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阶段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历30余年,乡村旅游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历经了以下发展时期。

  ①农家乐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农家乐旅游就是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农村家庭经营方式为游客服务,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和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1986年,在距成都16千米的郫县诞生了我国第一家“农家乐”,开创了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模式。此后,农家乐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代名词。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如北京郊区、上海郊区、成都近郊等地,“农家乐”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

  农家乐主要依托农民自住民宅改建,由农民自主经营,以满足城市游客短期的居住和餐饮儒求,填补农村住宿设施的空白。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消费品质和价格普遍较低,自家院子打扫出来,摆张桌于就能营业,让城里人来这里吃吃农家饭,看看农家田,一切都是开发的最原始阶段。此外,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空气清新,环境放松。可以舒缓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因此受到很多城市人群的喜爱。

  早期农家乐的经营模式是乡村个体农户自己出资,利用己有的资源来创建农家乐,这种模式下的农家乐经营规模小,接纳能力差,并且由于个体农户的资金不足,使得农家乐的硬件设施配置远远不能满足前来游玩的游客的需求。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循规划原则之外,还要坚持“一保留、两坚持、三不”的规划理念,“一保留”,保留乡村历史文脉,传承乡村建筑文化,彰显乡村文化底蕴。“两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保护山体、河流、水塘,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坚持本土特色,依山就势,体现乡村特色,凸显田园风光,避免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三不”,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

  ②乡村民宿时期(2007年至2018年)

  2007年,南非人高天成在游玩时发现莫干山乡间的宁静非常适合都市人休闲度假,但档次偏低的农家乐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便在一个村里租下六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通过精心设计,将其改造成“洋家乐”,从此开启了以民宿居住为特征的乡村旅游2.0时代。

  案例2.洋家乐

  2007年,在上海从事媒体工作的南非人高天成(中文名)骑车游莫干山,途中不慎述路,来到了山脚的劳岭村三九坞。这里淳朴的村风民情、绝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未经雕饰的原生态感染了高天成。返回上海不久,他再次来到这里,租用当地度弃的农舍,为其设计竹篱、柴门和户牖,并注入艺术创意,开办“洋家乐”。2009年, 他又在三九坞附近风光秀美的兰树坑选定新址,兴建新“洋家乐”——“裸心谷生态驿站”。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将它称为 “除长城外15个必须去的中国特色地方之一”。

  最初的“洋家乐”都是以艺术家为主导、不惜成本改建的,主要用于自住和邀请朋友度假。随后,各类企业也纷纷投入乡村民宿建设和运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旅游”的兴起,在互联网旅游(OTA)平台和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高品质乡村民宿在全国迅速兴起,逐渐替代传统农家乐,成为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载体。

  整合利用外部资源。除了自然资源,休闲农业轻资产化还包括对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如公共部分投资规划,可以争取来自政府的支持与扶持;田园综合体、农旅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等分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要适合投资人对外招商;投资较大的游乐项目可规划直接对外引进,也可以建完后再租出去等。这样规划的益处是,规避和降低项目前期运营风险;节省财力、人力,从而集中精力做好核心经营,让投资效率更高。

  与传统农家乐相比,乡村民宿将乡村景色、旅游设施与文化创意紧密融合,满足了旅游消费市场个性化、差异化和品质化的需求,推动乡村旅游从单一的观光游览向艺术体验转变,标志着乡村旅游产业开始向高端化发展。

  IPMaker造物家-中国知名文旅规划设计单位,国家级旅游规划智库单位。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规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