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风景道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林业局日前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旅游风景道认定工作,并制定《安徽省旅游风景道认定基础条件》,旨在推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文旅、交通、林业融合发展,引导旅游风景道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旅游风景道是指位于风景优美地段,有一定长度并沿着特定方向延伸,路域通畅,视域范围内景观优良,游域范围内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服务设施齐全,具有良好旅游体验,融合交通、景观、游憩和保护等多重功能的复合型道路。

  近年来,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推动和引导下,全省旅游风景道发展势头强劲,涌现出“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大别山国家风景道”“皖南川藏线”“环天柱山旅游风景道”等一批知名旅游风景道,对沿线资源整合、运营、管理、推广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成为兴业富民的“产业道”、灿烂多彩的“文化道”、山清水秀的“生态道”。

  兴业富民的“产业道”

  悠悠大别山,醉美映山红。春日的大别山,漫山遍野开满映山红,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吸引了很多自驾游客慕名前来。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位于皖西大别山区,贯通皖鄂两省,连接大别山南北两麓,红色景区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目前,以风景道为纽带建设的大别山风景廊道体系,连接起革命老区六安市的三区四县,将全市重点旅游景区和特色旅游资源串联成线,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大别山“黄金观光线”。

  依托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建设,当地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沿线的天堂寨、燕子河大峡谷等很多景区和村镇都实现了兴业富民。其中,5A级旅游景区天堂寨近几年的自驾游比例逐年递增达20%;霍山县太阳乡目前有超过3000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带动全乡人均增收5000元。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连接沪蓉、济广等4条高速,衔接32个重点旅游景区,宛如一条‘金腰带’,串联起六安市最精华的山水人文资源。”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风景道不仅为游客营造了通畅的交通环境,更为沿线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开启了大别山旅游“快进慢游”新时代。

  和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一样,皖南川藏线、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等风景道的建设,也发挥了产业带动作用,带动沿线乡村快速发展,实现村民脱贫致富。其中,皖南川藏线贯通宣城市4个县市区,串联3A级以上旅游景区14家,发展农家乐、民宿700多家,间接带动沿线17个乡镇6.5万人实现增收。

  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则吸引了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优质产业项目向沿线区域聚集落地。截至目前,滁州市围绕风景道沿线推动项目落地近50个,新增谋划各类项目200多个,带动了当地文旅等相关产业发展。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茜表示:“滁州市当前正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全力打造全域旅游风景廊道,力争通过2—3年的提升完善,成为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道,到2024年,风景道沿线35个重点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

  灿烂多彩的“文化道”

  千里淮河碧波荡漾,与八百里皖江隔“滁”相望,江淮分水岭就是分界线,形成了“一岭分南北,江淮各自流”的奇特现象。作为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界线,江淮分水岭也是传统意义上中国南北方的交融区和汇合地。地处江淮之间的滁州市,则是江淮分水岭区域内涵的完整展现地和精华汇聚地。

  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依托江淮分水岭岭脊而建,区域地质地貌特色明显,岭上风光优美独特,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是一条具有安徽文化特色的“徽风皖韵”主题自驾线路。风景道总长420公里,如同一条彩带,串起滁州市多个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文化遗址、水利枢纽、旅游景区、特色旅游村镇以及各类乡村旅游点,其中80%以上穿越江淮分水岭岭脊,为游客提供独特的自驾体验。

  除了优美的自然生态,丰富的文化遗存等人文旅游资源也是这条风景道的核心吸引物。根据风景道“一核(琅琊山)、一廊(主廊道)、六口(6个高速主入口)、八段(8个特色区段)、十五支(15条串联支线)、多驿点(多个驿站节点)”的整体建设布局,历史文化名山琅琊山成为核心,明皇陵、小岗村、周家岗烈士陵园和龙山寺、三塔寺、神山寺等千年古刹都是重要节点。

  近年来,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滁州市将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作为全域旅游的“1号”工程和示范工程来抓,通过实施道路畅通、配套完善、环境整治、业态培育“四大工程”,全力推进风景道建设,2021年8月底,主廊道全线建成贯通,成为名副其实的皖东“千里画廊”特色自驾游线路产品。

  2021年9月,滁州市成功承办安徽第八届自驾游大会,围绕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推出的6条自驾游线路深受好评,对2021年国庆和2022年元旦假日市场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

  杨茜表示,滁州市下一步将深入挖掘风景道沿线历史人文、非遗、地方戏曲、红色故事等文化资源,在风景道沿线景区景点、驿站节点、民宿、营地等客流集聚区域,开展文艺表演、非遗展演、民俗节庆等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推进地方文化进景区、进风景道,不断打造风景道文化标识,增加风景道文化内涵与旅游活力。

  山清水秀的“生态道”

  在皖南山区宣城市境内,有一条被称为“江南天路”的风景道——皖南川藏线。近年来,这条风景道以“险趣共生”的特点而走红市场,成为网红打卡地。

  皖南川藏线是一条生态环境优越、物种丰富多样的景观道,核心段东西长120公里,南北长80公里,穿越崇山峻岭、原始森林、竹海茶园、湖泊溪流,串起敬亭山、宣酒文化园、中国鳄鱼湖、恩龙世界木屋村、青龙湾、朱旺、江村等众多景点,因沿线山峦起伏、生态环境极佳,受到旅游、摄影、探险、自驾爱好者喜爱。

  皖南川藏线从走出“深闺”到成为“网红”,与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密不可分,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持续投入和省市旅游部门连续多年的大力推广。

  2014年,宣城市开始建设打造这条精品自驾游线路,通过实施《皖南“川藏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逾10亿元,新增道路146公里,改造道路273公里,完成了皖南川藏线夜景亮化提升改造工程,皖南川藏线“一主两辅七循环”旅游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如今,在皖南川藏线沿线,建起了一座座崭新的旅游公厕,一个个停车场从无到有,观景平台越来越多,标识标牌实现统一规范,周边村道越修越宽,通畅度越来越好……经过多年的投入,皖南川藏线的设施日益完善,名气越来越大,连续多年荣获“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长三角十大精品线路”“长三角最佳体育旅游线路”等荣誉称号。

  皖南川藏线的嬗变,是安徽省自驾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14年起,安徽省坚持每年举办自驾游大会,策划推出了皖南川藏线、黄山218等10条自驾游精品线路,并通过宣传营销,使其成为闻名全国的自驾游“热线”。如今,不论是安徽省自驾游大会,还是近年来推广的几批自驾线路,都已成为响亮的品牌。

  在培育自驾游时,安徽省高度注重与长三角区域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相结合。今年3月,2022年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联席会议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一市三省文旅部门推出了今年长三角文化旅游50多项工作清单,其中包括协同推进新安江百里大画廊及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建设、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等工作,通过区域协作、联动开发,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科学开发建设。

  在皖南川藏线走红的同时,安徽省各地都开启了风景道的快速发展之路。除皖南川藏线外,宣城市境内的“此生必驾”国道318、“皖浙天路”等新兴自驾游线路层出不穷,宣城市成为长三角乃至国内自驾游客的首选目的地之一。

  潜山市以天柱山为龙头,以环天柱山、潜水河、浒山湖旅游风景道为依托,串联1家5A级旅游景区、5家4A级旅游景区、11家3A级旅游景区和40余处乡村旅游景点,实现了“天柱游”向“全域游”的华丽蝶变,探索走出一条龙头引领、全域发展的“天柱山路径”。

  六安市乘着大别山风景廊道建设的东风,积极构建“慢游循环网”,不断完善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游客出行体验。中国红岭公路、山湖旅游大道、九十里山水画廊等一个个“交旅融合”项目落地,一张连接六安各区县的“全域旅游网”脉络逐渐清晰,织就了一幅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

  据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江淮分水岭风景道贯通后,滁州市继续在公共服务、业态和产品体系、营销推广等方面发力,鼓励各区县结合区域特色打造支道,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商品、民宿、营地等发展,着力将风景道打造成为皖东地区山清水秀的生态道、岭脊体验的景观道、自驾旅游的休闲道。下一步,滁州市将围绕长三角等重点客源市场,加强资源和产品整合,推出跨区域联动线路,加强区际营销合作交流。同时将多渠道开展宣传推广,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打响“一岭分江淮 一道看滁州”自驾旅游品牌。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袁华在2022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上指出,安徽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风景廊道、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旅游厕所建设,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统筹“一区一廊一城”建设,即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协同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支持黄山市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充分发挥世界顶级山水人文资源优势,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同时将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围绕景区度假区、风景廊道、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品牌创建,谋划编制一批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