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对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系统指导、全力推动。青海省委、省政府统一思想行动,强化责任担当,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一政治任务、发展任务、民生任务作为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方向指引、实践路径、载体目标,突出把握方向性、系统性、人民性、特色性,放眼全局、找准方向、迅速行动。

  追求思想认识新高度

  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全面落实‘四地’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升生态旅游业态品质”的安排部署;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要求“着眼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互促共赢,建立健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准体系”。我们在学思践悟中提升系统思维,在知行合一中诠释责任担当,思想认识得到了新提高。

  落实省部共建新机制

  在文化和旅游部关心支持下,建立省部共建机制,联合印发了《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明确6项重点行动、28项具体措施。制定《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任务分工》《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2022年上半年重点工作任务责任清单》,确定32项任务分工,35项责任清单,全面完善了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责任体系。

  丰富生态旅游新产品

  打造以西宁市为中心,格尔木、玉树市为支点的东部、南部、西部、北部生态旅游精品环线。完善交通旅游服务设施,构建生态旅游风景道,培育红色游、乡村游、冰雪游等新业态。西宁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旅游城市布局和旅游枢纽城市,茶卡盐湖、金银滩-原子城等5A级旅游景区创建积极推进。

  拓展品牌建设新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信长星书记接受专访,亲自推介青海生态旅游线路,中国国际旅交会、丝博会、青洽会等展会上,青海生态旅游热度攀升。迪拜世博会中国馆青海活动日“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专场推介会圆满完成。“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广告登陆央视频道循环播放。互联网搜索指数大幅攀升,环比增加28%,话题量突破23亿人次,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展现文化赋能新亮点

  谋划了一批既有生态体验又有文化感受的精品项目,推出《大河之源》《绣河湟》等文艺精品。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上半年线上线下服务群众330余万人次。考古调查勘探和文物保护工程中喇家遗址、热水墓群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颁布《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共建共融共享的生态文化旅游新亮点充分展现。

  推动文旅产业新发展

  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疫情反复冲击的不利影响,今年上半年开展文旅惠民消费券发放工作,共发放各类文旅惠民消费券1375万元,带动消费3.53亿元。落实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100%暂退政策,开展质保金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助推文旅产业恢复发展。

  下一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认真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统筹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发展和安全,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发展生态旅游的关系,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畅通循环,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的旅游发展新路子。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锚定国际标准

  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旅游要素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客源市场、生态旅游产品、旅游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的国际化。以国际视野,对行业管理服务人员开展国际标准和礼仪培训,切实提升全省生态旅游国际化水平。

  构建服务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标准,用互联网思维引流入青,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高品质、全方位服务。形成点片结合、线路串联、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服务网络。

  挖掘特色资源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河湟文化、昆仑文化厚重积淀和丰富内涵,打造黄河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资源为依托,以保护生态为基础,推出一批红色教育、近郊乡村、冰雪旅游等精品项目。鼓励将文艺创作、公共服务、非遗传承、文物保护利用等文化资源融入生态旅游环线建设,串珠成链,连片成景,着力破解“门票经济”,推动青海“大景区”建设。

  提升旅游品质

  提高旅游企业服务能力,规范优化导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经营服务,实施行业质量提升工程,推动旅游服务高标准、规范化、专业化,为游客营造更加安全、舒适、优质的旅游体验。

  加快产业融合

  积极发展生态教育、健身休闲、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等生态旅游新业态,培育智慧旅游、数字艺术、沉浸互动、夜间文旅,促进消费、增加收入,努力实现生态旅游全民共享。做好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

  优化发展环境

  持续开展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推进西宁市、黄南州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鼓励建设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特色夜游品牌,提升夜间经济活力。

  加大宣传力度

  用足用好部省合作交流机制,深耕国内重点旅游市场,安全有序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等渠道创新营销,持续扩大“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品牌影响力,着力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名片享誉全国、蜚声世界。(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