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报告精神,为把宝鸡建设成为工业强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和百万人口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一、综合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GDP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1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速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9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07.03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84.2亿元,增长8.4%。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地方财政收入9.3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全市财政支出16.5亿元,增长8.4 %。税收总额27.7亿元,增长4.6%。市场物价稳中趋降,在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0%,其中:食品类价格97.7,衣着类价格99.1,服务项目价格101.5;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7.6。

  改革、体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到77%,小型国有企业全部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改组,组建股份有限公司24户,其中上市公司5户,组建有限责任公司195户。改制、改组使不少企业重振雄风,一批企业扭亏脱困。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农民负担减轻。市县乡及公、检、法、司的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正在展开。城市综合执法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城镇低保人口做到了应保尽保。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成就。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0.12万人,其中: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国有、集体及其他所有制)32万人,个体从业人员9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1.3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以开放促发展,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我市始终把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定了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的政策规定,清理了与WTO规则和扩大开放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文件;在全省率先成立招商局,建立政务大厅,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开展了“四清理、五整顿”活动,投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连续两年开展“开放年”活动,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宝鸡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暨招商洽谈会”,组织参加了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西交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3家世界500强企业及一批东部知名企业入驻我市。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市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和宜林荒山造林取得显著成效。紧紧围绕创造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投资环境的目标,建设了一大批商贸、文体设施,拓宽改造了26条市区道路,建成了开放式炎帝园广场、火车站音乐喷泉、渭河公园一期工程,市区南北两林带工程正在实施,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已具雏型。各县的县城及重点交通道路、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基础设施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2年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保持了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的荣誉,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双拥模范城”称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总量不足,存量不活,主导产业的竞争力较弱,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偏低、大型企业偏少;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的外向度比较低;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弱势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低,政策性扶持引导措施滞后,科技创新推动力不强,企业和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制约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较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

  二、农业

  按照“稳粮促经、强抓畜牧、突出果菜、推进产业化”的思路,依照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了32个农业专家大院和十大良种繁育中心,创出了一条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使粮、果、畜、菜四大产业不断发展,区域布局趋于合理。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继续调减和遭受严重的条锈病、干旱、冰雹等灾害的双重影响下,总产达到129.2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种植优质粮面积达到160万亩。全市种植优质带棒青贮饲料玉米30万亩,冬牧—70黑麦1.2万亩,人工种草22.95万亩。饲料专用地3.5万亩,果品生产实施优果工程,水果总产33.22万吨,优质率达到45%,名优品种占85%。蔬菜生产以设施载培、反季节、无公害种植为重点,走品牌化、优质化、无害化、特色化路子。

  林业坚持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道路,经济实力逐步增强,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共完成造林103.6万亩,比上年增长61.4%,其中,人工造林81.83万亩,飞播造林21.8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51.3万亩,国家级重点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7.48万亩,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造林8.01万亩,日元贷款项目造林7.66万亩。北坡绿化造林5.4万亩。完成封山育林29.27万亩,四旁植树1225万株,其中义务植树871万株。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75万亩。林业产业直接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0.5%。林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畜牧业以布尔羊、莎能奶山羊、秦川牛、高产奶牛四大良种繁育改良推广为突破口,狠抓畜牧小区建设,发展规模养殖,加快了畜牧大市建设步伐。全市猪、牛、羊、禽年末存栏分别为100.31万头、46.10万头、66.46万只、947.3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3.0%、9.9%、42.5%和20.2%。肉类总产量12.34万吨,增长19.9%;良种及改良奶牛存栏7.63万头,增长33.3%;奶类产量18.72万吨,增长28.5%。畜牧小区发展到144个,新增54个。全市牧业产值已达到17.0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6.0%,比上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2002年,有24户企业被省政府确认为陕西省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当年引进新技术、新工艺5项,全市乡镇企业获省乡镇企业名优产品3项。全市十二个工业园区全年完成建设投资4.11亿元,新增入园企业120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在继续调整结构中稳步发展。全市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 86.1亿元,增长14.2%,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6.0亿元,增长16.0%。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41.8亿元,增长17.3%;集体企业6.2亿元,增长20.1 %;股份制企业13.6亿元,增长1.4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1亿元,增长5.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3亿元,增长29.2%。实现利润2.0亿元,增利1.67亿元,实现利税20.1亿元,增长8.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8.1%;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1亿元,比上年增长9%。

  新产品开发水平显著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有所增强。全市全年共完成新产品开发52项,其中49项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 20.96亿元,增长10.8%。全年共监督工程347项,建筑面积174.07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程129项,建筑面积72.98万平方米,竣工工程104项,建筑面积46.39万平方米,质量合格率为100%。创省级优质工程1项,优质样板主体工程4项,优质结构主体工程59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限额以上项目投资完成73.84亿元,增长24.5%;集体经济投资完成8.68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完成10亿元,增长1.6 %。全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宝兰复线完成投资8亿元;宝鸡峡渠首加坝加闸工程完成投资0.73亿元;人防渭河地下通道完成投资0.52亿元;姜眉公路完成投资0.85亿元;城市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完成投资0.83亿元,扶风330变电站投资完成0.76亿元;冀东水泥生产线投资完成0.56亿元。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天然气管输31公里,黄金125公斤/年,氮肥2万吨/年,铁路货车制造1000辆/年,可容纳1亿公斤粮食仓库33087平方米,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23.85公里,锌冶炼5万吨/年。重型汽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辆,重型车桥3万根。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普通高校招生3292人,在校生11436人;成人高校招生1793人,在校生4045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15990人,在校生34493人;普通高中招生27887人,在校生6987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1.95%和23.42%,毕业生14746人,增加1770人;初中招生81362人,在校生237383人,毕业生69535人,入学率为96.67%;小学招生57285人,在校生42021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9%,特殊教育在校生456人;在园幼儿(含学前班)66100人。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重点中学7所,省级示范中小学24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9所,省级示范幼儿园6所;创建省级职业高中学校3所;创建省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5个。建成市级教育强镇34个,农村示范小学383所。

  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今年投资1.2亿元改造中小学危房31.4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楼房180栋,惠及学校591所,基本消除了现有中小学危房。新宝鸡中学建设进展顺利,2003年将投入使用。

  科学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4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4项,授市政府科技进步奖51项,省级13项;授市政府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12项。完成农业信息港基层布点10个,新筹建农业专家大院12个.在今年全国东西部贸易投资洽谈会上,签约技术成果21项,协议及合同交易额4.1 亿元。

  高新开发区创造经济增长新优势。宝鸡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GDP 21.42亿元,同比增长25.0%,合同引资33亿元,同比增长90%;新增入区企业60家,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市现有营运载客汽车4947辆, 比上年同期增长17%,货车7639辆,比上年同期下降5%。全年公路运输共完成货物运输量1974万吨,比上年降低5.4%,货物运输周转量19亿吨公里,增长12.4%;完成旅客运输量3374万人,增长1.1%,旅客运输周转量36亿人公里,降低12.6%。

  到年底,我市交通部门共建成姜眉公路一期工程52.5公里,316国道留凤关至凤县段,宝鸡凤翔至麟游公路,宝鸡潘家湾至太白公路等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县乡新建公路123公里,新铺油路120.5公里,新建桥梁9座164.4延长米。农村公路建设214公里。

  移动、电信事业迅猛发展。年末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0.05万户,用户总数达到55.38万户,发展宝鸡电信小灵通用户3.1万户,数据宽带用户新增6569户,总量达6735户,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45.5万户,增长85%。固定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28.4%。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邮政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分别增长12.1%和16.5%。全市共有邮政局所180处,其中,设在农村的局所141处,提供邮政全功能服务的133处,电子化局所26处,全区邮路86条,总长度4368单程公里。

  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举办了“2002中国民间艺术游”暨泥塑马生肖邮票首发活动开幕式,推出了“中国民间艺术游”线路,举办了全省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展销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宝鸡第二届“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全市已建成年接待能力上万人的旅游景点40个,其中四A级2个、三A级1个、二A级3个、A级1个。全市现有星级饭店30家、旅行社15家、旅游培训定点单位3家、旅游汽车公司1家。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01.2万人,接待国外旅游者2.2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3%、9.6%.和18.2%。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居民消费层次提升趋势明显。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汽车类销售增长1.03倍;家用电器及音响器材类增长11.8%;家具类增长63.0%。餐饮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零售额达8.1亿元,增长15.3%,增幅居各行业之首。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强劲,零售额达到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55.1%提高到58.6%。

  八、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持续稳定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63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总额4020万美元,增长14.2%;进口2310万美元,下降5.3%。进出口相抵,顺差1710万美元。机械电子产品、纺织品、浓缩果汁、双烯醇酮等骨干产品出口增幅较大。2002年全市主要贸易伙伴依次是墨西哥、日本、荷兰、德国和韩国。

  全市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户,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1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3%,主要是日本、法国、美国和香港外商投资。日本住友株式会社、法国威望迪水务公司等3家500强企业先后投资宝鸡发展。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增加较多,各项贷款余额203.9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5%,是近两年贷款投放量最多,投放范围较广的一年。各项存款高速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7.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存款继续向国家银行集中。

  保险事业突飞猛进。全年保险费收入65690万元,比上年增长46.5%,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2166.9万元,增长3.3%,寿险保险费收入49982万元,增长65.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541 万元,增长23.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2094万元,下降4.5%,其中财产险赔款6593万元,增长20.5%,寿险给付5501万元,下降23.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0个,市区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有10座,乡镇电视差转台593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5%和98.32%,电视发射及转播台606座。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小品《美容店的故事》获中国曹禺杯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比赛综合演出二等奖、组织奖等5个奖项,小品《马路边》、《送礼》、《美容店的故事》获全省第三届艺术节综合大奖小品类一等奖,少儿舞蹈《军中小帅》获少儿类演出一等奖;市话剧团大型形象报告剧《红岩魂》在全国巡演,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市群众艺术馆选送的少年国标舞获省第七届国际标准舞锦标赛三项冠军;女子独舞《旧事女人》、男子独舞《彼岸》均获优秀表演奖,舞蹈《剪纸妞妞》获创作一等奖。文物事业发展为宝鸡旅游增添新亮点。我市共有博物馆12个,文物藏品5万多件,其中国家级55件。2002年发掘李茂贞墓和夫人墓,目前正在清理和修复中。

  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过“健康工程”建设,共建成和修建乡镇卫生院15所;市中医医院住院楼主体工程已顺利封顶;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已正式开工建设。建设项目建成将极大的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已达到68.6%以上。年内无偿献血23425人次。儿童“四苗”接种率达98%。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3.28/10万和23.55‰。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有了历史性突破。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5处,我市残疾人运动员范良一举夺得第八届“远南”运动会铅球、铁饼、标枪三枚金牌。我市已连续7年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周优秀组织奖。在陕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19个项目的全部比赛中,取得金牌159枚,银牌86枚,铜牌73枚,奖牌总数和总分均列全省第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有7人破12项省记录,5人达8项一级运动员标准,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组织奖、突出人才贡献奖等六项大奖。顺利承担了全国足球甲A联赛陕西国力队对上海申花队等四个主场比赛、“八一”女排主场比赛等大型赛事。累计发行1900万元体育彩票,为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的载体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扩建清姜路、川陕路、宝平路等5条城市道路8.35公里,约29.2万平方米;滨河路与高新大道连接线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并完成了5.0公里的道路路基及排水工程;广元路新世纪渭河大桥建成通车使用。市区城市道路总长度240公里,面积约245万平方米。天然气气化工程已累计铺设管网106公里,发展天然气用户58515户,年供气量2440万立方米,城市气化率达到80%。投资6034万元修建人饮工程308处,解决了19.9万人生活饮水问题,城市供水能力已达到29.8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100%。万人拥有城市公共交通车辆4.81标台;新增园林绿地面积234公顷,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192.3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87.98公顷。市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17万平方米,供热能力600万平方米。城市热化率为37%。十里铺污水处理厂和陵塬垃圾处理场开工建设。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成效显著,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控制。建成了市区大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和环境信息中心,开展空气环境质量日报,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继续名列全省前列。

  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4.0%,分别提高了0.5和0.3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72.14万人,出生率为 8.14‰,死亡率为4.79‰,自然增长率为3.35‰。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8元,比上年增长11.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36元,增长5.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685.66 元,比上年增加82.66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使用面积14.1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3.5平方米。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事业进一步推进,做到了“两个确保”。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845户,职工25.8万人,失业保险全市参加统筹单位1306户,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为32.50万人,国有企业参加统筹率为98%,医疗保险参保单位2173户,参保职工24.6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22.3万人,生育保险全市参保0.6万人。确保全市纳入基本生活保障的18238名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按时发放,确保全市94307名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56544万元按时足额发放。

  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推进。全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工程全面启动,渭滨区率先建成首批 “星光计划”项目43个。全市各类福利机构床位达到950张,收代养人员1015人(次),建成县区福利中心3所,市级1所,发展民办福利机构3户; 35个社区“五个一”设施社区(老年、托幼、助残、卫生保健、健身)建设共投入各项资金2千多万元,建成了2万多平方米的社区活动用房,配置了文化、娱乐、健身等活动设施,开办了老年人、少儿、残疾人便民医疗和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服务项目。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户数和人数分别达到27698户、70189人,占城镇非农业人口的7.8%,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全年下拨救灾救济款1300万元,实施了“特困灾民安居工程”;全市189所敬老院和生活福利院,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680人,入院率达到52.5%,确保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100个扶贫开发项目全面启动,完成移民搬迁0.57万人,解决了2.6万人的温饱问题。

  注: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为现价,增长速度为不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