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 黄河上游甘南段这一点足够惊艳世界

  坐落在甘青川三省交汇地、汉藏文化契合点、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结合部的神奇甘南,是长江与黄河在跌宕起伏中勾勒的一幅水墨长卷,是丝绸之路文明与唐蕃古道文化在纵横辐射中留下的一笔人文宝藏。这里既有雄伟秀丽的自然景观、鬼斧神工的地形地貌,也有蜿蜒曲折的黄河首曲、错落别致的高山峡谷;既有纵横交错的水源河流、涵养生态的湖泊湿地,也有孕育生命的草原草场、镌刻历史的冰川遗址;既有风格独特的寺院经堂、色彩缤纷的民族风情,也有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光辉灿烂的红色传承。然而,回首曾经的甘南,虽然顶着“九色香巴拉”的光环,但“只顾温饱、不顾面貌”的传统陋习,一度使这片大自然恩赐的美丽山水黯然失色,草原上、道路旁、河道中、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村里村外、景区景点的垃圾仰天陈列、污水随处横流,乱倒乱扔、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采乱挖、乱砍乱伐、乱焚乱烧的现象屡禁不止,广大农牧村“人畜混居”的积习根深蒂固,城市乡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问题久拖不决,“脏乱差”引发的“破窗效应”愈演愈烈,成了阻碍甘南发展进步的“绊脚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

  

  2015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坚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全州深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大打环境卫生“翻身仗”,全面彻底整治“脏乱差”,全面革新了甘南藏区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彻底革除了各族各界的落后思想和保守心理,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的预期目标,释放了“暴风骤雨治顽疾、春风化雨洗尘埃、和风细雨润心灵”的放大效应,收获了“墙里开花、墙外芬芳”的特殊惊喜。

  如今的甘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现代文明遍地开花,各方游客蜂拥而至,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发展之计、稳定之举、改革之策、民生之道,得到了各族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青海、天津、内蒙古、山东、河北以及省内等200多个党政代表团前来观摩学习,先后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50个户外天堂”,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荣获“2019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同时,“全游无垃圾”的蝶变效应也得到了充分释放,2019年全州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脱贫攻坚普查群众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可以说,近几年甘南能在文化旅游发展上出现游人如织、好评如潮的空前效果,一方面得益于自然景观的完美展现和人文底蕴的深厚涵养,另一方面就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带给游客眼前一亮的震撼,更是“全域无垃圾示范区”的成功创举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惊艳。2015年以来,全州文化旅游发展势头一路高歌猛进,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持续实现“井喷式”增长,连续四年突破千万人次大关,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47万人次,较2014年增长18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亿元,较2014年增长228%。今年前7个月全州旅游接待人数达1029.3万人次、同比增长14.66%,旅游综合收入达51.83亿元、同比增长8.91%,乡村旅游(农家乐)接待人数达到771.96万人次、同比增长11.5%。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文旅部大数据中心试验室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在线旅游资产指数报告显示,甘南先后入选境内城市TPI指数涨幅前20名、西北地区城市TPI指数涨幅前10名、西北地区景区景点TPI指数前10名;7月在线旅游资产指数(TPI)榜单显示,甘南州在全国范围内排名上升至第29名;4--6月在线旅游资产指数(TPI)榜单中甘南位列16位,是甘肃唯一上榜州市。

  

  具体工作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甘南的生态功能定位、自然资源禀赋和民族民俗文化,牢牢抓住创建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历史机遇,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藏区特点、甘南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真正以生动火热的“甘南实践”精心打造别具一格的“甘南样板”。

  第一,推进“全域治理”,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关于大力开展“上山下乡抓脱贫、敢死拼命奔小康”三年攻坚行动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和《甘南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标准》《甘南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规范》《甘南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督查考评办法》《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条例》等制度法规,健全完善了一整套常管长治的闭环运行体系。大力实施“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工程,全州副地级以上领导和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上阵,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宗教界代表人士和教育界广大师生,自觉践行“五线同心、合力共振”的要求,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推动形成了“全民发动、全员参与、全域治理、全时保洁”的工作格局,着力推动整治触角由地面向立面延伸、由城镇向农牧村延伸、由河岸向河道延伸、由山脚向山顶延伸、由公路沿线向草原腹地延伸、由“清理垃圾”向“恢复植被”延伸、由房前屋后向窗台、炕台、灶台、炉台和庭院、厕所、圈舍、柴房延伸,铲除了卫生顽疾,还原了自然底色。按照“有序推进、整体提升、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基本思路,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改造原则,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全州行政村公共厕所全覆盖,卫生户厕所7.47万户、覆盖率59.5%,累计建成旅游厕所286座,实现了重点旅游风情线3A级旅游厕所全覆盖。探索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拉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大力培养各族干部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督促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村规民约,对城区、乡镇、村组、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河道水域实行分片包干,拉长了整治链条,明确了责任主体,促进了整治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精细化运行。切实加大督查落实力度,坚持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有力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寺院、进商铺、进景区、进工地”主题宣传活动,全面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并跟踪报道了甘南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在全国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

  第二,传承“生态信仰”,打造绿色崛起“实践版”。 坚持把“全域无垃圾”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在甘南藏区的成功创新与实践,始终坚守“两山”理论既是一种生态理念、更是甘南人民心目中的生态信仰的思想底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上游意识,担负上游责任,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颁布实施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狠抓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修复、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重点整治城市扬尘、尾气排放、露天烧烤、小燃煤锅炉污染、餐饮油烟超标排放等问题,全力打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从根本上遏制了污染源的滋生蔓延,保住了青山绿水,留住了蓝天白云,升华了大地艺术,为把甘南建设成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和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全州全面发起了“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健康人生、廉洁社会”主题倡议活动,大力倡导节约、低碳、循环的绿色生活理念,积极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培育全民生态道德,全面推行绿色消费方式,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绿色环保意识。特别是历经五年“禁塑”运动的洗礼,一次性塑料用具基本退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自觉使用环保制品的良好习惯蔚然成风,屡禁不止的“白色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第三,突出“生态宜居”,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版”。 2015年以来,州委州政府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稳定”为总要求,以改善农牧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基本社会保障条件为重点,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和依法治村为保障,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为亮点,严格按照“草原湖泊一个样、城市乡村一个样、村里村外一个样、左邻右舍一个样、房前屋后一个样、室内室外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的总体要求, 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深化“七改六化三治两分离”(“七改”,即改厕、改圈、改厨、改炕、改院、改房、改人;“六化”,即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文化;“三治”,即治乱建、治乱排、治乱弃;“两分离”,即人畜分离、柴草分离)工作举措,高效整合农牧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组织、平安甘南、精神文明等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56亿元的16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一批环境友好型、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小康村拔地而起,极大提升了农牧村的整体生产生活水平,切实增强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加快推动城乡整体面貌由城市“盆景芬芳”向城乡“花开满园”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粗放开发”向“靠山护山、靠水护水、集约利用”转变,景区景点布局由镶嵌式“珍珠玛瑙”向全域式“满天群星”转变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生态文明小康建设被党中央、国务院作为甘肃省改革开放40周年唯一成功典型在全国宣传推广。

  第四,聚焦“人文底蕴”,打造大美甘南“写真版”。准确把握“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为文化赋形”的关系,牢牢抓住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全面保护和传承甘南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色彩斑斓的民俗文化、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璀璨夺目的生态文化、奋发向上的红色文化,扎实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厚植甘南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实现了“优秀文化资源”向“特色旅游资源”的加快转变。全面开展文化旅游推介活动,高规格举办了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服饰展演等国际性活动,高密度举办了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藏地传奇自行车赛、拔河节、赛马节、楹联文化节、锅庄舞大赛、大力士赛等节庆赛事活动,面向国内国际和五湖四海展示了甘南形象、传播了甘南声音、讲述了甘南故事,真正使风华绝代的甘南景观、永不褪色的甘南记忆、虔诚纯朴的甘南情怀在更高平台和更大空间得到了精彩绽放。加快推进甘南旅游进兰州、进西宁、进西安、进银川、进成都、进重庆,全面推介“甘南·让绿色为生命虔诚”的人文主题,不断扩大旅游辐射半径和客源市场,为更多都市旅游群体“选择甘南游、记住甘南美、缔结甘南情”搭建了强大平台。

  第五,依托“资源禀赋”,打造文化旅游“精装版”。研究提出了“点上抓景区、线上抓景点、面上抓景色”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和全面落实各类旅游建设项目,全力推进冶力关、拉卜楞两大省级重点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抓好大峪沟、扎尕那、郎木寺、腊子口等景区景点的晋等升级工作,成功创建A级旅游景区31处,着力打造“七条精品旅游风情线”,不断优化全域旅游的空间布局,着力提升核心景区的基础支撑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形成了“精品线路纵横交错、景区景点错落有致、绿色植被铺天盖地、旅游通道鲜花簇拥、生态景观目不暇接”的生动局面。坚持一手描绘“阳光下的大美甘南”、一手勾勒“夜幕下的璀璨之城”,重点抓好“七县一市”的城市美化亮化,实现了一路一景、一街一景、一楼一景、一桥一景的交相辉映和“昼”与“夜”的相得益彰,为星空下的甘南草原点缀了一抹耀眼华彩。不断加快旅游特色工程建设步伐,深度展现“九色香巴拉”的气质和风采,尤其是挺立在旅游主干道和风景绝胜处的82座观景台、起伏在草原上的万亩油菜花风景长廊、蜿蜒在山峦上的高原特色花卉观赏带,极大增强了甘南旅游的视角冲击力、色彩感染力、心灵震撼力,使游客既能在身临其境中真切感受大美甘南的无穷魅力,又能在极目远眺中充分领略雪域高原的雄浑苍茫。大力实施旅游交通环线突破行动,夏河机场先后开通西安、拉萨、成都、银川、天津、重庆等客源地航线航班,临合高速和迭宕、玛久、合和、夏同公路全面建成使用,兰合铁路项目落地开工,王夏、卓合高速全面开工,5条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连接道路项目加快实施,旅游“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增强。

  

  第六,实施“创新工程”,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版”。研究制定《甘南州创新打造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大力促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创新实施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特色品牌,着力打造十五个叫响全国的文化旅游标杆村,探索创建一百个全省一流的全域旅游专业村,加快建设一千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大力培育一万个精品民俗和星级农家乐,真正让文化旅游成为促进农牧业全面升级、农牧村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带动各族群众摆脱落后面貌、决胜区域竞争、实现后发崛起的新引擎,成为撬动大美甘南横空出世、精彩绽放、华丽转身的新支点。截至目前,15个文化旅游标杆村建设项目均已完成90%的工程量,已建成旅游专业村157个,实施旅游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个,扶持农(牧)家乐1449户,3.8万农牧民群众实现旅游收入,大大提升了甘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品位、质量和效益,正在推动甘南由全域无垃圾向全域有风情、全域旺人气转变。

  五年来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全域无垃圾示范区”的创建实践,既让甘南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更为“十大环境”的加快构建和文化旅游的转型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加深了思想认识和心得体会,概括起来就是:生态是环境价值的体现,必须坚定不移地捍卫。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大自然对甘南人民的恩赐,是各族群众安身立命之本、幸福生活之源、实现小康之基。只有把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摆在首位,甘南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真正摆脱落后命运、实现弯道超车。绿色是环境健康的象征,必须竭心尽力地呵护。绿色是生命的本色,是健康的底色,更是“生态亲近感”和“自然存在感”在高原人血脉深处的基因传承。只有把呵护绿色、关注健康、关爱生命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抓紧抓好,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得到全面提高。文明是环境内涵的积淀,必须持之以恒地发扬。离开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滋养,甘南就无法摆脱“思想落后、经济滞后、发展靠后”的被动局面。只有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坚决打破封闭落后的思想桎梏和精神枷锁,各族干部群众从雪域高原和青山绿水中汲取的尊严自信和生命厚度,才能转化成甘南走出藏区、握手世界的强大动力。发展是环境财富的积累,必须聚精会神地推动。加快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解决藏区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的必由之路。只有正确处理保护生态与转型发展的关系,全力做好“向环境要生产力、向绿色要生产力、向生态要生产力”这篇大文章,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才能实现“凤凰涅槃”。旅游是环境魅力的释放,必须殚精竭虑地打造。甘南是距离内地一步之遥的雪域高原,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只有全力打好生态山水游、草原湿地游、高原峡谷游、民族风情游、宗教文化游、红色圣地游“六张王牌”,切实加快“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建设进程,甘南才能在生态约束趋紧、传统产业乏力的情况下闯出一片崭新天地。改革是环境能量的聚变,必须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不是温室环境里的自我循环,而是现实条件下的创新实践。只有精准把握甘南的州情实际,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为民取向、破题指向,抓好抓实与各族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保障等突出问题,甘南的改革事业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开放是环境气质的焕发,必须千方百计地扩大。历史上甘南是唐蕃古道河南通道和四大茶马司之一,以茶易马、以马换茶的“茶马互市”,带动了内地与藏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只有充分发挥甘南“坐中连三、承东启西、南来北往”的区位优势,大力弘扬“重商贾、通贸易”的历史传承,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深化拓展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开放开发,甘南才能再现茶马互市曾经的辉煌,成为促进藏汉经济文化交汇交融的核心区域和桥梁纽带。心灵是环境情感的寄托,必须全神贯注地培育。无论是推进“环境革命”,还是打造“全域无垃圾示范区”,都离不开对思想的教育、对心灵的塑造、对精神的培育。只有始终把“顺应民心、体现党心、凝聚人心”摆在首位,不断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珍惜生态、珍爱环境、珍重绿色的朴素情感,“环境革命”和“生态大业”才能获得更多源头活水。信仰是环境灵魂的升华,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天生就懂得“生态让生命更精彩、生态让生活更绚丽、生态让生产更兴旺”的道理,各族群众对“神山神水”的崇敬和眷恋,就是“生态敬畏”意识和“生态崇拜”情怀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只有激活放大各族群众灵魂深处的“生态自觉”和“生态信仰”,把属于大自然的生态尊严还给大自然,把属于老百姓的生态红利交给老百姓,把属于下一代的生态财富留给下一代,甘南才能真正登上“环境革命”的巅峰。和谐是环境脉搏的起伏,必须全力以赴地促进。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没有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实现富民兴州就是一句空话。只有进一步明确甘南在全国全省维稳大局中的“角色定位”,始终把“保稳定、创平安、促和谐”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把各族群众紧紧团结起来,中央和省州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才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上决策部署,围绕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这一特色品牌,创新打造“一十百千万”工程,不断丰富“全域无垃圾示范区”的内涵和气质,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甘南藏区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州向文化旅游产业强州转型升级,确保在“全域无垃圾”的基础上,努力把甘南藏区建设成名符其实的“全域旅游大观园、雪域圣地锦绣园、绚丽甘肃后花园、东方世界伊甸园”,真正以环境革命为强大阶梯,奋力攀登绿色崛起高峰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