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叫响“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

  叫响“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暮春时节,高朋云集。“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这个河南文旅发展的新IP,叫响2021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让世界听到了河南加快打造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重要窗口、具有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的“最新表达”及信心与决心。

  “河南历史厚重、山川锦绣,郑州、开封、洛阳三个历史名城联动‘秀’河南,能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触碰更生动的中国。”论坛上,嘉宾对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旅游带建设心生期待。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中原地区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其中分布于黄河沿线的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古都,集中承载和见证了璀璨辉煌的黄河文化,是展示华夏文明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这里有中国考古发掘的“最古老村落”唐户遗址,“最古老城池”西山古城,“最古老王都”王城岗古城,最早的丝绸、瓷器等遗存。从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二里头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郑州管城商代王城遗址,到秦末风云际会、楚汉争霸,盛唐东都洛阳的繁荣、大宋《清明上河图》的盛景;从先民们在这里演绎八卦、作《河图》《洛书》,到诵唱脍炙人口的《诗经》,肇始儒、释、道之微言大义,创作流芳百世的唐诗宋词,华夏文明、黄河文化不断孕育、创新和发展,铸就了中华文明的根和魂。

  文化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文化的传承、交流与发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追求,是现代旅游的主题和灵魂。去年以来,郑州、开封、洛阳三市携手启动了“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旅游带建设,着力打造具有中华文化标识、黄河流域文化特征的世界级文旅产品,让三座城市以文化为纽带更紧密地联起来、高质量发展兴起来。

  围绕“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郑汴洛三市联动,以生态为基,推动沿黄生态修复,实施上下游、左右岸共治,让自然大气、奔腾不息的黄河风光与城市融为一体,让人们走近黄河、感受幸福河;以交通为线,谋划建设连接三市的轨道交通快线,将开封古城、商代王城、嵩山“天地之中”、龙门石窟、洛阳老城等串联起来,打通黄帝文化、嵩山文化、古都文化、黄河文化的空间联系,用历史文化肌理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以文化为魂,做好黄河沿线的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西山古城遗址、大运河遗址、大河村遗址等历史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等一批黄河文化实体展示地标项目建设,连点成线、穿珠成链,打造沿黄文化遗产带、展示带。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平台,也应该是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故事的新载体。”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如是评价。

  “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集成与展示。黄河流域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印度河—恒河等大河流域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图谱。依托“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这一平台,河南着力搭建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促进“一带一路”城市的旅游互动,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在郑州,体会华夏古国的神秘;在洛阳,看盛世隋唐的辉煌;在开封,感受梦华大宋的气象。”“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这是郑汴洛三城联袂向世界发出的问候,也是“出彩河南”向世界发出的邀约。

  郑州:山河祖国古今辉映打造文旅新IP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山河祖国、古今辉映’是郑州最具特色的文旅名片。”4月21日,2021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举行主旨发言,郑州市市长侯红以“落实亚洲旅游促进计划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典范”为题,分享了郑州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

  古都郑州,最近有一个很“潮”的推广语——“山河祖国,去郑州,看华夏古国!”,这是郑州文旅的新IP。论坛上,侯红对“山”“河”“祖”“国”四个字作了详细解读——

  “山”即中岳嵩山、天地之中。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程朱理学策源地嵩阳书院、中国最早的天文台观星台、中国瑰宝汉三阙等丰富的历史遗存,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河”即母亲黄河、民族之魂。郑州拥有83处国保单位、数量在八大古都中居第2位,河洛汇流的太极奇观、楚河汉界的马鸣萧萧、景色怡人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及黄河博物馆、“只有河南”剧场讲述着生生不息的“黄河故事”。

  “祖”即人文始祖、轩辕黄帝。5000多年前,黄帝在此繁衍生息、建都创业,连续举办17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共筑了华夏儿女“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家园。

  “国”即河洛古国、文明之源。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6000多年的大河村文化、5300多年的仰韶中晚期文化、3600多年的商代王城文化,生动解密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新形势下人们对文旅消费的安全性、品质化、体验性提出更高要求,牵引文旅产业向文化游、科技游、生态游、大众游纵深发展。侯红表示,今后,郑州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打造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和具有黄河流域鲜明特征的文旅强市,以文化驱动为核心、互联互通为方向、科技赋能为支撑、绿色低碳为根本,积极营造主客共享的品质旅游新空间,使城市旅游更具吸引力、亲和力、创新力、发展力,让丰厚的沿黄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沿黄旅游路线“热起来”,让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立起来”,为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典范提供借鉴参考。

  开封:建设黄河岸边的世界文化名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黄河风,大宋潮,最开封。”4月21日,前来参加2021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的开封市市长李湘豫向全球推介开封。他说,开封曾因水而兴,与黄河渊源深厚;开封也是伴水而生,黄河的故事很动人。

  “作为黄河岸边的城市,开封要打造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世界历史文化名都。”李湘豫说,近年来,开封充分发挥黄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好传承与创新,统筹好加强保护与活化利用,铸造开封更加出彩的城市之魂。去年,开封已启动引领性项目建设,高质量实施好“一带、一馆、一城、一中心、一讲述地”等。

  “一带”,即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带,是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集绿色生态、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科普研究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

  “一馆”,即黄河悬河“城摞城”展示馆,主要为北宋皇宫遗址展示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等。

  “一城”,即宋都古城。开封正在加快实施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程,传承弘扬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文化,实施明清城墙贯通、千年中轴线展示、街坊复兴等工程,以古城墙文化带、千年中轴线文化带、大运河及水系文化带等“三条文化带”修复展示为抓手,打造黄河岸边的世界文化名都。

  “一中心”,即黄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依托千年铁塔、百年河大和明清古城墙,打造黄河国际文化论坛永久会址,建设国际化黄河文化研究传承基地。

  “一讲述地”,即兰考县东坝头中国共产党治黄故事讲述地。

  “说不尽的黄河情缘,道不完的开封故事。”李湘豫表示,这些都是开封的黄河文化旅游标志性工程,目的是形成处处是景、步步留人、项项有故事、链链相融合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向世界讲好黄河与开封的故事。

  “未来的开封,将是一个内在古典、外在时尚、宋韵彰显的世界文化名城。”李湘豫建议前来开封旅游的游客,漫步黄河生态廊道,看大河奔流去,感悟因黄河孕育而生的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品格。

  洛阳:来“东方博物馆之都”拥抱“诗和远方”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走进洛阳,就是回到了温暖华夏的精神家园。”4月22日,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胡大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历史上13个王朝建都洛阳,留下了举世罕见的“五都荟洛”奇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最早中国”,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再现“盛唐气象”。

  “东方博物馆之都”已成为洛阳城独特的标签。依托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含嘉仓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和165家国保、省保单位,洛阳穿珠成链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有代表“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有展示万里茶道遗迹的关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还有客家之源纪念馆……102座博物馆星罗棋布、各具特色。

  “河山拱戴、胜甲天下,国色天香、牡丹花城,走进洛阳要让人们流连于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廊。”胡大鹏说,洛阳山水秀美多姿,有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山岳经典·十里画屏”老君山、“北国水乡”重渡沟,10多家大型牡丹园里种植着1300多个品种的牡丹,每年4月便是花的海洋。

  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围绕打造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旅游带,洛阳谋划建设了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展示中心等一批黄河洛阳段重大文旅项目,着力打造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东方博物馆之都“新三篇”。依托二里头夏都遗址、龙马负图寺、汉光武帝陵等人文景观,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依托黛眉山、青要山、万山湖、黄河湿地等自然景观,打造大河风光体验之旅;依托小浪底水利枢纽、西霞院水库、陆浑水库、故县水库等水利设施,打造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加快建设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

  智慧旅游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胡大鹏介绍,洛阳市紧紧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智慧旅游项目,推进旅游业态智慧化建设,让人们尽享高品质的“诗和远方”。

  编辑:王向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