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政府 部门资讯 江苏深化文旅高水平融合,聚力文旅高质量发展

  踔厉奋发又一年。

  刚刚过去的2022年,江苏“诗和远方”向暖而行,创新有为。全省文旅系统以坚如磐石的发展定力和战略定力勇毅前行,共克时艰,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在深化文旅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上探索实践,书写出可圈可点的江苏答卷。”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如是感言。

  打开2022年视窗,江苏文旅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与亮色,层层显现,如一派峰峦叠翠,令人暖心悦目、信心倍增,为应对诸多发展的不确定性注入确定性的实践“答案”——

  稳中求进 实现文旅经济探底回升

  疫情交织与延宕,是困扰和影响文旅经济发展的一道难题。尽管如此,江苏文旅的年度成绩单,依然让我们感到欣慰:2022年1-9月,江苏接待境内外游客3.76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456.83亿元,分别达2021年的78.6%和79.3%。全年银联文旅消费总额3830.79亿元,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3%,位居全国第一。

  数字无声,足迹有痕。回望整整一年的全省文旅经济,探底回升、稳步恢复、承压波动是总体发展的脉动。

  元旦小长假,优质丰富的文旅供给“挺”立市场。仅元旦期间,江苏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上一年同期的84.80%;实现旅游总收入154.37亿元,达到上一年同期的92.10%。

  “打开朋友圈,一半在露营,一半在给露营的人点赞。”“五一”假期,露营迅速成为网红新消费,就地旅游带热“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到了端午假期,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好转,人们的出游半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跨省游恢复,文旅市场逐步“回血”。

  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主体敏于行。根据文化和旅游市场行政审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共有经营主体27417家,全年新增3265家,同比增长13.5%。

  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9665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088.5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文化投资运营、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装备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等7个行业大类实现正增长;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290.1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全部规上文化企业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一组组数据,有力诠释了江苏文旅融合发展在抗疫防疫大考中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供给发力 催生文旅消费趋势更新

  应时而动、因势而为,促进市场消费,必须解决有效供给和新型供给的问题。

  疫情之下不方便远行,周边游、微旅游等业态快速升温。南京连续入选假期旅游市场热门周边游目的地排行榜。省内城市休闲游、近郊游、乡村游成为大多数游客首选出行模式,露营也成为备受追捧的微度假方式。据统计,2022年,江苏省外游客量为1.25亿人次,仅恢复至2021年的49.1%,居民更倾向省内出游,本地周边游客占接待游客总量的79.9%。

  华灯初上,长乐未央,夜间文旅消费成为另一新的增长点。各地立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各式夜间消费新场景,充分挖掘暑期消费潜力。数据显示,暑期45家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共接待人次同比2021年上涨11.36%,环比暑期前上涨78.24%。

  线上线下消费加速融合,开辟文旅消费新蓝海。美团平台江苏旅游度假产品订单销售金额全国排名第一;途牛抖音直播间江苏文旅产品销售量环比上涨400%。以第三代社保卡为载体的“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自首发以来,已售出4万多张。

  主动作为 推动文旅市场加快复苏

  多措并举,江苏文旅市场恢复程度好于全国!

  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幅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接待国内游客、国内旅游收入较2019年恢复程度分别高于全国14.6、13.2个百分点;全年纳入监测的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旅游消费总额分别达2019年同期53.91%和44.68%;江苏文旅消费占全国比重超10%、占比全国第一。

  成绩的背后,刻写着江苏文旅人主动担当作为,彰显着扛起“勇挑大梁”的责任自觉和行动自觉。

  继前两年出台“6+18+12+8”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之后,2022年初,省文旅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促进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加大纾困帮扶力度、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和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三个方面提出16条具体措施。

  一招招精准施策,纾困惠企,有效对冲疫情影响。

  省文旅厅从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调剂安排8500万元,重点支持旅行社、旅游景区、演出经纪机构和小剧场、特色旅游饭店等文旅市场主体恢复发展、创新发展。提前开展年度省级文旅产业发展类项目申报评审工作,争取及早下达9000万元项目资金。同时协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下调利率1个百分点,并调剂安排1000万元给予优质旅游基金项目利息补贴等。

  靠前发力,创新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推出首家文旅特色支行和“乡旅E贷”信贷产品,帮助企业渡难关、强信心。举办“水韵江苏·金融赋能”113个重点文旅项目集中签约、总授信395亿元,近三年累计授信超千亿元。

  坚持当下促复苏与长远增后劲相结合,政策组合拳释放出文旅企业的信心与活力,也放大了文旅活动的品牌效应。江苏有关创新做法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

  深耕细耘 打造文化领域示范样本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文化艺术高峰,也能够铸就文化艺术高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这一年,坚持把“三个尊重”“三项机制”作为最重要的创作生态来营造,放大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赋能效应。锡剧《烛光在前》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实现我省“文华大奖”四连冠,昆剧《瞿秋白》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发挥“美术重镇”优势,面向全国构建了“抱石风骨”“悲鸿风度”“散之风神”美术书法全国性活动品牌体系,为江苏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注入新动能。

  这一年,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组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1.2万余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累计线上服务人次超514.3万。创新办好“送戏下乡”省政府民生实事,全省“送戏下乡”近2万场。戏剧类作品《打折》获全国群星奖。溱潼会船、建湖杂技、如东农民画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

  这一年,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更加活起来。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江苏行动方案》,草鞋山遗址公园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5个项目入选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位居全国第一。新增“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总数保持全国第一。

  这一年,形成更多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江苏标志性成果。成功举办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共吸引72个国内城市、24个国家驻华机构、900余家单位参展参会,累计近10万人次走进活动现场、线上受众突破3.7亿人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和旅游网红打卡地。

  这一年,持续展开江苏特点的文旅融合新实践。深入推进小剧场建设,新增省级示范小剧场和小剧场精品剧目各10个,文旅部专门编发《情况通报》向全国推广,江苏在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全省新增4A级旅游景区9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3个、旅游休闲街区1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2个、全域旅游示范区12个,总数均居全国前列。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决战“十四五”的关键一年。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江苏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这是摆在江苏文旅人面前的新考题。

  “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敢担当、善作为,助力构筑新时代江苏文化艺术高峰,致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高水平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强省建设,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旅游业体系,持续增强中华文明和江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让江苏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东方神韵的重要窗口。”杨志纯表示,全省文旅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文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