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伏羲山发展全域旅游:“荒山”换“青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我这农家院一年净利润有小20万元吧。”日前,河南省新密市尖山村松林农家院老板丁松林笑眯眯地感慨道,“我们伏羲山山上山下的群众都沾光,都跟着享李松辰的福啦!”
丁松林口中所说的李松辰,是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祥和街社区党支部书记 ,也是革命老区伏羲山发展全域旅游蝶变而成脱贫致富山的带头人,是把昔日的荒坡荒沟荒山,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的“魔术师”。
44岁的丁松林家里有4口人,未脱贫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毕业后他曾到煤矿下井挖煤两年,也曾在外边的饭店当帮厨,一个月拼死拼活挣不了多少钱。“那时候全村都穷,出去都不敢说是尖山的。”后来,头脑灵活的丁松林看到伏羲山开始搞旅游开发,就在自家院里开起了特色农家院,在2017年前他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现在,丁松林家里的两层小楼,面积达五百多平方米,楼下经营餐饮,楼上留10个房间用于游客住宿,游客不仅能吃上农家菜,还能住上农家房。
像丁松林家这样的特色农家院,如今在河南新密伏羲山地区有300多家,直接带动3000多人就业,一年创收近3亿元。河南新密伏羲山革命老区,曾是河南省重点贫困地区,近年来,当地探索出以全域旅游带动精准脱贫的路子,通过安排务工、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形式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2020年2万多名老区群众全部脱贫。
一次党课成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开端
伏羲山位于黄河中下游,是革命老区也曾是省级贫困区,蜗居在大山深处的群众过去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吃粮望天收,吃水靠雨流,花钱靠救济,照明用煤油,下山没有路,出门靠脚走。
但近十年来,伏羲山已改天换地,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河南省新密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当地的财政收入已由2013年的256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3290万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187元,增加到2020年的17904元,8个省级贫困村与建档立卡的789户3006人在2020年已全部高质量实现脱贫。
整个伏羲山老区脱贫致富的开端,源于一次党课的启迪。
2011年的一次党课日,新密市祥和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李松辰带领班子成员一起来到伏羲山上,参观皮定均将军工作旧址、接受红色教育时,看到了革命老区的贫困景象。
“房子都快塌了,到处堆得都是杂草、麦秸等。”李松辰很是惊讶和震撼,当地群众烧火没有煤、做饭没有水,出门没有路,草房石屋没法住,绵延大山任其荒芜。
“荒山荒坡沉睡了数万年,价值没有被发掘出来。我要把荒山盘活变废为宝,让老区人有活干,群众有钱赚,富起来!”痛心之余,李松辰作为一名老党员想发挥点作用。
他果断决定要开发伏羲山旅游,带领攻坚团队在伏羲山上安营扎寨,像愚公移山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誓叫“荒山”换“青颜”。
自2011年底起,攻坚团队开始谋划筹建景区。靠着以前经商所得自有资金,再加上借贷的钱,李松辰凑集了2亿多元的启动资金,开始了吃住在山上的艰难岁月,在伏羲山上一干就是十年。
初冬时节,河南省新密市伏義山旅游区,峡谷山水在冬日暖阳下风景依旧,让人留恋忘返。潘志贤 摄
如今,伏羲山已开辟出了总面积36平方公里的旅游景区,用近20亿元精雕细琢,先后推出了云上牧场、红石林、三泉湖、中原抗日纪念园、伏羲大峡谷和兰草湾六大精品景区,带动了革命老区伏羲山旅游、民宿、酒店、博物馆、民间艺术、种植与采摘、休闲与娱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行业,创造了致富门路,在整个老区形成了真正的全域性旅游大开发。
伏羲山旅游景区副总经理马战营是攻坚团队的创业元老,跟着李松辰参与了景区建设的全过程。“如果不是老李开发旅游景区,修那么好的山路,老百姓连出行都困难!”马战营说。
现在的伏羲山老区,当地群众还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高山杂粮、小米、金银花等农作物种植,以及散养柴鸡和土猪等养殖项目。马战营介绍道,伏羲山源源不断的客流,使山区农产品实现了就地销售,七八十岁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口卖山货赚钱,各类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专营店、高端民宿,以及借助互联网实现的新兴业态也开始落户老区。
伏羲山攻坚团队还获得了河南省劳模助力脱贫攻坚示范基地、河南省返乡下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等荣誉。
家门口好就业促人口回流
伏羲山原来荒山荒坡多,可利用的耕地少之又少。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李松辰与所在村的干部一起挨家挨户说情况,讲好处,积极引导群众流转荒山和耕地。随后,与2000户村民签订了流转协议,共计流转荒山荒坡5万亩,流转耕地1500余亩,每亩荒山荒坡流转费用200元,每亩耕地流转费用1000元,高于传统农业收入,仅此一项,就为群众增收近3000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0多户受益。
田种湾村贫困户王改珍,如今在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做卫生保洁员。为了展现纪念园的良好形象,她每天总是一大早就开始打扫,干起活儿来娴熟有序,往往一个小时的功夫就能把园区的主干道打扫得干干净净。
“俺也没有啥技能,景区都照顾俺让来上班,俺得把活儿干好。那是给自己脸上争光,也是给咱山上人争光!”王改珍因其丈夫罹患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家庭的困顿犹如一座大山压得她直不起腰。景区知道情况后,赶紧安排她就近负责园区的卫生保洁。有了这份安稳的工作,她还能在工作之余料理家庭,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最重要的是,她还通过景区建设、拆迁安置分得两套田种湾社区的安置楼房,儿子也娶上了媳妇。
和王改珍一样,不少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在景区从事基建、客房、餐饮、检票、保洁等工作,当上了“旅游工人”。他们不用外出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本地劳动力占到景区员工总人数的85%以上。2021年,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在5~8万元,部分技术工匠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在景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伏羲山景区坚持“三优先”的原则,即优先安排当地劳动力参与景区的建设,优先安排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优先安排当地居民参与农副产品销售经营活动,使他们在家乡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田种湾村老支书魏永乾看着每天源源不断来到纪念园开展“研学游”的学生团队,感慨道:“以前的田种湾村民没活干,只会聚在一起瞎聊,现在村民有事没事都会来看看百年党史展,党的光辉形象已照耀了山区、温暖了民心!”
河南伏羲山是开国中将皮定均将军战斗过的地方。2021年,中原豫西抗日纪念园举办了百年党史展等活动纪念。潘志贤 摄
随着伏羲山旅游景区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不少原来外出务工山区青年也开始返乡。
31岁的钟沟村人马雷闪就是其中一员。“小学中学都在这山里上学,那时候家乡的条件非常差,也没有想到自己大学毕业后还会回来。”马雷闪2012年在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毕业后,就开始在厦门做导游等跟旅游管理有关的工作。后来,一直关注家乡发展变化的马雷闪,看到伏羲山景区的相关信息,就决定返乡就业。他于2017年初回到伏羲山景区,先是做市场开发,现在负责滑雪场等体验性项目的景区建设工作。
“因为穷,当地人以前都不愿意说自己是尖山人。”马战营说,“现在人口回流很多,很多嫁出去的女的都想回来,不少倒插门出去的男的也都回来了。”马战营介绍说,根据派出所的统计,伏羲山风景区管委会辖区,原来有9000多口人,现在人口超过了1.2万人。
把脱贫成果继续向纵深处拓展
伏羲山位于中原腹地,随着年轻人大量涌进城市,当地不少流传了数千年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种现象让李松辰很痛心。
“春节的时候,人们不管待在多大的城市里,哪怕穿越太平洋、绕过半个地球,都会赶回老家过年,这是为啥?因为人人心里都装着一份乡愁。”李松辰忧伤地说,“过年吃的饺子里包的是啥?不是乡愁吗?咱伏羲山不跟大城市比,咱就是要留住这份乡愁,让年轻人有机会好好品味这份乡愁!品味了乡愁,才不会忘本。”
在伏羲山山脚下,攻坚团队专门建造了一条青砖蓝瓦的长廊,在雪白的墙壁上用红色大字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为了留住乡愁,再现乡愁,伏羲山旅游区还在红石林景区的最核心地带,打造了古色古香的“百姓大戏台”和“百姓街”,全部对外免费开放。
58岁的尖山村三尖岭组村民丁秀荣是返乡创业的一员,她现在在百姓街上开了一家汉中米皮店。“店铺不要租金,几十家饭店经营品种不让重样。旅游旺季时我一个月最多能赚1.5~1.6万元,淡季时也有4000~5000元,现在比以前日子好太多了!”丁秀荣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
在伏羲大峡谷景区内,钟沟村村民赵霞也享受到了精准扶贫免费摊位。“我卖得最多的是一些山货和手工制品,也有一些食品饮料,平均一天净赚100多元。今年我又开始了网上销售,收入翻了番!现在孩子们要零花钱时我可以大胆给他们了,在家人和亲戚朋友面前我都有了成就感。”赵霞说。
由于家里贫穷,两个孩子还要上学,景区没开发以前,赵霞就在家里用荆条编一些荆拍儿卖,等上一年半载才能卖出去,收入也很少,连孩子上学的费用都顾不住,更别说给他们零花钱了。
马战营介绍,伏羲山景区专门在百姓街推出的小吃一条街、民俗工艺品专卖店等新业态,就直接带动就业人数500多人,有力推动了山区群众增收。
如今,到了节假日的时候,百姓街上人声鼎沸,各种传统民间小吃、民间工艺品、民间杂耍艺术等,应有尽有。
走在百姓街上,会让人感觉就像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真正的“民间”,精神有了归宿,灵魂有了家园。面对浓郁乡情,游客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甚至住下来,来用心地慢慢品味和领悟。民宿、酒店慢慢多了起来,一条百姓街带动了千家万户,一碗乡愁醉透了老区人的心。
李松辰介绍,旅游开发打造的“景点”就像能源发射塔一样,一个“点”辐射一大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面上再纵向发展出全方位系统型产业链,形成了“企业搭台,百姓唱戏”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模式。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路上,革命老区伏羲山如何才能让群众实现持续增收?在做大做强全域旅游的同时,李松辰不断思考和丰富旅游业态,让“美丽经济”撬动致富门路。如今,山上建造的滑雪场即将竣工,在兰草湾景区将建成一座长达两百多米的“连心桥”,整个旅游区还将建成一套小火车运行系统。
“争取让伏羲山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全世界华人寻根问祖的地方,使老区群众把脱贫成果继续向纵深处拓展。”李松辰雄心满满,“一辈子能干成一件事儿,挺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