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门的春节长假,让行家精选的旅行书陪你好好过年

  热闹的春假长假里,如果你没有选择奔向远方,没有任何出行计划,同时觉得宅家上网显得索然无味的话,那么,就静下心来读几本书,为浮躁了一年的心灵补充养分吧。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此次诚邀知名学者、作家、媒体人和旅行达人,分享他们的精选读本,看看这些爱玩又会玩的行家们是从哪里找的灵感,又有哪些心得体会?

  (推荐人以名字拼音顺序排名)

  btr (作家、翻译)

  《桑贝在纽约》[法]让-雅克·桑贝 绘,任凌云 译,2019年5月,上海译文出版社

  《桑贝在纽约》并不是一本旅行书,但它可以是——假如旅行书的意思是激发我们对于某个遥远地方的想象,而那些想象又将如同镜子,反过来揭示我们自己究竟是谁。

  桑贝画的纽约,想象多于观察。他用门和窗暗示观看的视角;他运用尺度的夸张效应,把超级大都市里的人们画得超级渺小;他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述说宏大无边的主题;他关注那些在某个瞬间可以重新变成孩子的大人。就这样,带着超越时间的怀旧感和爵士乐式的韵律,桑贝把纽约变得新奇而出人意料。

  樊森 (“樊森的酒店lab”创始人)

  《机场里的小旅行》, [英] 阿兰·德波顿 ,陈信宏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8月

  关于旅行主题的阅读,我一般都是买旅游导览书、旅行杂志或和历史人文有关的书籍。多年来,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有阿兰·德波顿文集里的《旅行的艺术》《机场里的小旅行》。他的写作视角和个人经验非常特别,机场一般是我们匆匆路过的地方,如果在里边停驻一个月看别人匆匆而过的视角很独特,让我觉得很好奇。

  黎瑾(lonely planet内容策划及中文作者)

  《天真的人类学家》,[英] 奈吉尔·巴利 著,何颖怡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我最喜欢的书是《天真的人类学家》,这其实是一本人类学者的笔记,但也可以将它看作一本充满英式幽默的游记。作者奈吉尔·巴利在书中记录了他在喀麦隆的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足以打破好些旅行者对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域情调怀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将非洲生活的乏味、灾难与敌意——很多旅行书回避或者美化的非洲真实一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最有意思的是,即便在阅读完巴利面对过的重重困难之后,因其妙趣横生的文笔与故事,非洲反而显得越发生动、迷人,更加吸引人想去一探究竟,至少要走到多瓦悠人面前问候一句“今日你的天空可清朗”。

  令狐磊(文化力研究所所长)

  长冈贤明/D & DEPARTMENT,出版策划:文化力研究所,中信出版集团·雅信

  2009年开始创办《d design travel》(中文版《d设计之旅》)Mook,倡导温和而轻松的旅行。作为一个思考者和行动家的设计师长冈贤明,看到流行设计、大量制造为社会带来严重的弊病之后,深入考量一件商品存在的价值,并从收集旧货的兴趣中,思考何谓“正确的设计”。《d设计之旅》中文版已经出版7册,既有京都、东京、冲绳、奈良这样日本大热旅游地,也有岐阜、福冈、山形这样的不为游客熟晓的旅行新地。想要透过设计的角度来如解剖的方式探索未知的地方(或者是自己以为很熟悉的地方),《d设计之旅》就是这样的独特的旅行读本。

  楼学(lonely planet中文作者、知乎旅行话题优秀回答者)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郭建龙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在大多数人对印度的印象还停留在贫民窟、性犯罪、扒火车等等充满偏见的陈词滥调时,郭建龙已经亲自丈量了印度这片土地,并通过个人的旅行经历把一部恢弘又琐碎的印度史整理得非常有趣。理解印度历史的一大难点,在于这并不是中华文明体系下那种长期大一统的、偏向于单线程的历史脉络,而总是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印度河沿岸、德里、德干高原、泰米尔或是开伯尔山口——发展出无数支线任务,并时而汇聚,时而分散。

  尽管在部分历史观点上不能使人认同,但作者在整理和阐释史料方面做出的努力仍然颇值得敬佩——哪怕是直到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梳理印度那些彼此关联又非常细微的历史,并对应上真实可看的历史遗迹,也仍然不是一件易事。

  陶立夏(作家、翻译)

  《寻隐日本》[日]白洲正子著 , 尹宁、小米呆 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

  十多年前去奈良旅行,走熊野古道,从吉野山前往那智山青岸渡寺。彼时我对这个地区的历史一无所知,初衷只为领略吉野山一目千本樱的盛景。但最终留在我记忆里的,是走在参天巨木间的石道上时空气中涌动的气息。感觉自己像行走在某种庞大的巨兽的表皮上,吉野山就是拥有这种动物般的生命力,你能听到它的呼吸与心跳。直到读白洲正子的这本《寻隐日本》,才明白日本这些山川的生命力来自何处:是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朝拜与仰慕,使这片幽静的土地愈显珍贵高远。作为影响了数代日本艺术家审美的大师,白洲正子在这本“本格派”的行记中记录下许多寻访“隐庄”即隐秘之地时产生的个人观点,它们来自对无声大美的直觉,更来自对当地人文历史详尽的了解。

  汤惟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英]阿诺德?汤因比 著,司佳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

  “这次从旧世界前往新世界的深度旅行,使汤因比目睹了一个历史悠久、拥有新的发展活力的中国,更对他加深对亚洲各文明的理解带来了重要帮助。” 而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汤因比在书当中(38章《被“绑架”的行李》)所讲述的他坐船甫抵上海行李箱子就遭窃的故事,这章末尾他暗示是同船的德国公使“绑架”了行李,这故事不知有没有其它材料里提到过,读来颇为好玩。我想这背后应该不会是纯粹的偷窃财物,或许德国人怀疑汤因比担负了某种秘密外交使命。这无疑使这位大学者的游记带上了一层悬疑小说的色彩。

  闻佳 (“艾格吃饱了”创始人)

  《河童旅行素描本》,[日] 妹尾河童 著,姜淑玲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0月

  妹尾河童,很像个日本版的老顽童,但是非常有礼貌的那种。他很擅长去当时日本人不敢去的地方,比如印度,他会感慨:“哎呀听说印度很脏啊日本人去了就要拉肚子啊”,然后把自己住的酒店房间、火车车厢、逛的小店、吃的饭馆,都用素描画下来。每次他会画两张,一张,是房间的俯视图,非常详细,详细到台灯旁边有个小花瓶那类细节,你也能在俯视图上看得到,另一张,就是你走进这个房间能看到的那个画面,帮助你看这个房间长什么样。一边画图,他一边会讲自己在酒店遇见的店员是怎样的,在火车上的和邻座大叔如何交谈,去过的澡堂又是怎样的,最后,到底有没有在印度拉肚子?

  在没有社交网络的年代,妹尾河童的旅行笔记系列是真正给读者帮助的。而现在看,就是一种情趣:从作者尽力还原的现场,和描述中,想象他旅行中瑰丽的画面,那些有趣的人和事,听他直白地发表一个直爽日本大叔的感叹,非常愉快。

  张朴(作家)

  《德国人不意外》 Adam Fletcher 著 高霈芬 译,创意市集出版(中国台北),2019年6月

  在香港机场的书店随意买的书,尽然非常好看,活泼,幽默风趣,从一个在德国生活多年的英国人的眼光和视角入手,为我们剖析了德国人的性格和生活文化习惯,深入浅出。这是一本可以让你更快了解德国和德国人的好玩的书,不卖弄,但也一针见血。去德国前,尤其是要去德国常住的人,可以找来读一读。

  左小朵(《环球人文地理》刊系常务副总编)

  《一筑一事城市指南·重庆》,一筑一事 著,四川美术出版社,2019年11月

  假如想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并不仅仅只是流连于咖啡馆和热门景点,也不需要自以为是的大众点评,你所感知的街道、语言、习俗、建筑、交通,反而是城市最鲜活的日常。在《一筑一事城市指南·重庆》这本书里,你看到的不再是"网红"重庆,而是一个八百年来依然日复一日生机勃勃的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