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政《游读济源》之:济源玉川考
济源被称为“牛角川”,是依于三面有山,中间是平原的地形。很久以来,济源就被人称为玉川。缘何称为玉川?众说纷纭。有人甚至发表文章求证“玉川县”,因此有必要探个究竟。
历史上没有“玉川县”
稍有历史知识的都知道,秦始皇灭六国,采取丞相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其实,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社会制度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在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尤其是晋国率先在南阳地区试行郡县制(例如赵衰及其后代即以原城统领南阳),各地士大夫纷纷效仿,韩、魏、赵逐渐富强起来后,便三家分晋,列为战国七雄。济源先属韩国,一度在轵城设都。后来魏国以部分土地换取韩国的轵关、轵邑,轵邑贸易、制造业蓬勃发展,“以富庶闻名天下”,因此轵邑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朝统一六国,在轵邑设立轵县,属三川郡(郡治在洛阳)管辖。轵县南、北以太行山、黄河为界,东边与河内郡的野王县(今沁阳)、河阳县接壤,西边隔“轵关”(封门口)与河东郡垣(曲)县相邻。汉代时候,封门口、南岭以西为王屋县,轵县面积缩小,被分置为沁水县和波县(后撤)。三国、魏晋至南北朝时,北齐朝废沁水入轵县。轵县范围东边又到了沁河,南边又到了黄河边。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为方便祭祀济水神,重视农耕的隋文帝因确认济水发源地,在轵县的北边析置了济源县。那时候,轵县与济源县同时并存。唐贞观年间省轵县,并入济源县。从此,无论政局如何变化,除两次升格设西济州和原州,济源的名字再也不曾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玉川县”从来没有在济源这块地方出现过。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县级机构的设置权归中央政府,县级名称自然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不会因为历史沿革、隶属变化或经历时间长短,在历史的长河里被失落。查遍“二十四史”和历代《济源县志》,均不见有“玉川县” 的只字记载。《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辞书,集全国各方面专家学者之智,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编纂而成,历代所设之县都会依例载明。《辞源·玉部》说:“玉川,井名。在河南济源县浝水北,一名玉泉。唐诗人卢仝喜饮茶,尝汲井泉煎煮,因自号玉川子。有《走笔孟谏议新茶》诗。后世诗文,常以玉川为茶之故实。”《辞海》文字大同小异。卢仝被誉为茶仙,取水煎茶的井泉也因此成卢仝泉之名,如果所在地是“玉川县”,便不会说玉川在济源县。因此,济源历史上未曾设过“玉川县”。
《玉川志》的来去
缘何出现所谓的“玉川县”?因《玉川志》这个不确切的名称。《玉川志》据说又源自明代“弘治年间”的“改建三公祠碑文”一帖。这里说明一点,由于碑文出现正德、嘉靖年号,故此碑不可能前提到“弘治年间”。有人发现碑文上有《玉川志》三个字,便“喜出望外。于是就四处游走,请教乡里……然均未果” 。他还专门“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馆的史志馆查阅,结果满查济源古今县志和河南各县志,都没有《玉川志》这个志名”。
事情好像并没有那么复杂。2008年初,济源市文物局精心组织完成了清代乾隆版《济源县志》的翻印工作。这套县志首先将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玉川志旧序》列入书中。《玉川志》序文全篇只有短短283字,其开宗明义道:“济源旧有志,载辑于天顺七年(1463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济源县志序》也说:“济旧有志,一修于天顺癸未(1463年),再修于嘉靖壬戌(1562年)。”而乾隆版《县志·建置》篇还记有:玉川乡:勋仁、龙潭、南姚、杜村、清上,共五十社。说明玉川乡的范围,只包括玉阳山周边各村。现在问题搞清楚了,所谓的《玉川志》就是《济源县志》,“玉川”只是个地方名称的雅号而已。玉川,也只是济源辖区的一部分。以玉川称呼济源,也算是雅称。如果把《济源县志》说成《玉川志》,或把《玉川志》当成《济源县志》则明显是“以偏概全”。
《济源县志》为何称《玉川志》?这笔糊涂账应该算到嘉靖皇帝和奸相严嵩头上。明代历来重文轻武,社会风气浮华,嘉靖又好神仙,严嵩更重文釆。上有所好,下必所效。济源地方上的文人们也附庸风雅,学苏轼《东坡七集》、李清照《易安居士文集》以字号为书名,于是就出现了《济源县志》冠名以《玉川志》的怪现象。殊不知,编写地方史志是官方行为,比不得个人出书,可以由着自己的爱好随便乱来的。随便以雅号代替正宗名称,在官府是不允许的。
现在能查到的济源最早的修志时间,就是《玉川志旧序》提到的明代天顺年间,但记中说:“于时事艰于创始,诸或载而未详,详而未核。”看来初编的《济源县志》并不是什么精品。康熙版《济源县志序》又说:“天顺、嘉靖二志,尚属草创,而其书已不得见,仅存其序壬寅一编(应为嘉靖壬戌,即1562年的《玉川志旧序》)。”说明明代的《济源县志》及所谓的《玉川志》,大概由于编印质量粗劣,到康熙不过200来年的光景,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被湮灭了。
玉川之雅号
济源地处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交接地带,素有“钟灵毓秀、文化昌盛”的美誉。传说上古时期这里就曾产生盘古开天地、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和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许多创世神话;后来又有禹都阳城、少康中兴迁原、商汤焚身求雨、晋文公“伐原示信”、俞伯牙“以琴觅知音”、秦代枋口引甘霖、商山四皓扶主定乾坤、河上公注《老子》、刘致公主建沁园、司马懿筑栈道、隋炀帝修驰道等大量历史故事。但在唐代之前的文献典籍里,都尚未发现“玉川”二字。自从司马承祯到王屋山主持道教活动,唐玄宗及陈子昂、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数百篇脍炙人口的诗词游记,济源文化氛围才逐渐浓厚起来。
山南水北为阳。济源三面环山,在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唐朝就有诗文说太行山是阳落山。站在城区西望,只见王屋山下的玉阳山挺拔峻秀,气势非凡。在远古神话中,昆仑产美玉。玉阳山,顾名思义就是美玉山之阳。王屋山是道家向往的仙山,是远古时代推崇的昆仑丘。王屋山有大量火山岩地质构造,具备玉石成矿条件。在济源栗树沟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玉珠及玉料,据考证就产自王屋山区。相传仙人王子晋与师浮丘公曾驻足玉阳山憩鹤台;唐玄宗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出家修道仙姑顶;家住于此的卢仝取玉川泉烹茶自饮, 自号玉川子,其《七碗茶歌》被日本尊为煎茶道之源。李商隐也在玉阳山修道,自号玉溪生,他在咏《玉山》诗更将玉阳山与昆仑视为一体:“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从此之后,玉阳山下的济源便约定俗成被雅称为“玉川”了。山中有玉,济水清澈之川,富饶的济源就是如玉之川。
作者简介:李立政,河南济源人,现任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在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景观开发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与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儿?》《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主编《赵姓简史》《中华赵姓发迹地-河南济源》,还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论文,在国内外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为济源旅游发展和景区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责编 | 王芳 编辑 | 玉川子 图片 | 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河文学"(ID: daheliterature); 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 ;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