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旅游简介(澳门特别行政区)之《望德堂区》选推景点
望德堂区(葡语:Freguesia de So Lazaro,英语:St. Lazarus Parish)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是澳门8个堂区之中最小的一个。被花地玛堂区、大堂区和圣安多尼堂区所包围,分别以美副将大马路、海边马路(劏狗环)和东望洋斜巷、贾伯乐提督街为界,包括荷兰园、塔石和东望洋山等。望德堂区有很多古旧的葡式建筑仍然被保留下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婆仔屋。
该区是澳门半岛面积最小(1996年只有0.64平方公里)的一个区,而且约有三分之一面积是山丘。人口虽然不到澳门半岛的一成,但是人口密度也很高(1996年总人口3.2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469人)。此区南部主要为商住区,中部为居住区,北部和东部是较高级的住宅区,矗立着一些高层大厦。该区工业场所很少,1992年仅占全澳工业场所的3%。
东望洋山
又称松山,海拔91米,位于澳门半岛的东部,是澳门半岛的最高山岗,也是澳门的地理坐标。东望洋山古称琴山,以其横卧似瑶琴得名。原为一座光秃秃的山岗,泥石裸露。清代同治年间,澳门时兴植树,山上遍种青松,数年后满山皆是松林,从此山被称为万松岭,简称松山,并成了澳门的一个风景名胜。松山山腰有一条环山公路,路边建有数个风雨亭,林荫夹道,海风阵阵,松涛滚滚,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山上有一座建于1865年的东望洋灯塔,又叫松山灯塔,塔高13米,是远东历史上的第一座灯塔,也是澳门的标志。100多年来该灯塔为航海人导航,向澳门四周25海里范围循环照射。每逢台风到来之前,灯塔的旁边会悬挂起一个台风讯号,为渔民和航海人带来安全。松山与灯塔构成了澳门八景之一的“灯塔松涛”。灯塔旁有一小教堂,名为圣母雪地殿教堂,是葡萄牙人于1622年建成的。松山灯塔与两座建于17世纪20年代的松山炮台和松山教堂,构成了松山三古迹。
站在东望洋山上,整个澳门尽收眼底。南望,两个离岛耸立在海上,两座澳氹大桥似彩练当空;西看,广东珠海市的景色尽收眼底,湾镇、濠江水道恰似一衣带水;北望,可以看见与珠海拱北陆地相连的关闸,这里现在已是楼房成片;东看,可以看到港澳码头和它的直升机场。
澳门历史城区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半岛,以澳门旧城为中心,串联起逾20个历史建筑。历史城区的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该城区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明至民国,时间跨度达400多年。
澳门历史城区在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2005年7月15日会议上,获得21个成员国全体一致通过,中国“澳门历史城区”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当中包括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作为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领地,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正因为中西文化共融的缘故,城区当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区内的建筑大部分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着原有的功能。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澳门历史城区的评价是“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时是近代西方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澳门饶宗颐学艺馆
位于澳门望德堂区荷兰园大马路九十五号C-D座,建于1921年的澳门饶宗颐学艺馆,是一座充满特色的建筑物,并于一九八四年被列为历史保护文物。它的设计主要为西式的建筑风格,但于内庭院的屋顶上同时有中式的瓦顶作陪衬,这座大楼可谓中西建筑文化交汇的见证。
饶宗颐学艺馆的主场馆内设有展览厅、图书馆和讲堂。此外,大楼附设的内外庭院可供公众参观游览。主场馆的地面一楼为专题展览厅,展出各类小型临时展览,而二楼展览厅常年展出“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捐赠书画展”。展厅内首先看到的便是饶宗颐的水墨作品《万古不磨意 中流自在心》,这也是饶宗颐最喜爱的句子,他希望以此勉励后人坚守意志,推崇独立高远的精神。此外,展厅内还有多幅饶宗颐的水墨作品,如长达四米的《书裴将军诗》和《松柏长春》等。
本期小编就带大家到这里,有什么问题可以关注并留言告诉小编哦。
今年疫情还未完全过去,出行还是记得带好口罩,少聚集人多的地方,市内游也是不错的。
以上图文多为网点整合资料,若与现实不符,还请告知更改,后面将会视频vlog详解。
对于爱旅游的朋友们,旅游攻略就找小编,小编带你上高速,跟着小编不迷路,下期再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