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旅游扶贫 革命老区换新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不能忘了老区。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在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为了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积极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提振老区经济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实现形式,已成为带动贫困革命老区群众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我省革命老区按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精准施策的原则,与红色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深入挖掘、科学规划、有效开发,加快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 红色热土谱新曲,革命老区换新颜。从过去贫穷的革命老区到如今红火的旅游目的地,革命老区的面貌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随着全省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当地的红色旅游开始调结构、上品质、创效益,在旅游扶贫的道路上,助力革命老区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在红土地上趟出了一条精准扶贫路。
岳西县 聚焦旅游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安庆市岳西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坚持走“大产业、大旅游”之路,三年来共带动1.74万贫困人口脱贫,为全县率先摘帽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精准摸底,整村推进。开展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和摸底,为17个(9个国家级、8个省级)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别建立旅游扶贫工作台账。实行整村推进,不断完善“八个一”工程建设,17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基本完成。
加强指导,因户施策。加强对适合发展农家乐的贫困户创建指导,优先评定为农家乐示范户,通过评定的上浮20%的创建奖励资金,支持完善接待设施,目前全县有65户贫困户通过开办农家乐顺利实现脱贫。
古坊乡上坊村是岳西县旅游局帮扶结对村,2016年之前没有一家农家乐,县旅游局在走访徐合林家时,鼓励其开办农家乐,该贫困户于2014年建档立卡,后经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宣传指导,2016年8月正式开办起“婆媳农家乐”,开业后年收入达到7-8万元。岳西县目前已建成农家乐经营户(民宿)800多户,三星级以上农家乐达105家,乡乡有旅游点、村村有农家乐。
依托景区,带动一方。黄尾镇彩虹瀑布景区是岳西县典型的“景区带动”范例。景区周边农家乐拓展至100多家,成立了“彩虹之约”农家乐协会,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数达到6000多人,以创办农家乐、农家客栈,售卖土特产等方式创收增收。在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评选中,该村被评为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全县还建成开放景区10多个,其中4A景区5家,鼓励旅游企业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000多人通过务工顺利实现脱贫。
加强培训,示范带动。为强化师资力量,岳西县邀请省旅游学校教师来县挂职,对全县农家乐经营户全覆盖培训,举办星级饭店服务质量提升培训班和导游员业务培训班,2017年培训旅游从业人员1000余人次;巍岭乡金榜乡村采取公司+农户方式,以一家为中心,带动村内18户加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户,游客结对帮扶贫困学生7人,创造就业岗位40余个,年营业收入达100余万元。
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出台《岳西县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该县对带动贫困群众效益大、安排贫困人口就业的旅游企业优先申报各类项目资金,要求新评定的星级农家乐要完成带动1~5户贫困户脱贫。 2017年兑现县旅游产业扶贫各类资金900万元,开展旅游“百村百企”结对帮扶活动,组织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商品企业在安排就业、销售农副产品等方面与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结对合作、精准帮扶。 下一步,岳西县将把全域旅游创建和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式,在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拓宽旅游增收渠道、加大旅游扶贫宣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旅游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实现2020年全国同步小康的奋斗目标。
金寨县 发挥资源优势共享旅游扶贫红利
近年来,金寨县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红、绿、蓝”旅游资源优势和中国长寿之乡品牌优势,把旅游作为脱贫攻坚十大举措之一,实施百村千户乡村旅游带动脱贫工程,从2016年起,全县共有5000多户20000余人通过旅游业带动实现增收脱贫。
厘清思路,编制20个规划(开发指南)。全县共有19个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先后编制《金寨县旅游扶贫规划》和19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或开发指南,制定《金寨县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万人以上实现增收脱贫目标,并将其列入考核,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加大投入,亿元资金直接投向“八个一”。近年来,全县投入各类资金近30亿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017年整合省、市、县三级旅游发展资金2244万元,其中县本级1860万元,集中投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工程建设,涵盖17个乡镇31个村,惠及1万余名贫困人口。今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4613万元,用于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八个一”项目,涉及22乡镇的26个村,惠及5000余名贫困人口。
“1+N”结对,旅游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自2016年起,金寨县探索推行旅游企业“1+N”结对扶贫模式,即1家旅游企业结对至少3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带动增收脱贫。 2016年通过“1+N”结对196户715人。 2017年全县有276家旅游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1301户,直接带动2400余人就业,贫困户户均增收1400元。 2018年至今,已有263家旅游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1187户。
机制扶持,让贫困群众分享旅游红利。从2014年起,该县集中打造“大别山的问候”系列品牌的农家小院、养生小院、茶谷小院,对参与农户每户奖励1万元,贫困户奖励2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已创建各类小院264家,其中2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2016年,金寨县争取中央旅游补助项目资金960万元用于燕子河大峡谷景区建设。项目实施前五年景区每年支持大峡谷、方坪两个贫困村各10万元,之后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5个百分点支持所在地兜底脱贫。 2017年,该县积极探索推进旅游项目资金收益扶贫模式,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生产旅游商品、入股分红等途径带动贫困户综合增收。 金寨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针对部分旅游企业自身经营规模和能力有限,不少贫困户统一搬迁到安置点居住,难以继续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而贫困户自身住宅接待能力有限等瓶颈限制,该县除了不断探索乡村旅游扶贫长效分红机制,采用集体资金、土地入股或者PPP项目分红模式,让本地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发展;同时在用地规划和审批方面,增加乡村旅游建设用地类型,积极建立产权变更登记制度、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在宅改腾退和易地搬迁中,对部分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居老宅进行保护,避免“一刀切”全部推倒,取得了明显成效。
霍山县 旅游“好风景”换来致富“好钱景”
近年来,六安市霍山县积极扩大旅游扶贫覆盖面,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全县通过旅游产业共带动1500多户贫困户脱贫,2018年预计有5825人实现脱贫目标。
培育精品景区,打造旅游扶贫示范带。霍山县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大别山主峰旅游区创5A为突破口,用“好风景”为群众带来“好钱景”。其中,大别山主峰景区所在地太阳乡旅游从业人员近千人,2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陡沙河温泉小镇就业贫困人口60余名,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霍山大峡谷漂流景区周边群众通过农家乐、漂流救护等工作分享旅游产业红利。
推进融合发展,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 “旅游+农商”,奠定旅游扶贫新基础。以霍山黄芽、霍山石斛等特色农林产品为载体,建设电商旅游平台,实现“线上引流、线下导流”;“旅游+康养”,提升旅游扶贫新品质。深度挖掘生态水源地等品牌价值,打造“全国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旅游+文化”,赋予旅游扶贫新内涵。仙人冲画家村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月亮湾作家村、屋脊山摄影家村为重点支撑的文旅融合业态溢出效应明显。
“三变”带动,拓宽旅游脱贫路。该县以产业项目为平台,盘活贫困户闲置农房、山场、土地等资源,通过出租、入股或联营等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太平畈乡福康居公司流转贫困户山场100多亩,贫困户每年分红5000余元。淮源农庄利用“霍山石斛”品牌发展特色民宿,与周边18户农户(其中贫困户7户)签订合作协议。
协会组织引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霍山县成立磨子潭镇堆谷山乡村旅游扶贫协会,实施“1+3+10”项目,即1个会员结对3户贫困户,10名贫困群众如期脱贫。通过“政府引导+协会管理+农户联动”模式,提供农家乐服务员、向导等岗位。2018年旅游扶贫协会会员达68户,总收入近1200万元。
绿色减贫,助推旅游扶贫见成效。该县建立旅游行业扶贫项目库,设立520万元的绿色减贫专项引导资金,鼓励支持镇、村成立旅游扶贫发展公司,创办农家乐、民宿客栈、房车露营基地等实体,已带动325个贫困户直接享受旅游红利。 党建引领,实现旅游脱贫梦。该县太阳乡金竹坪村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以茶叶、天麻、茯苓等特色产业为支撑,构建以党建为主导,旅游服务公司为龙头、农家乐为中心、村民广泛参与的乡村旅游服务新格局。党员带头引导农家乐与贫困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助力实现脱贫攻坚。
石台县 聚力乡村旅游推进精准脱贫
近年来,池州市石台县依托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八个一”工程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努力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政策扶持引导发展。该县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实施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等“八个一”工程建设,支持贫困户以开办农家乐、乡村民宿、销售旅游产品等模式发展家庭经济。矶滩乡洪墩村“慢村农庄”将13户民房统一改造成农家乐经营,其中贫困户有6户,户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带动周边40多户发展经营农家乐。
统一规划引领发展。围绕“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定位,该县开展全域化旅游,突出负氧、富硒特色,以牯牛降为龙头,坚持山水洞林村优势互补、各重点旅游景区差异化、集聚化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以秋浦河、省道325(规划国道G530)为轴线,以南部生态养生度假区、北部运动休闲体验区、东部乡村旅游度假区、西部生态农业体验区为依托的“一核两轴四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保护资源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石台县确立“一县一业”旅游战略定位。村民依托山林、土地、茶园等资源入股景区经营,受益分红。其中天方集团开展“一亩茶山”认领、仙寓镇云里居生态有限公司实施的田园综合体项目等,以租赁和入股形式,变农户土地、山场为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带动发展。鼓励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脱贫攻坚发挥带动作用:一是将贫困户土地流转给公司经营,公司返聘贫困户种植管理;二是帮助部分贫困户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种植农特产品,公司包回收;三是公司通过技能培训等模式优先吸纳贫困户用工,充分发挥企业帮扶作用等。
借力营销助推发展。近年来,石台县围绕旅游客源市场,推出十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十个最佳摄影点,举办各类庆典活动,极大丰富了旅游业态。加强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推荐“沿秋浦河山水诗画线”和“古村落养生之旅”两条旅游扶贫线路,引导乡村开展旅游观光体验;培育乡村旅游节庆品牌,举办大演白石岭全国摄影展、“当代李白游石台评选”、大山农耕文化节等,并成功入选“长三角·100个休闲名城”“首届中国(安徽)旅游品牌100强”榜单。
加强培训谋划发展。全县每年组织旅游扶贫重点村参加全国和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培训。举办乡村旅游扶贫专题培训活动,解决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问题。 下一步,石台县将继续围绕乡村旅游扶贫,督促各乡村编制建设性详细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扶贫作用。
裕安区 旅游精准扶贫凸显品牌效应
近年来,六安市裕安区以乡村旅游扶贫“五要”为抓手,以十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着力点,大力推动贫困重点村“八个一”工程建设,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旅游扶贫格局逐渐形成。该区专门成立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领导组,制定《裕安区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意见》《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计划》等,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旅游扶贫规划。结合贫困村旅游资源现状,为苏埠镇横排头村、独山镇双峰村等10个国家级扶贫重点村量身制定旅游扶贫规划,为单王乡双桠村制定《双桠村彩虹小镇旅游扶贫规划》,让旅游精准扶贫有章可循。
旅游扶贫投入持续加大。夯实“八个一”建设。统筹区级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推进红石岩、黄莲等1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导各村旅游扶贫项目投入运营;推进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加大财政引导性投入,以奖代补对扶贫带动效应明显的项目进行补助。樱花溪畔带动7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继红农庄制定“个十百千万”扶贫具体方案,户均年收益超过2万元;强化旅游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定期举办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旅游扶贫管理人员的乡村旅游理念创新和旅游扶贫实践创新。
旅游扶贫品牌效应逐渐凸显。持续推动“3311”四级联创工程。苏埠等7个乡镇获批省优秀旅游乡镇,双峰村等15个村获批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独山镇进入省首批旅游小镇培育名单。樱花溪畔获批安徽省乡村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安徽省乡村旅游扶贫创客基地;树立旅游扶贫新典型。伊甸园油茶园在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论坛中获评全国先进,狮子岗乡新华村桃花仙谷的旅游扶贫案例入选省级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乡村旅游扶贫渠道不断拓展。积极搭建乡村旅游平台。 2018年桃花节、蒿子粑粑节举办期间,为贫困户专门设置免费摊点售卖农特产品;全力推动行业先锋带动扶贫。通过签订扶贫责任书,全区有10个旅游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开展集中主题帮扶。以旅游扶贫协会为平台,每年定期组织集中主题帮扶活动。今年8月份,组织生机伯伯等4家旅游重点企业赴独山镇开展“旅游扶贫公益行走进贫困村”,共捐款40000元,为每村一次性捐助20000元。 下一步,裕安区将着力打好特色资源牌,聚力打造产业集群;突出创意创新,延伸产业链条;严把质量关,加快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建立利益联结,增强带动合力,不断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潜山市 创新旅游模式助力脱贫摘帽
潜山市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兴市”战略,积极探索“旅游引领、资源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旅游扶贫新途径。全市2015年、2016年帮扶贫困户1904人、6377人增收,2017年带动贫困户2021户、8053人脱贫,2018年已带动2715户、8892人脱贫增收。
“做好旅游扶贫,要发挥旅游产业带动扶贫的最大效益,为贫困村、贫困户找到增收来源。 ”潜山市旅发委主任方向明介绍说。2018年,潜山市全力推进脱贫摘帽,让旅游扶贫成为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的主要途径。 2017年,该市共接待游客8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亿元。 2018年1月至6月接待游客4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亿元。
试点培育,穷山沟变“旅游村”。 2014年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天柱山镇茶庄村为试点,探索“旅游+扶贫”模式。 2015年投资2亿多元进行危房改建和风貌改造,打造天柱山脚下“俄罗斯”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和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70%农户端上了旅游“金饭碗”。
潜山市成立天柱峡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公司+农户”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农民以林地和投资额入股参与分红,每年将门票收入的10%支付给林地承包户,按照投资额20%兑现入股分红,村民每年最高分红额达2万元。
四轮驱动,好山水变“潜力股”,景区辐射“带动”。水吼镇依托天柱山品牌优势开发白马潭、天仙峡等景区,把周边村落作为景区休闲、观光和民宿文化体验承接区。 2017年白马潭景区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300多贫困人口吃上“旅游饭”,人均收年入达3万余元。
乡村线路“撬动”。培育发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建成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12家,推出山水田园乡愁游、康体养生运动游、森林古道穿越游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带动20多个贫困村、400余户贫困户参与发展。
旅游商品“推动”。扶持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发展茶叶、瓜蒌、水果等种植基地,痘姆乡中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帮助贫困户建设管理葡萄基地,贫困户每年每亩土地可分红600余元,务工收益增收8000余元。 节庆活动“舞动”。以“春游、夏宿、秋赏、冬品”为主题,开展“最美乡村在潜山”旅游系列活动,举办体育赛事和赏花节、采摘节、农事节等,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为贫困户就业、农副产品外销搭建平台。
泾县 旅游+扶贫走出致富好路子
近年来,宣城市泾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了“发展全域旅游带动脱贫致富、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脱贫”旅游扶贫模式,将旅游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政策引导,精准帮扶。泾县研究制定了乡村旅游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完善旅游扶贫奖补措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凡贫困户开办或参与农家乐经营,根据经营规模,给予每户0.3万元—0.5万元的奖补;凡贫困户自主种植景观农田的,除享受市景观农田补助外,另给予100元/亩补助;凡旅游企业安排贫困户就业,积极申报(居家)为就业扶贫基地,给予参与结对帮扶的旅游企业和贫困户分别按照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奖补。
“皖南川藏线”是近年来广受网友热捧的自驾线路,旅游业给周边群众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溪头酒店位于线路入口处榔桥镇,老板张红介绍说,这几年生意越来越红火,顾客量多时还会雇一些人来帮忙。 “皖南川藏线”沿线5个乡镇有8个贫困村,旅游扶贫直接帮扶192户,68户参与农副土特产品销售,17户开办(或参与经营)农家乐,17户参与景观农田种植。
企业扶贫,激活动能。县文旅委组织旅游企业参与后备箱工程,带动贫困户农副产品销售增收。目前,全县有27家旅游企业参与,直接带动207户贫困户的农副产品销售。安徽翰林茶业有限公司、安徽桃花潭酒业有限公司、苏岭山药合作社3家旅游企业分别与大南坑村、龙潭村、苏岭村签订了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合作协议,取得良好成效。
旅游企业还积极提供管理、服务岗位和旅游特产销售柜台,支持贫困人口就业。其中,泾县马头养生观光园共吸纳6名贫困户就业,帮助贫困户增收8600余元。目前,全县共有60余家旅游企业共帮扶172户贫困户就业。
项目引领,共享红利。泾县着力引导贫困村入股旅游项目,桃花潭镇龙潭村与桃花潭景区合作开发龙舟水上体验观光项目,龙潭村以36万元资金入股,每年保底获入股资金20%收益。汀溪乡大南坑村以36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山水生态旅游服务公司,建设480平方米的旅游服务中心和10个农特产品销售摊位,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元/年。汀溪乡上漕村以36万元入股川藏驿站旅游服务公司发展农家乐项目,吸纳10户贫困户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通过乡村旅游扶贫直接帮扶贫困户453户、贫困人口935人。
旅游扶贫不仅让贫困群众“动起来”,也让贫困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泾县通过“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将“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