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业问策

  “旅游没有文化就是灵魂出窍,文化没有旅游就是魂不附体。旅游和文化是天然的结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自然景观形成了世界震撼力,文化品位形成心灵沁润力。说到根本,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的集中,所以旅游和文化是天然的结合。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承载文化精神,表达文化内容,创造文化形式。旅游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的集中,所以旅游与文化是天然的结合,一而二,二而一。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2017年接待观众近1700万人次,创历史新纪录。

  此次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融合发展是主旋律,这是趋势的必然。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关注现实层面的问题尤为重要。现实生活中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发展方向,全国各个城市已经组建了一百多个文旅集团,文化在旅游方面的意义越来越重大。现在做旅游的都要研究文化,而怎么把更多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注入旅游中,怎么做好内容,怎么讲好故事,这是至关重要的。

  此次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改名字”,而是从源头上“改观念”,将旅游部门由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政府组成部门,显示出从中央到地方,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形成了从行业单打独斗到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的新格局。中央做出这样的机构调整,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大部分地区也会跟紧中央的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

  2018年2月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除中央有明确规定外,允许地方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和配置职能”,上下级之间既允许“一对多”,也允许“多对一”。一般来说中央成立文化和旅游部,地方就会相应的成立旅游厅,旅游局,好一点的应该会成立文化旅游委员会。在大的机构确定之后,就是下一层级机构融合的问题了。有共性的职能就合并了,而一些相应独立的职能就相应保留。

  除了产业属性之外,旅游还具有一定的事业属性,下一步旅游的事业属性应该更进一步的突出。比如,旅游中的公共服务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借助文化公共服务的渠道,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生活的新需要。再比如,在旅游产业中要合理增加一些意识形态的内容,这就是一个事业属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他明确指出,消费的主导作用、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的优势在不断显现,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明确了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的定位,并将其列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而文化紧随其后。所以,文化和旅游最终都要靠在幸福产业,这应该是一个最大公约数。

  除了遗产性强,但是观赏性不强的景点,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能够深入挖掘,增加旅游体验的地方有很多。而在此之中,细节体验是尤为重要的。文化本质的基本要求是人本主义精神。对于中国这个具有几千年皇权主义传统和官本位意识的国家来说,普遍缺乏人本主义精神是我们与旅游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尤其是从大众旅游角度来看更为突出,文化创新的首要工作也应放在这方面。要在各个细节上下功夫,体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

  从这一文化本质出发,一是在建筑格局上要注重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比如说游客脚下的路是否平坦,景区台阶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考虑到了人体工学与走路时候的韵律感等。举一个例子,中山陵的设计十分经典的,既融入了现代设计,也很注重传统。中山陵从下边往上看都是台阶,到中山陵上从上往下看都是一个一个平台。因为设计之初,就采用了一段台阶加一段平台的方式,既让游客走起来很舒服,又增加了肃穆感。

  而现在很多景区的台阶采用了滚梯的方式,这样会大大减少朝拜的肃穆感。中山陵如此设计,既庄重大气肃穆,又考虑到游客的体验。二是在设施配置上处处为客人着想,我们的景区需要情景规划和体验设计,因为这是一个全面的体验,需要研究人的一系列感受与行为。三是努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诸如此类的细节,是我们现在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这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今年提全域旅游和去年提全域旅游是两个概念。去年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是把全域旅游作为一个产品来看待的。而今年大有不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这是作为政府的一个工作措施来看待的。所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比去年提高了一个层次。全域旅游的实践,搭载着两会这趟顺风车,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开展。

  故宫系列文创产品使得传统文化从符号、素材变成了IP演绎出不同故事的资源

  现如今文旅产业发展已经形成很强的市场动能,文化和旅游部的整合也呼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于文旅产品的发展也提出了增加文化含量、深入文化体验的新要求。至于文旅产品的新形态,则不会随之立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在市场这片“看得见的手”中慢慢生根发芽。未来将如何发展,请让我们拭目以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