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旅游+扶贫撬动资源优势 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致富

  

  西部网讯(记者 鲁鹏飞)“过去只能外出打工挣钱,现在在景区工作,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我相信将来的生活还会更好。”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贫困户陈海生高兴地说,因为村子所在的地方搞旅游开发,他们家4口人有3人都成了旅游景区的“上班族”。不仅如此,陈海生还将5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旅游公司,成为“股东”,这几天,他正心劲满满的准备收拾屋子办家庭旅馆,想借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迈向自己梦想的生活,而这一切变化都得益于大水川旅游景区的开发,陈海生的变化就是宝鸡旅游+扶贫的缩影和见证。

  近年来,宝鸡市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旅游+”战略,将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变生态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使得农民守着的土地、山林活起来,让贫困户嵌入旅游产业链中,实现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子,也是利用“三变”脱贫的新样板。2017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宝鸡视察,对宝鸡“旅游+扶贫”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

  旅游+扶贫让生态资源优势成产业发展优势

  宝鸡市西部山区山大沟深,区域包含了宝鸡市陈仓区的7个镇,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这里却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陈海生没想到,以前大家都想“逃出”的穷山沟因为旅游开发而峰回路转,穷山沟一下子变得热闹了起来,旅游开发让宝鸡市西部山区不少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办农家乐、开乡村旅馆、到景区工作、入股景区、自助创业,沉寂的乡村突然一夜间沸腾了起来,原来大家守着的青山绿水就是致富的金山银山!

  2015年5月,宝鸡市陈仓区政府与宝鸡市育才玻璃(集团)有限公司(育才集团)签约,采用BOT模式,对宝鸡市西部山区的大水川、灵宝峡、九龙山等自然景区合并为“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用旅游开发带动产业扶贫,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依托大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大脱贫,通过发展特优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了西山扶贫攻坚工作的新路径:“生态+旅游+扶贫”。

  旅游开发,让宝鸡西山热闹了起来,宝鸡大水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吸纳贫困户就业、农旅融合、培训就业、入股景区、扶贫扶志等形式将旅游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紧紧连在一起,把贫困户嵌入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扶贫”。

  宝鸡大水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组织贫困户学技能、学服务、学管理、学营销。支持有经营头难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特色餐饮,让贫困户学习经营能力、服务能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贫困户贺志军通过参加旅游公司提供的优惠汽车驾驶技能培训后,拿到了驾照,被安置到景区上班,每月收入3000元,去年就实现了脱贫。贺志军说,旅游公司开发景区不仅提供优惠的驾驶员技能培训服务,还提供就业岗位,这让他不仅掌握了一门技能,还在景区成了上班族,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同在一个村子的贫困户陈海生说,以前只能外出打工挣钱,辛苦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不仅让他成了景区“上班族”,更成了“股东”,旅游产业的火热让他对生活充满心劲,最近他还张罗着将自家新建的房子腾出几间房搞家庭旅馆。

  陈海生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大儿子3人在都在旅游景区上班,3人一个月下来工资收入有8000多元,景区入股的5万元每年还可享受3500元分红,家庭旅馆也即将投用,已经实现了脱贫。

  借力旅游发展,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南峪村80%村民从事旅游业,大旅游发展更是激活了宝鸡西部山区7个镇群众的致富信心。宝鸡市育才玻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军辉认为,公司整合宝鸡西部山区资源搞旅游开发,旅游业发展在带动山区群众就业、创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旅游开发将山外的先进文化和理念带进山里,给山区群众带来了思想的冲击和精神的洗礼,让山外的先进文化和生活方式倒逼贫困户不断发展,使的山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质的变化,开阔了眼界,提振了精气神,增强了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

  旅游+扶贫助推民居变旅馆 山货变商品乡土变文化

  旅游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断推动着产业发展升级。山货变成了商品,庭院变成了驿站,乡土变成了文化,贫困户变成了股东,农民变成了工人,旅游+扶贫正在加速推动乡村发展进程。

  土特产无公害、纯天然,凝聚着乡土气息、关中乡情、民俗文化,成为特色旅游产品,延伸了旅游产业链,也给大山里的群众带来了无限商机。曾经是当地贫穷代名词的包谷、洋芋、土鸡蛋、土蜂蜜,如今都紧俏起来,伴随着宝鸡大水川旅游业的发展,“大红袍花椒”、“西山黑猪肉”、“西山土蜂蜜”等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打造成的高附加值旅游商品也成了抢手货。旅游公司为120户群众提供农副产品自销点,鼓励贫困户销售自己种植的花椒、木耳、核桃等农特产品,带动就业 700人。宝鸡全市成功推出了以凤翔泥塑、千阳刺绣、凤县花椒、眉县猕猴桃、陇县核桃等一大批深受市场认可与欢迎的特色旅游产品,年产值10亿余元。

  旅游业发展也不断催动乡村民宿的发展,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的眉县槐芽镇闫家堡村,共有贫困户24户67人。依托太白山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发展,2015年,闫家堡村按照“村庄景区化、设施旅馆化”的标准,将传统民居改造为现代民宿,带动全村开办农家乐86户,其中贫困户开办11户。2016年通过“旅游+扶贫”,13户36人顺利脱贫。宝鸡大水川的开发,也让不少村民开启家庭旅馆当“老板”的生活。

  体验民俗,享受特色小吃,感受农耕文化,带着浓浓乡土文化气息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大家的喜爱。宝鸡太白县黄柏塬景区围绕打造“中国最浪漫休闲景区”的目标,依托大秦岭自然保护区资源,突出陕南特色,规范农家乐菜品、住宿,让游客体验到乡土文化。大水川景区利用西山民俗资源,深入挖掘西山文化,开发出西山菜系“九品十三花”;搭建文化戏台,组织当地群众演出西山小调;修葺村史馆,收集农耕用具、村族历史,呈现农耕文化;发展体验式旅游,引导游客住农户炕头,吃农家饭菜,以实景演出、特色商品等形式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传承宝贵的传统文化,让大山里的贫困户真正成为乡音乡愁的代言人。

  旅游产业发展吸引着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其中,实现了旅游发展与贫困户脱贫的双赢。扶风县在开展“旅游+扶贫”的过程中,通过引入智慧旅游建设,依托互联网+旅游体验的方式,在扶风县杏林镇浪店村启动“扶风有我一分田”“旅游+扶贫”项目, 贫困户依托村上的合作社将土地入股生态农业公司成为“股东”,按入股进行分红,每亩地保底分红1000元,同时项目还优先吸纳贫困户到公司就业上班,让贫困户变成了股东,农民变成了工人,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宝鸡市通过‘生态+旅游+扶贫’的模式,让山里的穷沟沟变成了金沟沟银沟沟,做大了农民就业,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宝鸡市市长惠进才在接受采访时说,宝鸡的“旅游+扶贫”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力”+“五变”,就是依靠党政主推力、企业主动力、农户内生力,通过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大力促进“庭院变驿站、山货变商品,乡土变文化、贫困户变股东、农民变工人”的转变。

  “旅游+扶贫”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激发和增强了贫困群众“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今年以来,宝鸡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98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9.6亿元。依靠旅游发展实现宝鸡市60个村3061户1.4万人脱贫,间接带动3.8万人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