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共建共享让广东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之年。1月14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广州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0年广东十件民生实事,涵盖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补贴保障水平等一批民生“大礼包”;财政预算中,民生支出1.26万亿元,占比约七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问题是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享受?答案只有一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广东奔康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全面深化共建共享,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一)着力改善民生福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实现腾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978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仅185.85亿元,2000年则突破万亿达到10810.21亿元,2020年达到110760.94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600倍。40多年来,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民生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民生工作进入新阶段,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恩格尔系数都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迅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412.13元增长到2020年50257元,增长约12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193.25元增长到2020年20143元,增长约103倍。40多年来的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迅速增长,增幅达100多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399.96元到2020年33511.30元,增长约83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184.89元到2020年17132.33元,增长约92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广东省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420.75元,2020年达到41029元,增长75.2%;2013年广东省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为17421元,2020年达到28491.94元,增长63.5%。

  居民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中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广东全省居民2020年的恩格尔系数是35.0%,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6.63%下降到2020年的32.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1.7%下降到2020年的40.8%。恩格尔系数变化表明,广东城镇居民已经普遍步入了富裕行列,农村居民已经步入了全面小康。

  从居民消费支出构成看,饮食、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比例呈现下降趋势。饮食消费一直是居民消费的主要构成,其次是居住、交通通信。随着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居民对健康生活理念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比例呈现增长态势(2020年受疫情影响比例有所下降)。这也从侧面说明居民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小康是指居民生活资料相对宽裕,丰衣足食而有余,小康成色体现在人民生活需求和质量上。广东居民对生活品质和品位有了更高的追求,吃穿住用行的消费结构从“生存”向“发展”“享受”过渡,由“吃饱”转向“吃好”,由“御寒遮体”发展到“美和个性”,由“栖身之所”转变为“宜居”,在“用”和“行”上科技化、现代化特色明显。2020年,广东省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89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3平方米,农村居民为48.92平方米。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情况说明,“用”和“行”的条件已经很不错。智能手机以及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电视机、空调、热水器、排油烟机等家用电器拥有量也持续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便利度和舒适度显著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居民吃穿住用行总体上都是满满的小康水平,部分指标已经不低于高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居民消费结构更加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20年,广东省住户存款总额为87869.94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为60235.38元;按全省居民户数计算,户均28.54万元,居全国前列。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是民生之本。2020年,广东省就业总人数为7039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75064万人的9.38%,略高于广东人口占全国人口8.94%的比例。从就业结构而言,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减少,向第二三产业人数转移。近年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基本稳定在2500万人左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相对明显。广东省1978年就业总人数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占73.7%、13.7%和12.6%,2020年分别占10.9%、35.9%和53.2%。可见,40多年来,就业结构变化很大,就业布局更趋合理。经济体迈向现代化,第三产业是必由之路。广东省近10年来,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贡献越来越大,带动了总就业量的增长。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为减轻就业压力作出了很大贡献。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体现了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广东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广东就业人员工资增速较快,获得感强。2020年广东全省各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108045元,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的13859元到2020年108045元,增长近7倍。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广东数字经济规模达4.9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5.3%;数字经济中产业数字化规模3.2万亿元,数字产业化规模1.7万亿元;数字经济提供的就业岗位2462万个,占就业岗位总数的37%。数字经济就业的低、中、高学历岗位分布均衡,部分岗位对工作经验和学历要求较为宽松,对于降低入职与转行门槛,提供相对公平的就业机会,吸纳广泛就业群体发挥重要作用。数字经济就业薪资水平较高,人才吸引能力强。此外,工作方式灵活化,兼职岗位需求旺盛。随着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广东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就业向新兴产业就业转型,创造出大量新职业需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不断完善公共服务

  2009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探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以均等化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2010年至2015年期间,广东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快速增长,而后一直稳步增长,2020年达17430.79亿元,是2010年的3倍多。

  2021年,先后编制出台《广东省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等领域,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明确80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率先提出“公共资源随人走”,让“新老广东人”都能享受广东改革发展的成果。截至目前,80项基本公共服务中已有61项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

  建设文化强省,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全覆盖。广东先后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2003)、《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2003)、《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2008)、《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0)等政策文件,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广东文化建设循序渐进,渐次深入。2011年,广东省基本建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解决了农民群众收听广播难、收看电视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到2020年,已经形成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完善的现代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从公共预算支出看,2010年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预算支出166.16亿元,2020年预算支出417.22亿元。截至2020年底,广东全省共有文化馆144个,公共图书馆14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1687万册,博物馆(含美术馆)324个,博物馆(含美术馆)藏品数量达265.82万件,电影放映单位2845个,艺术表演团体71个,每一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299.45平方米。截至2021年底,广东共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011个,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

  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南方教育高地。1998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出台,“科教兴粤”战略正式实施。2000年开始,广东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工作目标,下大力气推进教育现代化。广东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不断大幅增长,1990年教育支出21.34亿元,2000年144.39亿元,2010年921.48亿元,2020年则高达3510.56亿元。

  基础教育不断发展。2011年以来,广东省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20—2021年连续两年将学前教育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大幅扩大,师资力量有效加强,保教质量稳步提高,学前教育公办在园幼儿占比和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50%以上和80%以上。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7%;2001年,广东率先探索实施义务教育政策;2006年秋季学期起,广东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农村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课本费;2008年春季学期起,进一步实现全省城乡义务教育,比全国提早半年实现全覆盖。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决定》,2010年提前一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2011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0%,提前9年完成国家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目标任务。

  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06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构建了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启动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至2021年全省职业院校达到625所,在校生有280.5万人,办学规模位居全国前列;14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A、B档高水平学校入选数并列全国第一;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制造强国、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2019年、2021年两次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表扬。

  高等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199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的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战略。21世纪初,广东大学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广州、珠海、深圳、东莞和佛山等地先后设立了大学城和大学园区,2004年9月,广州大学城正式“开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首批4万多名师生进驻。广东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人数1978年3.07万人,2000年29.95万人,2010年142.66万人,2020年达到240.02万人,是1978年的78倍多。2020年,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2%,标志着广东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2015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揭开了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序幕。广东先后遴选7所高校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18个学科作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7所高校作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以“双高”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在全国下了一步“先手棋”。

  改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为民便民利民。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40多年来,广东人均预期寿命、医疗服务水平等均显著提升,医保体系日臻成熟,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广东再次在全国率先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医改以来,广东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问题,以建设健康广东、打造卫生强省为目标引领,边实践边完善,旨在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全面开启健康广东新篇章。1978年,广东省医疗卫生机构6949家,其中医院及卫生院1968家,床位90645张,卫生工作人员约16万人;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55900家,其中医院、卫生院2875家,卫生技术人员83.21万人,床位56.47万张,其中医院及卫生院床位52.39万张,卫生工作人员100.94万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4.47张。

  完善公共交通,便民利民落到实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交通运输行业成为开放最早、收获最大、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极大便利了人民群众出行,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978年,广东省公路通车里程5.22万公里,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一、二级高等级公路,甚至城市内靠渡船通行。20世纪90年代初起,广东进入高速公路建设的黄金时期。2004年,广东实现了地级以上市全部通高速。2005年,广东与陆路相邻各省都通了高速公路。2010年,全省形成“一日生活圈”。1978年,广东省仅有铁路营业里程1003公里,铁路密度仅0.56公里/百平方公里。40多年间,铁路营业里程增加了3.9倍,高速铁路更成为近10年铁路发展的一大亮点,基本形成了以广州、深圳枢纽为中心,连通粤东西北和辐射中南、华东、西南地区的路网格局。截至202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约22.19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4871公里,民航航线里程369.21万公里,全省民用汽车2500.92万辆。

  (三)强化社会保障兜底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完善。2013年,广东出台《关于提高我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的实施方案》,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基础养老金、残疾人保障、孤儿保障六大类纳入保障范围,不断加大投入。同年印发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全省城乡低保最低标准制度的通知》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低保最低标准制度。2017年,广东出台《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建立“9+1”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养老、恤孤助残工作。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2020年4月,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扶贫办联合印发《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实施方案》,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确保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救尽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广东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2007年,广东通过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初步形成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出台了《广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12年7月1日,全省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第四批试点全面正式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试点启动时已年满60岁以上居民不用缴费,每月可领取基础养老金。广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从无到有,进展迅速。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从低水平起步,着眼于保障基本的医疗需求,医疗保障范围已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扩展到省内各统筹地区城乡居民。从2013年起,广东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实现人群全覆盖,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2010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84.61万人,2020年已达7530.22万人。2020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0991.44万人。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稳步增加,各险种基金收入、基金结余均有较大的增长。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广东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为重点,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经费投入,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底线民生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规模日益壮大,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与受惠群体增加,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惠及群众范围不断扩大,公共财政日益注重惠及社会困难群体,“兜底”功能日益显现。民政事业经费支出方面,广东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经费从2010年的469.5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807.20亿元,社会福利支出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涨幅最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也从2010年的224.70万人下降到2020年的142.97万人,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从2010年的24.4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82.74亿元。社会福利支出从2015年的40.8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17.74亿元。社会救助总人数2010年是288万人,后基本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为180.35万人。广东全省常住人口社保卡持卡率快速增长, 2010年持卡率是17.34%,2020年达98.95%。2020年末,广东五大险种累计参保超过2.98亿人次,基金累计结余近1.7万亿元,均居全国首位。2020年,全省优抚事业费用达到54.28亿元,优抚事业单位有39个,服务对象35347人次。

  社会特殊群体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推动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真正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2020年,广东全省各级共有残疾人康复机构859个,在岗人员30771人,其中管理人员2568人,专业技术人员21247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的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共343930人;城乡残疾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994756人,60岁以下参保的重度残疾人448475人,其中得到政府参保扶助436893人,享受代缴比例达到97.4%;128436名非重度残疾人也享受了全额或部分代缴优惠缴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