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与水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奔腾,邂逅腾格里沙漠,合璧造就河倚沙而行、沙至河而止、河与沙温婉相安的壮丽奇观。

  沙坡头由此闻名遐迩,成为中卫市旅游“流量”的坚实后盾。

  

  中卫沙坡头沙、水、林、田生态圈与人一同构建了命运共同体,这场治理与保护的战斗永不停歇。

  沙与水和谐共处,处处生景。它们似抒情诗,如风情画。如若少了谁,都是“败笔”,缺了蕴秀和特点。恰恰如此,使得这座旅游城市的命脉与沙、水紧密相连。

  沙水相依点沙成金

  《明史·地理志》载,中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说的就是这座历来声名显赫的沙坡头。

  沙与水,本是互不相融的矛盾体,在沙坡头却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撮合在了一起,沙堤高耸,河水奔流,沙为河骨,河为沙魂,相依相偎,和谐共处。

  童开山,70年前出生在沙峰林立、河水安澜的沙坡头最美的一块地方——童家园子,一片河湾园林。

  童家园子是世外桃源。没有耕地,日子虽苦,村民们却也逍遥自在。每隔数日,童开山便乘着自制的羊皮筏子,载着甜美的果实,过河赶集,交换米面油盐。

  “那时父辈们没有能力从沙子和黄河里获取经济价值的能力,直到我们这一代,才赶上沙坡头的旅游开发。但是我们用另一种方式保护着沙坡头,并从中受益。”童开山的儿子童发雄,对自己在沙坡头景区所从事的旅游工作怀着一份特殊情感。

  沙坡头旅游开发,第一原则就是最大限度保留原始生态风貌,1984年首次亮相。

  

  中卫市沙坡头区沙与水和谐共处,处处生景。

  起初,游客寥寥,主要以小群体外国游人为主。做大做强,谈何容易。

  然而,一个“埋伏”已久的奇迹悄然发生,将改写沙坡头的命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与草方格固沙术双双震惊世界。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由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组成的“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建起,渐渐,流动沙丘上出现了绿洲。

  这道绿色屏障,坚强地护卫了中卫居民生活区,护卫了铁路干线经济命脉和近在咫尺的沙坡头,也为景区增添了新景致和新看点。

  中卫市借机加大投入,开发打造全新的沙坡头,使景区运势逐年好转,实现了口碑相传和收入连增。仅2019年“五一”“十一”期间,总游客流量达25万人次,门票收入近1500万元。

  受沙坡头“王牌”旅游景区启发,中卫市在保护沙漠、黄河、湿地等旅游资源过程中,又陆续开发建设了4A级景区腾格里金沙岛湿地公园,3A级景区金沙海等一批融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光景色为一体的“沙漠旅游景观群”,初步形成了一个沙漠旅游文化产业链。

  

  黄河滋养出了中卫全域旅游城市、大漠水城的烫金名片,自创建以来,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09.6亿元。

  2016年,中卫市又开启全域旅游新篇章。

  或许皆属偶然,但一坡沙、一湾水奇迹般催生出了偌大一个支柱产业,改变着中卫市的产业结构。

  据统计,自中卫市迈出旅游业第一步,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120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9.6亿元,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引水进沙向沙要林

  关于沙与水的故事,仍在继续。

  沙漠成了旅游稀缺资源,从被治理发展到需要被保护的新阶段。

  保护沙漠的最好方式,就是与绿洲为伴,与水泊辉映。

  18年前的一个创举,竟然让黄河水在沙漠腹地“跳”出一段“华尔兹”。

  2001年,中冶美利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宁夏美利纸业集团)大胆设想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大面积营造速生林。

  但是,沙漠里造林,必须化解一对天然矛盾:水不达,则林不生;水若达,则尽渗于沙。

  除非,有源源不断的水源。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主要任务是灌溉和供电,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程,携中卫境内182公里黄河水开辟出百万亩的卫宁灌区。

  在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沙坡头北干渠的黄河水经扬水站提进沙漠腹地,浸润着株株希望之苗。美利纸业另修建了18.5公里管道,将处理过的废水引到速生林区,双管齐下,成就了现今的20余万亩沙漠绿洲。

  曾几何时,这些灌林用水渗入沙漠形成浸水,在中卫城区以北约10公里的腾格里沙漠腹地低洼处渐渐浸出,形成了偌大的晓湖和千岛湖两颗沙漠“明珠”。

  记者近日驱车穿越在两片湿地之间,只见湖中水禽自由栖息,上万亩生态林秋色宜人,林在湖畔,湖在沙中,相得益彰,令人陶醉。

  人、沙、水找到了各自生存的平衡点,相恋相伴,不离不弃,与附近的长城遗址唱和呼应,形成新的人文景观,被开发为龙宫湖旅游景区,成为中卫市全域旅游经济新的发力点。

  如今,中卫城北、腾格里沙漠南缘生态基本稳定。新的业态陆续诞生。沙漠果蔬、沙漠奶牛、光伏新能源等产业安然生长,成为旅游文化产业孕育出的“次生品”,既是“另类”,也是景色。

  在黄河南岸,类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南岸坡上,当地俗称南山台子,是沙漠、戈壁、石岗的代名词。

  

  虽然毗邻黄河,但生态及其脆弱。按照第一批85岁拓荒人徐仲连的话说:常年飞沙走石,人过无水喝,鸟经无处落。

  1975年,沙坡头区南山台子电灌站将黄河水逐级扬到百余米落差的台子上,引入开垦区纵横交错的渠系。如今,移民开发区家家户户种植苹果等经果林,果园连着果园,铸就今日20万亩“花果山”。

  今年10月10日,首届宁夏苹果大赛暨沙坡头苹果节在位于南山台子的永康镇双达村举办,吸引了众多投资慕名洽谈业务。

  中卫黄河南岸,一条新的沿黄经济旅游带即将绚丽出场。

  水因沙而更柔,沙因水而愈和。它们矛盾中交融,却缔造了和谐,孕育了文明,给人类带去物质实惠,给后世留下精神财富,任由参与者发挥创造。中卫,由此上路。(宁夏日报记者 马钦麟 房名名 裴云云 马照刚/文 王鼎 钱建忠/图)

  

  原标题:《沙与水——推动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