传递出的潜台词是‘成都最中国’。”一位成都市政府的人士表示,“最好的城市营销不是靠大喊大闹说自己多好,而是以创意来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传播,将城市独特性展现出来。”

  专家视点

  城市新营销 新在新业态

  低碳、环境友好、幸福感……城市新理念层出不穷,但叫好不叫座,相关产业的收益也不大。

  当前,众多城市虽然规模与功能不同,但不约而同地都计划把自己建设成为不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集聚与流动的中心,对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争夺,登峰造极。城市的刚性规划效果不张,唯有创新的城市营销,才能吸纳更多的投资者、旅游者等目标群体的注意力,从而获取各种有益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

  随着超巨型城市(人口2000万以上)“亚城市群”的出现,当前的城市营销,营销的可以是超巨型城市的区(县)、城镇功能区,也可以是城市密集区、大都市圈。如包括深圳、广东、厦门、香港、高雄、三亚、海口等城市在内的华南邮轮旅游功能区,已经突破了行政区域(district),形成特定主题的功能化区域(region),实现了部分城市(镇)的聚合发展。又如,辽中南、胶济沿线、海西、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和关中等地区,已形成了“城市密集区”。再比如,国内“全球旅游城市群”雏形初具,这是城市化最高层次的大都市“国际化、集约化”聚合发展,如沪宁杭都市圈、京津都市圈。

  “十二五”期间,城市营销在实践中呈现四种全新特征:新业态、可评量、主协调、见效快,城市新营销应当直接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勾勒出城市转型的升级愿景,助力精英城市在国家政治版图中的利益博弈。

  基于中国国情的城市新营销,应以充分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为基点,在特定的时期,树立城市独特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面向居民、投资者、旅游者,满足政府、企业和民众的需求。政府是协调主体,企业、市民是参与主体,贴近城市新型优势产业和业态创新,借以提升本地企业和融资环境,有效刺激旅游消费,可评量、见效快、周期短、相关产业的直接收益较为明显,从而提升地方政府绩效。

  比如上海、天津、青岛、舟山、宁波、厦门、深圳、三亚等沿海城市近年来掀起了邮轮母港建设的浪潮。其实质是以邮轮旅游为抓手,拉动区域船舶、机械、计算机与电子设备、石油化工、物流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型优势产业,狠抓新型业态。除了豪华游轮,低空私人飞机、主题度假酒店、无居民海岛开发等也开始在东部地区发展起来,这些新业态既有产业直接收益,又抢尽了营销风头。

  东部在搞业态创新,中西部还在“朴实”地搞国际会展,中西部总是在城市转型的起跑线上,就慢了东部一大步。如果中西部城市不能在业态创新上有所突破,那么它们在城市营销上,将与东部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而这背后就是它们在产业升级上也将与东部的差距越拉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