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不知道西安工业遗址的旅游景观是这样设计

  摘 要:纺织城工业遗址区,北起半坡国际艺术区北边界,南至五环集团南边界;东起纺织城西街,西至三/四/五棉厂废弃铁路沿线,本次对其背景、道路、建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考虑如何把废旧的工厂景观与现代居民、游客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改造成适于游客、居民使用的休闲娱乐景观。

  关键词: 工业改造、再生利用、资源整合

  第一章 背景概况

  1.1 区位分析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西北地区东部,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

  灞桥纺织城工业厂区位于古城西安东郊,介于浐河与灞河之间,距市中心仅 12 公里。纺织城地处灞桥区西部,浐灞生态区核心区以南,白鹿塬坡底,是灞桥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基地位于纺织城核心区,北起半坡国际艺术区北边界,南至五环集团南边界;东起纺织城西街,西至三/四/五棉厂废弃铁路沿线。

  基地处在灞桥区政府西部,距离仅1km,自然资源,教育资源丰富。

  现状1.2 历史沿革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半坡遗址铁路文化

  纺织城遗址内有一条铁路专线,铁路是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是专门给棉厂送棉花的,到了80年代纺织城陆续倒闭,铁路也停止使用,荒废至今。

  西安国棉一厂1.3 环滇分析

  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降温明显。西安全年日照时间1500小时左右,一年中最多风向为东北风。西安土壤属于碱性。土壤质地以中壤、重壤和轻壤为主,通气性较好,蓄水保肥,耕性良好,适耕期长,适种性广。

  西安国棉一厂1.4 上位规划

  依据《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分区规划》规划目标为充分挖掘与发挥纺织城地区优势条件,通过科学的产业发展引导与合理的空间发展规划,使纺织城全面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格局之中,力争将纺织城地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新区。

  灞桥区规划第二章 案例研究

  2.1贵州AL1958绿地贵铝工业遗址

  后工业化地区的城市再生可以景观角度介入,用景观引导用地调整,分类进行生态修复、修补城市绿地、调整路网结构、复愈灰空间,尽可能平衡多方利益,延续场地记忆,运用景观特性塑造韧性城市[1]。贵州铝厂作为贵阳市的独特工业烙印,承载着贵阳市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通过景 观再生营造贵州铝厂富有生命力的新“场”,同时引导“场”内的人群活 动。

  效果第三章 现状问题

  3.1周边状况

  基地处在灞桥区政府西部,距离仅1km,自然资源,教育资源丰富基地位于纺织城中心区域,周围多为高容积率的住宅区,其中分布有多所小学和中学;基地西北临半坡博物馆,东北有灞桥区政府和图书馆;北侧有地铁一号线,距地铁站点约1公里;东部一处紧邻纺织公园。区域活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做好对纺织城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

  现状3.2用地状况

  城市用地与村镇用地工业用地混杂,缺乏整体的城市印象,形象缺失。

  城中村改造困难,特色元素保护传承力度不够。各功能区之间缺乏高效便捷的联系,各版块缺乏相互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景观资源利用率低,人文资源布置散乱,没有产生集群效应。生态基地版块化,缺乏连续的生态网络

  现状3.3交通系统

  基地内共有16条公交线路,10个公交站点。其中4条公交线路集中在纺四路,其余路段仅有总数一半的线路分布。部分路段仅有1条公交线路。

  3.4空间结构

  不同的空间节点尺度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属性,承载着多样化的活动。路径可达性较高,不同区域的组织方式较为不同,靠山处移山曲折多变,新建区规则平整。封闭空间:东北面以及东南南面的新建居民住宅群,中北部的古建筑和新建居民住宅群用地封闭性较强,现有可利用公共空间较少。半开放空间:各集中的住宅群之间由于建设规律不统一有面积不等的空间为半开放区域,主要集中老建筑群之间,可步行穿越。开放空间:沿现有的村庄主干道不规则的分布了一定面积的集散空间,西南面的大面积开敞空间等为开放空间,为基地聚集人流增加活力3.5建筑状况

  北部艺术中心以及三厂区加建建筑质量较好,五厂建筑质量一般,正常营业,三厂老旧厂房质量较差,存在改建可能。基地中部建筑功能业态较为单一,主要为纺织厂房。北部文创中心和西部沿街立面为商业功能,南部为营业厂区及其配套功能。场地北部南部建筑密度相当,场地中部为在建的楼盘,建筑密度极低。3.6文化遗产

  灞桥文化积淀深厚,从半坡遗址、老牛坡遗址、隋唐天下第一桥等到灞桥水景以及诸如白鹿原等文学背景无一不展示了灞桥的深厚文化。建国以来灞桥的纺织城便是西安市的纺织工业基地,当时工商业繁荣,有“小香港”的美誉。关中民俗扎根在这块土地上,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桥风雪”、有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汉文帝霸陵、薄太后南陵等各级各类文物遗存300余处;而淳朴的关中戏曲是此地的人文基础。3.7景观现状

  基地周围共有3处公园绿地,分别是西北的半坡遗址公园,东部纺织公园以及西部浐河滨河带状公园。基地内西部有1处公园为铁路主题公园。公共活动空间少,且利用率低。空间围合感强烈,场地内部以砖墙围合,十分闭塞;场地割裂感强。场地主要分布植物为乔木,常见的有栾树、雪松和国槐。基地内公共服务设施总体来说较为欠缺,且设置位置较随意。路灯:形态非常规,不够工整,且数量分布较为随意。垃圾桶:严重缺少。公厕:布置尚且合理。座椅:如图分布,座椅较少。停车场:基本能够满足使用。

  小域第四章 问题总结

  景观展望

  无形工业遗产传承环节薄弱,怎样的景观设计能够促进文化传承的延续,提高人们的参与感?生活景观的碎片化现象突出,怎样将它们缝合起来成为完整的景观体系?怎样实现生态修复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植草沟的设计与雨水花园相结合?基础设施

  场地周边十分缺少基础设施,例如:青年人或中年人缺少运动场地、小孩缺少娱乐场地、老人缺少闲逛场地和休息场地。除了场地上的设施,还有一些基础设施,例如:沿街座椅或者垃圾桶等也是十分缺少的,这些基础设施的缺少造成了周边居民生活不便利,也减少了路人的逗留时间。场地绿化

  场地因荒废多年绿化率极低,种类也少,缺少点状和片状的的绿化带,绿化率低也导致了周边空气质量差、尘土多、活力度不够等问题。场地铺装

  场地内道路硬化程度不够,沙尘较多也导致空气中灰尘含量大,某些有铺装的地方但却缺乏新意,没有特点,这使场地没有特色和活力。绿化改造

  现有绿化少之又少所以场地上的植物大部分的保留,并根据周边情况增加绿化率,植物的使用可以采用色彩鲜艳、四季分明的效果。因为西安空气质量较差、周边环境污染也严重,所以可以通过大量使用改善空气质量的植物来改善空气环境。第五章 景观规划与设计理念

  5.1思考

  无形工业遗产传承环节薄弱,怎样的景观设计能够促进文化传承的延续,提高人们参与感?生活景观的碎片化现象突出,怎样将它们缝合起来成为完整的景观体系?5.2具体策略

  绿地的必要性:将纺织城所有的人均绿地绿面积测出,测出场地高差,人们对于绿地的需求。厂区人群和文化的定位:人群对于场地的使用、人群种类的构成、文化的置入。生态的技术:雨水收集减缓城区雨水洪涝、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意义。 对工业遗产价值认定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结合西安纺织城历史与现实,基于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建筑价值等方面,选定能准确反映其工业遗产价值内涵的价值因子,从而建立西安纺织城工业遗产价值评定体系,对纺织城的工业遗产价值进行评估认定"确定西安纺织城内的工业遗产种类数量和价值意义等,为后续的保护发展规划奠定基础。对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以西安城市整体发展为背景,结合西安纺织城现状,确定西安纺织城未来发展定位,融入历史街区。保护理念对纺织城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发展,制定其规划结构框架、产业结构布局、交通系统、居住空间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达到保护工业遗产的同时,也促进纺织城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其内部环境,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改造后效果改造后效果第六章 特色设计

  6.1公园绿地

  此次对于纺织城工业区国棉三厂的植入绿地的设计,是基于人们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严重不足下进行合理化设计。在100份问卷的活动需求下结合场地属性和工业文化做出了满足人们日常活动改善人们生活的绿地公园。公园设计运用雨水收集的理念,灰水和雨水的再利用为场地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设计主题以“绿”为主围绕下垫面软化、立体绿化、生态雨水三个方面设计,场地中树阵广场、景观廊架、厂房立面与屋顶都是最大化的绿色设计更是突出“绿”的主题。绿地的节点设计从入口的曲面记忆历史墙到园区中的历史窥探墙都是在告诉游客国棉三厂的芳华,水塔的改造让人们有更多的参与性。绿地整体设计是以工业元素为基础设计了各种参与性景观。

  改造后效果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