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互促 筑梦英雄城市“出圈”新图景
文化是内涵,旅游是形体,唯有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绘好文化旅游融合“工笔画”,是新时代推动文旅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能为丰富和滋养市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贡献坚实力量。近年来,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驱动之下,武汉将整座城市作为文旅融合“大景区”打造,开拓了诗与远方携手同行、一体化发展的新“蓝海”。
武汉黄鹤楼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为文旅需求的释放创造了条件。2023年元旦假期期间,湖北全省接待游客1091.42万人次,较2022年同比增加0.2%;实现旅游总收入65.24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加10.2%。今年武汉两会提出2023年武汉将锚定文化强市目标,做大文旅产业,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帮助文旅产业高质量复苏。楚风汉韵资源禀赋,是武汉提升旅游品位、巩固文旅优势叠加的内生底气。坐拥3500年建城历史,武汉孕育了盘龙文化、知音文化、木兰文化、首义文化、近代工商文化,也演绎了伯牙鼓琴、孙权筑城、木兰从军、岳飞屯兵、辛亥首义等历史传奇。从“看山看水看风景”迈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旅游新阶段,需要打磨一批有创意、有内涵的文化精品名品作为发展的奠基石。近年来,武汉各旅游景区借助科技手段集中人力物力资源新编传统故事,推出《云中战歌》《夜上黄鹤楼》《三教街41号》等创新旅游演艺项目,有力补充、延伸和提升了观光客的旅游体验,也推动观光休闲向沉浸式、立体化旅游互动体验模式发展。
中华戏曲艺术节开幕式演出武汉也是汉剧发源、发展、成熟之地,在“戏码头”工程的振兴实施之下,戏曲领军人才辈出。截至2022年,武汉梅花奖获得者总人次达12人次,数量居中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去年,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走过十年大关,围绕剧场展演、青年竞演、旅游演艺、电影放映等4个单元共上映32部作品持续打响活动热度。送戏下乡、送戏进景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惠民活动,也不断助推着武汉戏曲事业发展实现文化+旅游,线上+线下,剧院+景区的嵌合创新。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也要紧贴新时代弘扬优秀当代文化。从防疫保卫、乡村振兴等时代变迁中凝练创作主题,楚剧《向警予》、交响曲《浴火重生》、音乐剧《种在屋顶上的长春花》、杂技剧《英雄之城》等汉派优秀文艺作品闪耀荧幕。文旅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催生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旅游市场的蓬勃兴起。“红色”是武汉永不褪去的底色,“英雄”是武汉城市血脉中流淌的基因。围绕“英雄城市红色传承”主题,武汉整合近百处重要红色旅游资源设计并完成了《武汉红色旅游手绘地图》,新编“伟人足迹”“红色经典”“红色宝藏”“建军策源”“革命烽火”“红色英烈”六条武汉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推介景区资源,努力将武汉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在武汉乡村旅游节开幕会上,15条“武汉都市圈乡村走亲游”线路出炉,描摹出武汉后花园惬意出行图景。漫游乡村青山绿水之间,纵享露营、垂钓、采摘农产品之趣,近郊游、微度假不断丰富了武汉市民的出游选择。五年来,湖北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省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增长40.43%、营收增长87.52%,数字文化新业态营收增长125.86%,省内文化产业转型加快、业态、产品、市场的深度融合的发展形式,为武汉发展“动漫之都”“游戏之都”“电竞之都”等新型业态带来广阔的机遇前景。截至2021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72家,实现营业收入2545.2亿元,同比增长21.3%。武汉文旅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新引擎。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打造文旅融合新环境,需要把握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武汉市先后获评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目前正积极创建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驰骋于文化强市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原野之上,力争用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武汉灯光秀(图片来源:武汉城管)向这一目标发起全力冲刺,武汉紧扣武汉都市文化风情和大江大湖、大美湿地的自然资源优势,锚定长江、黄鹤楼景区、东湖风景区、汉口历史风貌区,打造国际级生态文化休闲综合性度假区,并鼓励开放夜游项目和水上旅游项目,不断擦亮国际滨水旅游名城“金名片”。多彩旖旎的长江灯光秀扮靓魅力江城夜空,屡屡“出圈”,织就现代化大都市的迷人图景。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开幕,“百湖之市”武汉将向世界展示“湿地之城”的魅力和风采。12月,《欧洲时报》湖北专版、美国《侨报》武汉专版以“文旅融合彰显国际滨水旅游名城风采”和“武汉国际滨水旅游名城风采彰显”为题隆重推介武汉。顺时乘势,风至势起。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新起点上,武汉将进一步做好旅游惠民工作,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努力让市民游客全身心享受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