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热升温可能累垮南极生态

  旅游热升温可能累垮南极生态11月23日,南极海域,“探索者”号撞上冰山之后的图像。

  11月23日,加拿大“探索者”号邮轮在南极设得兰群岛海域与冰山相撞,船体破裂进水,最终沉没在南极附近的大海中,所幸船上154人全部获救。有人说,“探索者”号的沉没只是一次偶然事故,因为船体曾被专门加固以抵抗冰山的撞击,船长也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但南极专家指出,随着近年来南极旅游热的升温,在南极上演“冰海大沉船”的惨剧几乎不可避免。

  南极旅游现“井喷”

  近年来,南极旅游逐步升温,旅游人数成倍的往上涨。1992年只有6000名游客前往南极;到了今年的旅游旺季,预计会有3万名游客拜访这个冰雪国度。同时,搭载乘客的船只也不乏大型邮轮,去年“金色公主”号邮轮就搭载着2425名游客和1120名船员前往南极。

  47岁的萨丽·阿博特是美国西雅图市的一位护士,她已经两次前往南极。第一次是在2000年2月,阿博特乘坐“MS勇气”号进行了为期21天的南极之旅。“我的第一次旅行是十分难忘的经历,这里是奇异野生动物和南极美景的完美结合。所以我决定再去看一次。”

  像阿博特这样的游客不在少数。到了每年年底,南极迎来春天的时候,南极气温会上升到-1℃到10℃,前来旅游的人们也纷至沓来。近年来,南极旅游逐步升温,赴南极旅游的人们成倍的往上涨。

  上世纪60年代,每年前往南极的游客只有几百人;1992年,大约有6千游客前往南极;2000-2001年,有12109名游客登上了这片神秘大陆,比1992-1993年翻了一番。而在南极的下一个“旅游季”里,也就是2007年11月到2008年2月,预计将至少有3万名游客来拜访这个冰雪国度。“探索者”号所属的G.A.P公司今年的南极游已经被全部订满了,沉船事故发生后,也没有人取消旅行计划。

  “南极游”向导麦克·梅西克说,现在最多的时候有10艘邮轮停泊在同一海域,而从前多半只有两艘会同时出现。为了协调海上交通,船只间需要通过无线电互相告知登陆时间安排,其中不乏大型邮轮。

  2000年,载客936人的邮轮“鹿特丹”号“顺道”访问了南极,还有3艘载客超千人的邮轮也在2002年到2003年造访南极。去年,“金色公主”号邮轮载着2425名游客和1120名船员前往南极,另外几艘邮轮载客都超过1500人。公主邮轮公司的发言人表示,这些邮轮并没有进行加固,因为在夏季邮轮的航行水域冰川较少,没有这个必要。

  软硬件不达标存隐忧

  很多载客前往南极的邮轮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不达标。有一些船只没有冰层保护措施,还有一些船只由缺乏经验的船长掌舵。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游客的人身安全,还是南极的生态安全,全都要画上一个大问号。

  如果加上船员,今年底到明年初访问南极的总人数将超过5万人。他们将乘坐50艘船,其中一部分船只对于严酷的南极环境来说准备都不充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有一些在设计上几乎没有冰层防护措施。虽然这些船只在夏天来访,并且尽量不靠岸,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能在紧急情况下避开南极的冰层。

  1969年初次下海时,“探索者”号的名字是“林德伯德”号。事实上,它是第一艘为运送游客去南极而专门建造的邮轮。在2004年买下“探索者”号的G.A.P.公司声称,这艘邮轮已经被芬兰和瑞典给与了最高的安全等级。即使船身破损,其内部的水密舱也能让船漂浮在水面上。但曾经驾驶过“探索者”号的里夫·斯克格指出,这艘船只能允许一个水密舱进水,如果相邻的舱也破损,就足够让船下沉。G.A.P.公司最初把邮轮的沉没归结于船身被冰撞出的拳头大小的洞,但后来声称船体上还出现了一条没法及时修补的裂缝。

  与科考船不同,这些旅游船只往往载有大批游客,一旦遇到非常情况就可能难以应对。在环境严酷的南极,如果大型船只发生意外,救援和随后的善后清理工作都会有很大的难度。环境保护组织、南极和南大洋联合会的执行主任吉姆·巴奈斯指出:“如果一艘不够坚固的大型船只在南极遇到严重事故,天气条件又比这次事故更恶劣,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此次“探索者”号遇险事故中,所幸海面相对平静,船身下沉速度很慢,再加上附近船只及时救援,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但是南极平静的海面可能在顷刻间刮起狂风,也许今后的船难不会都这样幸运。

  航海专家指出,南极水域的日渐繁忙同样对船长的经验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11月和次年2月间的旅游旺季,很多缺乏经验的船长往来于南极水域。拥有丰富南极航海经验的里夫·斯克格说:“船长需要有足够的经验来应对冰天雪地的环境,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危险状况。”但是由于前往南极的船只大量增加,有经验的船长永远不够用。《冰河》杂志的主编乔·杰卡认为,当气候逐渐变暖,在南极航行时经验非常重要,因为从南极冰架上脱落下来的冰山数量正在逐年增加。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