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红色游“圈粉”年轻人

  大众日报记者 赵琳

  站在模拟红船的船首,前方大屏自然感应启动,“建党风云”“强渡大渡河”“保卫黄河”“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大事件一一呈现。随着事件发展,船身还会左右晃动,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外地游客柳英超直呼震撼。

  10月17日,置身于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伴随着光影变换,游客们“零距离”接触《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传播历程。

  今年4月,经过改造提升的《共产党宣言》陈列馆重新开馆,在图文、实物、雕塑等常规展陈手段基础上,通过影音、VR、电子感应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增强参观者的情感体验,让游客“穿越”回那段红色岁月。

  “对于远离烽火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数字沉浸式体验尊重历史,再现了革命岁月的苦难与辉煌,为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一种新方式,开启了红色旅游新风尚。”陈列馆义务讲解员、《共产党宣言》广饶藏本捐献者刘世厚的孙子刘洪业说。现在,陈列馆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国庆期间每天到访游客超过1000人次,很多游客都是携全家老小而来。

  在山东这片红色热土上,有着无数可歌可泣革命英雄儿女的故事。每一个故事,每一处遗迹,都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如何让这些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携程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红色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上半年通过携程预订红色旅游景区门票的人同比增长208%,体验红色旅游的“80后”“90后”家庭游客占比高达七成,许多年轻父母会主动选择参与红色亲子游。

  在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临沂,革命老区推出的沉浸式红色旅游项目“圈粉”不少年轻游客。

  秋深时节,走进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沂蒙山区腹地特有的黑石头垒成的石板路、石头墙、石台阶,透着古朴清幽。一座座农家院落,墙上挂着几串大蒜、辣椒,院内有石磨、纺车、锥子等老物件。沂南县把这些充满年代感的小院打造为红嫂故事沉浸式体验小院,每周在这里上演游客也能随时参与的沉浸式演出。

  “乡亲们,你们都来了?哎,三妮,昨天学的几个字你还认识不?”

  “认识,这个念‘中国’,那个念‘共产党’,那个念‘抗战’……”

  10月16日,常山庄村的一处农家院内,游客们坐在长凳上,专心地观看沉浸式红色情景剧《识字班》:八路军指战员积极发动根据地农村妇女学习文化知识。

  没有舞台,没有灯光,在红嫂当年居住过的地方,当地村民和文艺爱好者说当地话、讲当地事,真情实感地演绎着军民鱼水情深。来自济南的大学生孟凡凡忍不住走上去,和演员们一起缝军衣、烙煎饼、抬担架。

  “以前只是参观红嫂纪念馆的时候,了解到沂蒙红嫂这个群体。如今通过代入感的演出,在现场更能体会到红嫂精神的伟大,这样的形式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来自安徽蚌埠的游客赵凤霞观看演出后,深有感触地说。

  “从今年‘五一’开始,常山庄村每周定期推出红色沉浸式体验演出,5个故事剧本每个都只有十分钟左右,游客进入小院后,随时驻足观看,也可以参与到演出互动当中,让他们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沂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如峰说,这种沉浸式体验强调互动,特别受年轻人欢迎,推出以来已有累计超4万观众现场观看演出。

  多年前,电视剧《沂蒙》的拍摄让常山庄村“火”了。村内建设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吸引了国内200多部红色影视剧在此拍摄。然而,如何以更接地气的形式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常山庄村与外地高校、艺术机构、专业演出公司沟通合作,决定打造国内少见的红色沉浸式演出。

  “小剧场,大阵地。”山东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张彦,对常山庄村的红色沉浸式演出十分关注,她认为,这种演出不需要大规模建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变成了难得的舞美效果,保留了乡村固有文化特色,有利于观众更快地融入剧情,增强互动感和体验感。

  (大众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