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政《游读济源》之:试论神话昆仑山之原型
昆仑乃万山之祖。故《山海经》《尔雅·释丘》《列子·周穆王》《楚辞·天问》《淮南子》《穆天子传》等我国古代典籍,都十分推崇昆仑山。但虚无缥缈的昆仑神话,究竟哪座山是它的创作原型呢?《淮南子·时则训》告诉我们:“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两恒山,日月之所道,江汉之所出,众民之野,五谷之所宜,龙门、河、济相贯,以息壤堙洪水之州,东至碣石,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号称“中央之国”。地处中原的王屋山区的析城山、大罗岭等,应是华夏民族心目中最神圣的昆仑山原型。
一
《楚辞·天问》云:“昆仑悬圃,其凥(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悬圃、增城等,是古代文献描绘圣山昆仑的最主要特征。析城山顾名思义为山顶离析之城,其周边城堡、城墙、城垛出自天成,称作“增城”十分形象。山顶圣王坪有娘娘瑶池,万亩大草甸开满娘娘胭粉花,好似空中花园,又正应了“悬圃”一说。当地民谣:“析城若复王侯宅,怎肯洛阳赏牡丹。”相传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汗洒圣王坪,变为胭粉花。为此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二,四方百姓都要到此赶会赏花,感念女娲补天造人之功德。传说有人曾试图将胭粉花移植回家,结果屡不成功,因此民间又有“胭粉花不下山”的说法。即使现在,胭粉花也只在圣王坪草甸上大面积生存,而外围地区均未发现。圣王坪又与大罗岭正好组成一条“巨龙”形象。王屋山区这些优美的地形地貌和民间传说,无不表明其就是我国自古以来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并且女娲炼石补天等神话故事在当地也广为流传。
《尚书·禹贡》曰:“厎(zhǐ)柱、析城,至于王屋。”按照《辞源》的解释:“此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北,东行。”即在晋豫交界的济源、阳城之间。厎柱无疑为天柱,在析城山西北,实即被共工撞倒的不周山,厎柱、析城、王屋三山至今地脉相连。轩辕黄帝不仅在王屋山设坛祭天,而且在一统天下之后,欲求得道成仙之术,在此建上方院,拜广成子为师。被尊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炼,天坛顶至今仍有老子炼丹池。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道教著名人物,如列子、浮丘公、王子晋、河上公、王褒、于吉、魏华存、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司马承祯、玉真公主、张果老、杜光庭、刘海蟾、王重阳、丘处机等都修道于王屋山。道家一直把王屋山认作“道境极地”。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载,王屋山西接昆丘,东连沧海,并引用《山水之源图经》说:王屋山“上则接于昆丘,下即侵于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以上文字虽还没有说王屋山就是昆仑山,但其地域却与昆仑山完全相符。
二
《周易》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表示变化。太极为自然界存在的整体,可以一分为二:一阴、一阳。比如一个家庭由一男一女组成,一天由白天和黑夜构成,一年由一寒一暑轮回,整个宇宙则由天和地组合而成等等。参照盘古开天地的说法,宇宙初始混沌如蛋,后来轻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天地和顺,阴阳交感产生万物。古代的这种宇宙观,与现代科学并不相悖。《易经》又载:“古者包牺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原是华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上二十八宿构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地下有吉祥的龙、虎、凤、龟四灵兽。天地相应,相辅相成,大自然的神奇往往令人叹为观止!若沿析城山南天门而下,有水源自瑶池出,故称“银河”。据《太平御览》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在伏羲台上看小沟背村,银河呈“S”状流淌,显然是一幅先天太极图,凤凰台道院和小沟背村正好处在太极图的两个极点上。太极图西边凤凰台拔地而起,昂首挺立,后面几道山梁组成金凤展翅。附近的龙凤呈祥、龙槽凤池惟妙惟肖,天地造化之奇竟将七八千年前母系氏族文化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这里还有两块奇石引人注目:一块略显圆盘状的五色石,面积有近30平方米,经过千百万年河流冲刷,中间形成前宽后窄深1米多的坑槽,形如一阴一阳,被称为太极石;一块为浅色网纹巨石,上面线条图案犹如一组活灵活现的龙、虎、雀、龟灵兽四象,俗称灵兽四象石,当地传说伏羲氏就是依据这里的诸物画出先天八卦的。
小沟背神仙冈古时候所建的女娲庙,背靠鳌背山(玄武),面对凤凰坡(朱雀),左有盘龙岭(青龙),右有卧虎岭(白虎),前临银河峡,后涌娘娘泉,梳妆台和金印峰之间的银河峡里,还有一个硕大的金蟾望月石(蟾为月之精,代表阴),整个地脉天造地设,构成一处完美的风水宝地,它是伏羲八卦在风水选址运用上的经典范例。
三
析城山娘娘瑶池与南天门之间的中轴线上,依次为汤王庙、卜卦亭、八卦井、黑龙洞,其中人工建筑为后代多次重修。黑龙洞分上下两层,有登道相连,上洞平整开阔,冬暖夏凉,并残留有石臼等上古人类生活遗迹;下层是地下河,哗哗的流水声终年不断,该洞非常适合人类穴居。在卜卦亭冈坡上,还发现了不少小型磨制石器、黑色燧石和红色陶片,陶片上面有粗糙的手工刻划纹,至少应是仰韶文化早期的遗物,说明这里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可制造火种。按照《三皇五帝时代》作者王大有的观点:过去讲盘古开天地,盘古氏就是燧人氏的后裔伏羲。历史上伏羲曾确定天的北极,区分天地确定方位,这在远古时代是了不起的大事,所以叫开天辟地。济源有个盘谷寺,古代是盘古祠(寺后有祠的遗址)。中华民族有留恋故土的习惯。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当年伏羲的后代在迁移过程中,也会把原来的地名带过来,所以各地便会产生诸多昆仑山。时至今日,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移民,整体搬迁的乡村都还沿用原名是一样道理。由于女娲伏羲氏曾在王屋山筑凤城,建都于此,重新确定人伦婚姻和天地方位,因此说女娲再造天地、再造人类。他们还在这里发明了回归年周天历度。小沟背一带巨大的五色石、鳌背顶、娃娃崖、女娲庙等原型物系列完整,充分说明这里是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神话故事的原创地。
传说析城山圣王坪、大罗岭、鳌背山等山顶夷平面草甸,即是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之所,王屋山下的济源原昌是炎帝之都,为此周武王封神农后裔于析城、王屋山一带。轩辕黄帝统一华夏成为中央大帝,以后各代的统治者都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自然对其更加神化,把昆仑山称天帝(黄帝)之居。王屋山是黄帝战蚩尤设坛祭天的地方,向南延伸到青要山的“黄帝之密都”,直至古都洛阳,均在这条龙脉(近于南北子午线)上。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也在王屋山区附近。《史记·封禅书》说:“昔禹疏九江,决四渎。”在江、河、淮、济四渎中,唯有济水最神秘、最神圣。晋豫交界处气势恢宏的石龙、鞭壁,给人的感觉是强大的震撼力,神话传说禹王用神鞭,让应龙将不周山“西边天”外的沇水,从地下通过王屋山,在济源重源双发,三起三伏独流入海。
《淮南子·主术训》记:“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成汤命人伐去圣王坪的树木,自己坐在柴堆上焚身祈雨,结果感动了上天,一场暴风骤雨扑灭了大火。现在析城山东侧仍沿袭着“桑林”这个地名;肥美的圣王坪等大草甸不长树木,传说也是成汤金口玉言所致。从此人们感念汤王的恩德,在瑶池旁边建庙祭祀不绝,最盛时汤王庙增加到二百余楹。王屋山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圣地,唐玄宗钦命全国道教首座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创建阳台宫、紫微宫、清虚宫、总仙宫等一大批道教建筑,形成全国道教活动中心,被誉为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于是王屋山就正式成为我国道教“天下第一洞天”了。
作者简介:李立政,河南济源人,现任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在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景观开发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与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儿?》《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主编《赵姓简史》《中华赵姓发迹地-河南济源》,还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论文,在国内外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为济源旅游发展和景区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 编辑:玉川子 |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