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绽放时代芳华 美好安徽誉满五湖四海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徽风皖韵绽放时代芳华 美好安徽誉满五湖四海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繁荣发展。非凡十年,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文化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非凡十年,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徽风皖韵不断彰显时代魅力,锦绣江淮在世界打响知名度美誉度。

  文旅融合深入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富有成效

  非凡十年,省文化和旅游厅不断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资源、业态、产品、市场、服务等深度融合,旅游因文化赋能而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品位,文化因旅游带动而更有魅力、增添了活力,“诗”和“远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实现了更好联结,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众旅游已成常态,旅游消费日益高涨。从2012年到2019年,我省国内游客由2.9亿人次增加8.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618亿元增加到8526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5.9%和18.6%。城乡居民出游率由2次增加到4.2次。旅游人均消费由862元增加到1012元。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由1.98万个发展到8.13万个,其中全国30强2家(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旅游生产经营单位由1.38万个发展到3.3万个,其中全国旅游集团20强3家(省旅游集团、黄山旅游集团、祥源集团)。

  从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多样化升级。全省新增国家A级旅游景区221家,总量达到657家,其中:新增5A级6家,总量达12家(黄山、九华山、西递宏村、天柱山、龙川、天堂寨、八里河、古徽州、三河古镇、方特、万佛湖、采石矶);新增4A级82家,总量达208家。旅游度假区从无到有,发展到2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家(黟县、霍山县、屯溪区、金寨县、潜山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0家(歙县、青阳县、绩溪县、岳西县、南谯区、金安区、宜秀区、广德市、湾沚区、含山县)。新增旅行社654家,总数达1519家,其中全国百强3家(黄山中旅、省中青旅、安徽环球国旅);旅游星级饭店达302家,其中五星级23家、四星级111家。旅游民宿3680多家,其中甲级2家(庐江县云里安凹、黟县塔川民宿)。

  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不断呈现。“旅游+、+旅游”战略深入推进,红色旅游、研学旅游、非遗旅游、夜间旅游、避暑旅游、自驾旅游、露营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6个(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黄山、池州)、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8个(合肥罍街、金大地东西街、淮河路步行街;芜湖古城、方特旅游区;黄山宏村、屯溪三江口历史文化街区;淮北隋唐运河古镇)、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0个(合肥罍街、黄山黎阳in巷、芜湖古城街区、亳州北关历史街区、安庆古城·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合肥金大地东西街、阜阳颍上县管仲老街、淮北隋唐运河古镇街区、六安悠然蓝溪综合商业街、铜陵大通古镇澜溪老街)、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20个(黄山风景区、齐云山风景区、翡翠谷景区、黟县柯村镇;九华山风景区、石台县牯牛降景区、仙寓山景区、青阳县九子岩景区;芜湖马仁奇峰景区;天柱山风景区、岳西县石关乡、包家乡;金寨县天堂寨镇、霍山县太阳乡;绩溪县家朋乡、广德市笄山竹海景区、郎溪县大佛山养心谷景区;滁州琅琊山风景区;含山县褒禅山景区;庐江县阳家墩景区)、省级旅游风景道8条(皖南川藏线、黄山世界遗产旅游风景道、皖浙1号线、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金寨中国红岭公路、九华秘境风景道、“繁昌慢谷”旅游风景道)、六大主题研学旅游示范基地32个(徽文化主题:安徽博物院、凌家滩遗址公园等;红色主题:小岗村、金寨红军广场等;中医药主题:亳州中药城等;农业主题:淮北四季榴园等;科技主题:安徽创新馆等;工业主题:芜湖途居龙山露营地等)、十佳夜游产品40个(夜游街区:黄山屯溪老街、合肥罍街、安庆古城倒扒狮街、淮北隋唐运河古镇等;夜娱活动:黄山《宏村阿菊》、芜湖方特梦幻王国夜场等;夜读空间:淮北市树人书店、六安24小时图书馆等;深夜食堂:铜陵安徽民俗村、芜湖红杉树深夜大排档等)。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快推进,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

  制度保障更加有力。出台了《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2020年9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办法》(2022年6月1日起施行)、《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2016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及《关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安徽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等一批地方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与2012年相比,全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面积分别增长46%、41%、45%和18%。乡镇文化站实现全覆盖(1505个),村级综合文化中心(1.75万个)覆盖率从不足30%提高为98%以上。建成“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90多个。

  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招募4000多名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实现“设施有人管、活动有人办、事情有人干”。发展文化志愿者(群众文化辅导员)1.8万多人,各类群众文艺团队1.4万多个,均为2012年的2倍以上。

  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全省1795个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年服务超过1亿人次。连续五年举办“乡村春晚”8000多场。从2014年开始,“送戏进万村”累计演出17万多场,年均2万场左右,成为全省最受欢迎的民生工程之一。持续组织群众歌咏、广场舞大赛等活动,打造专属于群众的文艺舞台。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丰硕

  文物保护利用取得实效。全省现有各类文物遗存2.5万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处(黄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大运河安徽段,总数居全国第5位),新增118处国保单位,总量达175处,居全国第10位。5处大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寿春城、明中都城、双墩、禹会村,总数居全国第5位)。全省24个项目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凤阳明中都遗址等8个发掘项目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含山凌家滩遗址荣获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揭示了安徽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位。

  红色文化得到大力弘扬。聚焦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渡江精神、小岗精神,着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出台《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全省66个县(市、区)列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数量全国第六)。实施了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大别山革命旧址群等一批革命文物得到修缮。目前,全省有各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31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1万多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63家,数量多、分布广、延续时间长。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策划推出《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初心映江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的生动课堂。开展了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六进”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部队、进景区、进校园、进企业,共宣讲1200多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全省31个红色旅游景点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7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粤港澳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之旅”活动,被澳门教育局纳入“认识祖国、爱我中华”研学课程。

  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大幅提升。非遗保护制度和工作体系更加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焕发生机。全省有县级以上非遗5500多项,其中世界级3项(宣纸制作技艺、徽州木结构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国家级99项。有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7000多名,其中国家级119人。省级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87个、非遗工坊36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共7个。举办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广泛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等“五进”活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

  文艺繁荣兴盛,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极大丰富

  主题创作丰富多彩。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百年和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等为题材,实施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新创舞台艺术作品900多部,淮北梆子戏《永远的大别山》等219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黄梅戏《不朽的骄杨》等300余部作品参加国家展演,舞剧《大禹》《石榴花开》荣获国家剧目奖,《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等入选国家美术创作项目。全省民营院团发展到4000家,是2012年的3倍以上,数量全国第一,成为艺术繁荣发展的生力军。

  展演展示惠民乐民。举办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全省优秀新创剧目展演、全省地方戏曲汇演、全省惠民巡演乡村行、全省美术书法作品联展等活动,走进校园、社区、乡村,艺术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举办安徽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遴选话剧、交响乐、民族歌剧、舞剧、音乐剧及黄梅戏、庐剧、泗州戏、淮北梆子戏等14个类别49部作品,在全省展演近百场。

  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深入开展,“美好安徽”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高

  近年来,围绕讲好安徽故事、传播安徽声音,省文化和旅游厅成功组织一系列线上线下、国内国外文旅推广活动。

  组织安徽文旅走出去系列活动。组织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170多批次,接待“一带一路”沿线5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访119批次。举办了“欢乐春节”“安徽文化旅游年(周)”、安徽(澳门)美食文化周和旅游推介、“艺海流金·美好安徽”内地与港澳文化旅游界交流、“海外云推介”等活动,新开辟海外推广渠道,安徽文旅新媒体国际传播力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开展“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美食行动。从2000多道菜品中,推出200道省级特色美食、100家特色美食体验店、10个特色美食体验街区、49个特色美食村、20条特色美食旅游线路。编制了《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画册,制作宣传视频,讲好特色美食故事,弘扬美食文化,促进旅游餐饮消费。2022年前三季度,特色美食菜品点单率较上年增长1倍以上,以寻味美食为目的的游客增长10%以上,游客餐饮消费增长27.9%。

  开展“安徽人游安徽”活动。围绕“微旅游、自驾游、乡村游、美食游、应季游”等,推动各市组织专题活动,加大重点旅游产品和优惠政策联动宣传,推动文旅消费复苏振兴。今年1~8月份,全省接待国内游客3.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549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1.3%和67.3%,恢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7~8月份暑假期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1.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39%。

  强化品牌营销。加强省级统筹和区域协作联动,推进最美皖南、欢乐皖江、休闲皖中、红色大别山、风情淮河、传奇皖北“六大特色板块”主题宣传推广活动,每年由区域各市轮流牵头,活动有声有色,影响越来越大。举办了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自驾游大会、民宿大会等品牌活动。开展了“春游江淮请您来”“美好安徽 迎客长三角”等系列活动。

  推进融媒体营销。安徽文旅形象宣传登陆央视、安徽卫视、高铁、高速服务区等平台。开展了“听故事·游安徽”推广活动,以“讲好徽风皖韵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持续开展“非遗(文物、美食、考古、红色、街区)带你游安徽”,每日一故事,已组织近200期节目,通过广播、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广泛推送。组织了“美好安徽dou起来”短视频宣传推广,抖音话题上线不到两年,全网浏览量超30亿,播放量破26亿,累计视频参与数3万余条,掀起一股全民共创安徽文旅好视频的新风潮。

  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进一步谋划完善全省文化和旅游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工作举措,进一步推进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