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纪念品 要彰显文化范儿

  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小长假期间,各地景点人气爆棚,国内旅游收入超千亿元,游客满意度总体较高,但不少游客也表示存在遗憾:一些景区卖的纪念品大同小异,不仅梳子、手串、披肩、海螺四处可见,更有甚者,一块普通绣花手帕,在江苏景区里是“苏绣”,在湖南景区就成了“湘绣”,到了四川又被唤作“蜀绣”,其实它们可能都来自某个小商品批发市场。

  外出旅游,人们都喜欢在饱览美景之余带回一些纪念品,或自己收藏,或馈赠亲友。然而,当走遍大江南北,发现各个地方的旅游纪念品都是“同款”,游客就很难再提起购买的兴趣了。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旅游纪念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就备受诟病。如今,随着旅游市场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人们对旅游纪念品提升品质、凸显特色、彰显文化品位的期许也愈加强烈。事实上,各地旅游纪念品同质化、低端化的情况不仅伤害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也直接影响到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数据显示,目前发达国家旅游购物占旅游收入的比例在60%至70%之间,而我国旅游购物占旅游收入的比例还不到40%。由此可见,旅游纪念品亟需加快提质升级。

  如何让旅游纪念品真正具有纪念意义,重新赢得游客的青睐?笔者以为,地方特色和文化才是旅游纪念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加快旅游纪念品提质升级,关键要在文化创意上下功夫。今年“五一”期间,洛阳博物馆开发的“唐妞”系列文创新品、武汉黄鹤楼景区推出的“黄鹤楼雪糕”等成为“爆款”,足以证明游客是愿意为具有文化范儿的旅游纪念品买单的。

  让旅游纪念品彰显出文化范儿,首先要从“土”字上做足文章。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打造自己的IP形象,是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根基和灵感源泉。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本土非遗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以物质形态走进游客群体,这样既能加深游客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拉动旅游消费。其次,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要用足心思。通常,一些小纪念品利润空间并不大,但其文化品位绝对不能低,所以在设计开发上要充分考虑游客心理,注重突出人性化、接地气的设计理念,在细节上精致考究,还可以通过一些智慧化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要注意,不能刻意迎合流行市场,以免使旅游纪念品陷入庸俗化,还要避免过度包装、华而不实。再次,要尝试用创意思维打造完善的产业链,使旅游纪念品和景区环境及当地特色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每一件小纪念品都是当地的一张名片,要力争使这些承载地方特色文化的纪念品遍布景区、景点和核心商圈,形成品牌效应,让游客触手可及,并产生“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的感觉。这样一来,纪念品的纪念属性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旅游纪念品的提质升级可以有效提升并改善一个地方的旅游形象,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各地政府和景区要加快完善对旅游纪念品这一行业的指导意见和保护政策,鼓励创新,打击“山寨”,推动本地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在良性发展轨道上有序前行。

  本文来源:廊坊日报全媒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