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躺平的当下,英国年轻人的生命力从而何来?
撰文|冷月初上
编辑|伊登(Eden)
设计| 97
从学生时代起在英国生活了十年的我从南至北跑遍了这座岛国,不论是在神奇古老的爱丁堡,繁忙的都会伦敦,还是年轻文艺的布莱顿;从上学时热爱蹦迪,到工作后收到演唱会门票作为公司福利,近几年来,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英国看似古老守旧,内在却又充满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拥有十足创造力的年轻人,例如他们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
当代英国人早已不是大家想像中头戴高礼帽,手持长柄伞,脚蹬牛津鞋的英国绅士的模样,在滚滚向前的数字化时代洪流中,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延续着祖先那种略带固执的文艺态度,却以千人千面般的姿态,不断创造着未来。
▲《ZHU在英伦》第二季剧照,祝羽捷在爱丁堡艺术节街头。
01.
?♂?
说起英国的艺术,不得不提的就是与百老汇齐名的伦敦西区(West End)。
还记得多年前在西区第一次观看《歌剧魅影》,令人沉醉的舞美设计让我惊喜不断;而舞台剧版《灵欲春宵》中伊梅尔达·斯汤顿(乌姆里奇教授的饰演者)充满爆发力的表演所带来的震撼亦挥之不去。这些唯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的感动组成了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星光,或许这就是终生行走与漂泊的意义。
说起来,在英国想要现场观看明星级艺术家的表演并不难,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众戏骨都曾在西区的舞台上粉墨登场。
现如今的英国,舞台并不只属于演艺圈的核心人士,戏剧新秀和全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
▲英国街头的搞怪艺术。
大约在五六年前,我与朋友观看了《伟大的盖茨比》沉浸式戏剧,它的创作团队十分年轻,地址隐于伦敦金融城附近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社区。观众们盛装前来,女士们身着复古风连衣裙,头上箍着羽毛,男士们则穿着笔挺华丽的三件套,入戏程度不输演员。
或许是由于经费的关系,场地并不宏大,但暖场时所播放Caravan Palace的Lone Digger立刻将气氛拉回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那段摇摆乐当道的时光。各自端着鸡尾酒的观众们跟随演员走动起舞,倾听他们的对话,参与互动,仿佛沉浸在一个精心打造的梦境中。如今这场戏设在纸醉金迷的梅费尔区,想必会更加富有盖茨比豪宅的神韵。
如果你在八月份去过爱丁堡,见识过爱丁堡艺术节那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大场面,就不难理解英国戏剧艺术为什么在几百年中一直能迸发出全新的活力。
▲利物浦音乐节。
在苏格兰为数不多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被人潮推挤着,不知不觉中手里就被表演者们塞满了自家的节目传单。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学生,但也有怀揣艺术梦想的服务生、文员和银行经理们,在这里他们暂时逃离世俗,尽情释放着天性,而路过的我也短暂地参与了他们的梦想。
我的一位朋友亦在爱丁堡追逐自己的艺术梦,她是一位有天分的画家,丈夫则致力成为编剧和导演。如今的她经营着一家魔法主题密室逃脱,亲自设计谜题、制作道具、操控机关,仿佛经营着一家小剧院。
02.
与戏剧相呼应的,就是音乐。
英国人对于音乐历来情有独钟,历史纪录中的首场售票现场音乐会就诞生于英国伦敦一名小提琴演奏家的家中,于1895年首次举办的逍遥音乐节(The Proms)则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节之一。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英国每年能举办两百多场音乐节。
▲利物浦音乐节。
而曾作为全欧洲规模最大的免费户外音乐节的利物浦国际音乐节则展现了英国人对于新锐艺术家的支持与爱护,有着自己音乐理念的新人艺术家可以在这里得到帮助和指引——披头士的故乡,不愧是你。
不论你爱摇滚、金属、电音还是流行,在英国,音乐品味相同的人们总有机会聚在一起鬼哭狼嚎群魔乱舞,共度一段拥音乐入眠的露营时光。
对于英国的年轻人而言,音乐的魅力在于能让同类彼此相认,也在于消除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成千上万志趣相投的年轻人齐聚星空下,共同沉醉于音乐和烟火这两种世界语言,这样的经历在多年后回忆起来仍然能带给人崭新的力量。
03.
走在英国的街道上,我经常会被无处不在的街头艺术杀个措手不及。比如在周六晚间的广场上遭遇一位用超大音响播放《妈妈咪呀》的微醺大叔热情邀请大家共舞一曲毫无章法的英式广场舞。不论是拥挤的地铁站还是繁华的十字路口,空白的酒馆墙壁还是大型垃圾桶的外壳,英国的边边角角都随时有可能成为街头艺术家的舞台。如果你运气好,能在等待火车时巧遇技术极佳的路人在车站中间那架久未调音的钢琴旁坐下来即兴弹奏一曲,或是在过马路时偶然撞见涂鸦艺术家班克斯的大作。
好天气似乎是英国街头艺术家们灵感爆发的必备条件之一,晒着太阳躺在海滩上等人赴约的片刻时光中,我通常一不小心就听到了某种不知名乐器的现场演奏,或是看到戴着耳机的少女独自忘我地跳着又流行回来的八十年代轮滑迪斯科。
▲爱丁堡街边,随处可见的艺术气息。
包容的艺术创作氛围是年轻人和好奇者的天堂。在伦敦的Peckham艺术家开放日,表演者、设计师和匠人们都会开放工作室或敞开自家大门,来者不拒,见者欢迎,人人都是彼此的知音,哪怕只有几天。版画、舞蹈、陶艺、手工、戏剧,不论是钟爱哪一种艺术形式的人,都有机会在这里找到组织。毕竟说到底,艺术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人不再感到孤单。
04.
对于当代英国人,尤其是新一代英国人而言,艺术不再是社会地位的映射,而更像是一种追求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手段,在迷茫而不稳定的年轻岁月里,他们丝毫不惮于表达自我。
当传统的英式文艺与当下的英国年轻人相碰撞,主观的、私密的艺术创作便从他们的毛孔中渗透出来,直观地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品味和日常造型中:街头、流行、哥特、复古……他们本身就是自己的空白画布,将个人特质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信号,让有着相同特质的人们能够相互识别,彼此接近。
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将英国的年轻人们区别开来,他们不必再觉得自己只是千篇一律中无足轻重的一员,但同时也不必再孤单。不同的团体之间各自形成社群及亚文化,身处其中的人们在获得身份认同感的同时亦各自获得珍贵的归属感。
年轻人热爱表达的特质对于蠢蠢欲动的初来者而言是一件幸事,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巴不得要跟所有人分享,等不及地要拉人“入伙”。哪怕只是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只要你也有着一颗乐于发现自我、乐于分享的心,就会收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橄榄枝。
仍然记得刚刚到英国留学的我在新生周时赶场各种无需邀请便能随意出席的疯狂派对,以及雪片一样向我飞来的社团传单。是的,同一个社团中的成员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没关系,只要热爱,一切就都不是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比起只有自幼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培养出来的“高尚者”才能拥有艺术的古早英国,如今的英国显然早已走上了包容的路线,不论你是何方人士,总能有个角落无条件向你敞开怀抱。
这些从英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滋养出来的崭新的花朵如今正反哺着这个古老的国度。艺术与文化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在逐渐由约束繁多的阳春白雪向自由包容的大众伸展的过程中,年轻人们正在用实际行动为英国创造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
全新的活力,令这里成为了一个能让你重新爱上生活的国度。你已经热爱生活?那么你大概不会介意在这里发现生活全新的一面,然后加倍爱上它。
十年的英国生活,却仍然只看到英国一小部分。
大家可以登陆:
微博/抖音:@英国旅游局
探索「见你未见」,了解真正的英国。
作者:冷月初上, 一个来看风景的人。
本文配图来自《ZHU在英伦》,版权属于原作者。
见你未见
点击视频
了解真正的英国
好好虚度时光
祝羽捷和了不起的女性们
公众号|视频号|微博|豆瓣|荔枝FM|小红书
搜索:好好虚度时光
应聘请发送“应聘”至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