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惊喜下的建筑地理学丨一种基于空间旅行实验的新体验美学

  

  为了热爱,

  奔赴山海。

  为了未来,

  奔赴一个个美好鲜活的现在。

  为了热爱,奔赴你所有想象中的山和海。出于工作需要及对旅行的热爱,最近去过很多新的地方,作为设计师,获取知识(而非仅仅是信息)、构建多维认知结构的路径,旅行跟阅读一样重要。

  

  旅途中可以把目光从屏幕的文字阅读中释放出来,去阅读山川河流、阅读星空宇宙、阅读荒漠草原、阅读乡野阡陌、阅读城市距离肌理、也阅读路人的热情或冷漠。

  路边不断闪现的“风景”在眼前闪过,伴随着的思考也随着片段式呈现。快速交通使得我们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风景不再连续,这种断点式的时间切片同时也给了我们的行动和思考造就了新的结构:颗粒化时间下的切片式思考。

  如果这种切片式思考都随时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再以主题群集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许成为一部“新都市游牧人类”认知辞典。或许涉及建筑、空间美学、都市欲望、地缘文化、品牌进化、购物行为、空间权力、文化基因再编辑……

  01-《广州丨在地文化与空间折叠》

  研究在地文化城市样本,自然少不了广州。UCCA在永庆坊策展的《有中生有》(展陈设计王子耕)倒是给出了一种隐喻: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复兴。一层展厅布置了几位艺术家极具当代感的艺术装置,二层空间对应位置展出相应的非遗传统物件。从漂亮小姐姐的打卡拍照所取景数量就知道,一层的空间的受欢迎度是远超二层的。

  

  

  

  

  

  

  

  ▲展览:有中生有

  因此,当代先锋艺术可以更为“有用”一些,更多地用当代先锋美学语言激活传统非遗文化。

  另外,不同的文化老街区所呈现的质感是不同的。从别墅区到骑楼区再到平房区会出现一种新的“空间折叠”。最近两次来广州感受了下几个地方蛮有代表性的:东山口、永庆坊、泮塘五约。

  东山口:

  以“白鸟之歌”为代表的新艺术消费空间,一种复古又当代精致的重现,像一部诗集散落在街区里,小众文艺。

  

  

  

  

  

  ▲东山口

  永庆坊:

  一种热闹的文化消费,引入广州老字号及时尚轻餐饮文化。(以产业重构的方式导入创新产业,打造个性工坊、人文小巷、慢调水岸、最美骑楼街、时尚天地、先锋主场、创意部落等若干片区)

  

  

  

  

  ▲永庆坊

  泮塘五约:

  一种村落肌理的原生态的底层诗意,自下而上的自我修复,呈现原生邻里生活的风貌,同时打造“最广州”文化旅游慢行道景观节点。

  

  

  

  

  ▲泮塘五约

  这三种街区都蛮成功的,商业价值和名声最大的算是永庆坊了,这三种状态呈现出来的相似又迥然不同的空间质感,倒是蛮有趣的。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广州更多的是没有经过街区更新的街道。它可以是西华路吃货一条街,也可以是男人的天堂陶街,而这些特质可以以更有意思的方式呈现。原生文化本来就是含有力量的,如果说女人是水做的,那么广东的女人就是汤水和糖水做的,看大街小巷那么多瓶瓶罐罐快乐美颜水就知道了。

  

  

  ▲陶街

  (注,空间折叠隐喻城市空间引发的社会阶层划分同阶层内卷,跨阶层难于流动,郝景芳《北京折叠》小说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整个城市尺度的空间和时间双重折叠意象恢弘,映射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阶层割裂趋势的深切焦虑。)

  02-《茂名丨海岸线风景与城市欲望》

  广东的海岸线真长,浪花一层又一层地,不停地拍打着你的欲望。当然,不同的海岸拍打着你不同的欲望。海景作为建筑场地背景中最重要的资源,一直都是,一方面硬设计上做足了面朝大海的房间数量比例,一方面软设计上撩拨原始内心孤独与美好向往的欲望。

  最近十年沿着海岸线转了一圈,感受了不同的海,比如大连的海(2014年),葫芦岛的海(2013年),天津的海(2018年),烟台的海(2018年),青岛的海(2018年),宁波的海(2020年),温州的海(2020年),福州的海(2021年),厦门的海(2012年),汕头的海(2020年),深圳的海(2012年),珠海的海(2020年),茂名的海(2021年),湛江的海(2021年),北海的海(2021年),海口的海(2020年),万宁的海(2020年),三亚的海(2012年)。当然他们相似却又不尽相同。

  

  

  

  

  

  ▲私人海边漫游日志

  基于不同海岸线的建筑空间设计,阿那亚的图书馆和教堂一定是孤独的吗?欢乐海岸下的春暖花开可以散播在哪一个海岸线上呢?划过北回归线的大海,境内最先看到日出的大海,是谁赋予此地的大海更为迷人的力量?仔细观察,每一处海岸线都有它特殊迷人的地方。

  自从有了地球,海水一共拍打了多少次茂名的海岸?为什么要问拍打多少次,这关乎人类和亘古自然试图对话的概念,或许能从杉本博司的摄影作品里找出问这个问题的缘由,当然,直接引起我这种想法的是,当我想去深处游泳时,被一个接一个的一米高的浪花狠狠砸了回来。

  03-《速度审美地图》

  不同的步行速度引发不同的“流动风景”,因为在意,所以看见。因为看见,所以记录。想起疫情紧张时期的一些插画师对行为地图的再思考。《少有人走的路》中说,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幅地图,通过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协调和谈判。

  (1)步行

  “我画了家附近的三条路线。当然,我有很多路线可选,但我选了我最经常走的三条。”

  — Champ Turner, Austin, Texas

  

  (2)骑行

  “这朵花,是由过去这几周我在布鲁塞尔试过的自行车路线形成的,也象征着这里盛放的春色。”

  — Ele Denne, Brussels, Belgium

  

  (3)想象世界

  一幅寻宝图,图中海兽的灵感来自一幅16世纪北欧国家的地图。

  — Gro Slotsvik, Bristol, UK

  

  (4)听觉世界

  “我把在家附近散步时听到的声音画成了地图。”

  — C.X. Hu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或许是吧,那些内心充盈的人,即使身处最平凡的空间,也有满眼春色。一起热爱,奔赴山海。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