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骑进”旅游圈,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2022年是旅游业与疫情共存的第三个年头。此时此刻,有人对旅游业即将出现“报复性反弹”充满信心,有人难捱寒冬转型自救。OTA平台纷纷跨界做起了“旅游+”,例如携程举办的旅行界首个“脱口秀直播”在上月末落下帷幕,以“旅游+直播”的形式创造总GMV超1亿元。

  然而,成功跨界的只是少数。大多数旅企跑路的跑路,转型的转型,以哈啰出行为代表的“圈外”企业却在持续加码旅游业。近日,哈啰出行成立宜春哈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涉及旅游业务、酒店管理等。据悉,这已不是它第一次涉猎旅游圈了。

  

  (图源:企查查)

  旅游业是个圈,圈内的人想出来,圈外的人想进去。

  旅游成了万金油

  疫情影响下的第三个春节假期结束之际,哈啰出行发布了《2022年春节骑行报告》。报告显示,春节期间,人们骑行出游热度不减,上海、广州、北京位列春节骑行量TOP3。上海城隍庙、北京三里屯等城市景区和商圈成为热门骑行地。可见,安全环保的哈啰单车已然成了人们的出游伴侣。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见证了不同行业的品牌纷纷入局旅游圈。这一次,为什么是哈啰呢?

  哈啰创立于共享经济兴盛之时。从单一的共享单车企业“哈啰单车”,到囊括哈啰单车、哈啰助力车、小哈换电、哈啰汽车等综合业务的移动出行平台“哈啰出行”,再到关联公司成立国际旅行社、经营哈啰酒店、推出哈啰生活,哈啰不断拓宽自身业务范围,实现从单边到多边、从纵向到横向的发展。

  

  哈啰出行发展历程(图源:“哈啰出行”官网)

  梳理过哈啰的发展路径,它涉足旅业的行为也不足为奇。首先,为用户打造出行场景,获得一定的用户规模;其次,依托出行工具地网式的城市覆盖,以及哈啰出行APP的固定流量,为其酒旅业的开发开疆拓土。反过来,酒旅业能够最大化发挥其规模优势,助力流量变现。

  “+旅游”就能分一杯羹?

  各行各业都来旅游“插一脚”,那么它们能获得什么呢?

  同样以哈啰为例。去年,哈啰出行赴美上市计划暂停,招股书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0年,哈啰出行累计亏损近50亿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一年里,91%的营收来自两轮车共享服务。即便是拥有行业第一的市场份额,仍难以盈利。

  于是,把规模优势转化为盈利能力,寻求新的收入增长点,成为哈啰拓展业务的风向标。背靠阿里这棵大树,还有飞猪这个先例,和出行一样属于服务类的旅游无疑成了最优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指出,出行可以看作本地生活平台,与旅游嫁接意味着客源共享。出行平台可以通过本地生活平台嫁接旅游市场,不仅能够挖掘新客源、延长产业链,还能让两个平台实现业务互促和客源共享。

  

  哈啰出行品牌愿景(图源:“哈啰出行”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基于景区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点,哈啰曾面向景区提供定制化出行产品。据其发布的《2018年全国景区骑游报告》显示,哈啰覆盖的国内景区已超过300家。

  此外,疫情期间,哈啰更是“不走寻常路”推出了哈啰酒店,不同于出行工具的重资产,哈啰酒店主打轻资产,目标对准下沉市场。看似不合常规的操作,却帮助哈啰更上一层楼。数据显示,一家加盟23天后的哈啰酒店,散客订单提升37%,OTA点击量提升35%。流动车身广告、开关锁语音、定点区域停车的红包奖励就是哈啰酒店的最好宣传,将单车用户引流至酒店,最大化利用品牌效应。住哈啰酒店,哈啰单车免费骑,又使酒店宾客变为单车的潜在消费者。

  

  哈啰酒店(图源:“哈啰出行”公众号)

  哈啰是否能通过新业务重新盈利我们还无从知晓,但从哈啰今年再次成立酒旅相关的新公司的事实来看,它大概尝到了“+旅游”的甜头。在哈啰的商业版图上,“旅游”绝不是一时兴起,景区车、旅行社、酒店的频频试水,都为哈啰的正式进军搭好了地基。

  互联网企业都来掺一脚

  旅游圈的人都知道,入股哈啰出行的阿里巴巴从未停止旅游业务的扩张。不仅在自己旗下打造在线旅游平台飞猪和“菲住布渴”阿里未来酒店,还投资、收购、合作其他酒旅品牌,在产业链上进行全方位布局。

  两年前,阿里旅行与众信旅游共同成立了杭州阿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据了解,该公司于去年12月变更了经营范围,在原有的旅游业务上增加了旅游开发项目策划咨询、游览景区管理、休闲观光活动等更加具体的旅游相关业务。去年,在众信旅游宣布与凯撒“分手”还没几天,阿里网络就与众信旅游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冯滨及持股5%以上股东郭洪斌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成为了众信的第二大股东。

  在疫情阴影下,阿里非但没有叫停扩张,反而加快了攻势。出境游尚未恢复,却增持众信旅游,何来底气?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认为,像阿里这样的巨型企业,相较于短期的利益,更看中长期的发展。阿里的综合实力是完全可以穿越疫情周期的,所以对于大部分旅企而言的低谷期,是阿里加快布局的好时机。阿里自身已打通电商、本地生活、文娱等多重产业,拥有庞大且稳定的流量池,旅游只是它商业版图中很小的一块,但却至关重要。不同产业带来的流量相互转化,只会让阿里的流量池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长远来看,自然是百利无一害。

  除了哈啰出行和阿里巴巴,其他互联网公司也在瓜分旅业的蛋糕,如小红书从美妆种草到旅游种草,再到生活方式种草,业务从单一走向多元。这些大厂本身不缺流量和资源,与其说是在做“+旅游”,不如说是不让企业错过任何一种发展的可能性。旅游的需求不会因为疫情而消失,需求在,市场在,机遇就在。

  大厂+旅游能走花路吗

  虽然大厂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但并不意味着押注旅游便万事大吉了。哈啰切入旅游赛道,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头部的在线旅游企业。初入旅游圈,拿什么和实力雄厚的OTA平台竞争呢?

  随着消费需求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在线旅游市场更加细化、差异化。头部OTA平台都形成了自家的主营产品,在消费群体心目中的可信度和知名度较高,在B2C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插足”旅业,势必要与OTA平台同台竞争,如何创造出差异化优势、如何扛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悉上下游供应链),是哈啰等圈外企业无法避免的问题。目前,哈啰仅构造了出行、酒旅、生活方式的大平台,但发展定位尚不明确。如果只是沿袭了美团的老路子,那么吃完了发展初期的红利,也就和其他在疫情之下“报国无门”的旅企别无二致了。

  

  几乎别无二致的APP界面 (左:哈啰出行;右:美团)

  “+旅游”并非两个产业简单的叠加,而是新产业与旅游业的主动融合,以合二为一的形式,达到1+1>2的效果。所以,在其他企业选择跨界之前,应充分考虑已有优势能否转化为发展旅业的优势。旅游产业边界模糊,但并非准入门槛低,如果是抱着赚快钱的心态进来,那么大可不必。但若能明确产业和旅游的关系,分清主次,发挥原有优势并加以转化,旅业也可以是跨界的不二之选。

  国务院颁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立足健全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激发各类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旅游+”和“+旅游”,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这可以说是政策端给到圈外企业加码旅游的定心丸。

  回到哈啰打造的“出行+旅游”,目前看来利多弊少。“常疫情”时代,人们出游更加关注安全和环保,短途短时的微度假取代了长途长时的跨省和出境游,于是哈啰单车在旅游人群中的需求大大增加。其次,基于互联网企业强大的技术和创新优势,哈啰在旅游业同样能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并创造更加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最后,入股哈啰的阿里旗下也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强强联手势必能碰撞出新火花。

  每个旅业人都期待旅游业的更多可能性,也期待着旅业的春天早日到来。哈啰能不能讲好旅游的故事,我们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