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旅游之湖南省竹艺术
还有多人记得竹艺工艺,不过现在,在家里或者在张家界旅游时,在各个店铺都能看到用竹子做出来的艺术品,在湖南湘西、张家界一直流传至今。
篾匠技艺的精湛,与手工技艺的传承,随着张家界的旅游业的发展,也给这行业带带上致富的道路。也让跟多的游客,见识到了神秘湘西的手艺术,而在南方地区十分常见的竹子,在能工巧匠的灵活双手之下,变换成一件件精美的竹家具、竹茶具、竹酒器等竹艺制品,成为当地百姓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
湘西保靖县比耳镇比耳村是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竹艺之乡”,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出现“户户会编织,人人是篾匠”的盛况。2010年比耳镇比耳村姚本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姚本顺自10岁起,开始师从其父亲姚祖志学习竹艺,一直坚持创作,担心手艺失传,将在外地经商创业的儿子姚元飞叫回来学习,传承竹编技艺。
在国家对传统手工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姚本顺与其子姚元飞创建湖南湘西州首家竹编合作社(扶贫工坊)——保靖县比耳本顺竹艺专业合作社(扶贫工坊)。工坊目前接纳了包括20多户贫困户在内的50多个篾匠、留守妇女等就业,一同制作竹编产品,传承和发展传统竹编技艺,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目前,工坊注册了“本顺竹艺”品牌,申请了11项国家级外观专利,使本顺竹艺品牌得到了很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多次参加国家级大赛与展览,多次获得“金、银、铜”奖,使得产品知名度和销路不断提高,创造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8年,本顺竹艺扶贫工坊合作社与湘潭大学艺术学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习基地”和“非遗品牌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协同创新,共同打造“本顺“非遗品牌。
竹编双层簸箕,由平面和立体编织组合,里面平面部分采用传统挑三压三、挑一压七等编织技法,形成传统的鱼眼睛和神秘湘西图案。背面由经篾和纬篾穿花组合编织,上部收口处采用8根篾条挑出人字路锁边。可作为果盘,也可作为装饰摆件。
竹编平安扣,由30块小篾条采用挑一压九等方法起头,环环相扣编织而成,做工精致小巧,配上传统中国结饰品,寓意平安,可用作车饰和包包等挂件。
土家小背篓,是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活用品,从底部开始,经篾向上竖起,结合精细的纬篾编织,上部口子收边,加上背篓带子精美实用,其器形经过千百年演变而来,极具土家民族特色。
土家小背篓,是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活用品,从底部开始,经篾向上竖起,结合精细的纬篾编织,上部口子收边,加上背篓带子精美实用,其器形经过千百年演变而来,极具土家民族特色。
竹丝扣瓷套装茶具,每根编织篾条直径0.5毫米,细如发丝,结合茶杯、茶壶、茶叶罐等高端瓷器编织而成,使瓷器与竹艺完美结合,既高雅又实用,是一套可用于茶道的精美工艺品。
竹艺产品为手工制作,选用上等水竹加工。制作过程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加工编织产品所需的竹材:由竹子加工成编织所需篾条(竹条),包括下料(把竹子锯成需要的长度);转节(把竹子节突起部分削平);刮青(把竹子最表面刮掉);破竹(把竹子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等);分层(把竹条分为编织所需厚度);过匀刀(保证每一根竹条宽窄一致);上刮刀(使每一块篾条平整光滑);最后蒸煮染色(防霉处理及颜色搭配)。
第二部分为编织产品:产品编织又分为平面编织、立体编织、混合编织(立体与平面结合编织法)。其中,平面编织由传统和创新数十种技法组成,编织出客户所需的成品。立体编织主要由经篾和纬篾两种篾条通过不同走向交叉编织,也有数十种技法,不同技法可编织不同器形。混合编织结合立体与平面编织方法产生竹艺产品。因此竹编产品,由竹子到成品,需要至少12道工序,其过程复杂而漫长,需要极大地耐心与工匠精神。因为是人工编织,所以每一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破料:把竹子一分二、二块分四块,并以此类推,加工成编织所需的宽度
分层:把一定厚度竹条至少加工成四层编织的篾条
刮篾条:去掉篾条的多余部分,保证每一根厚薄均匀、光滑平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