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天佛系游肇庆
进入7月,对于小学生来说,悠长的暑假又再开启。还记得小时候,这两个月不需要上学的日子是那么的漫长,没有课间束缚的时间通通被电视节目填满。眨眼间,自己成了父亲,看着小情人落寞的背影,总想带上去哪里留下些许回忆。趁着他们还愿意跟我出门,于是我们约定好,在7月的第二个周末,到肇庆的七星岩游山,到鼎湖区的紫云谷戏水。
天不遂人愿,一场台风带来的降水,让我们这场小小的旅行蒙上了阴影。眼看就要到周末了,天气预告上的不断更新的信息更加让人气馁。。。。。
约定出发的那个下午,天气预报准确的让人难过。看着女儿的背影,不说话我已经猜到了她的心思。本来我都准备放弃治疗了,不是有句话说:“出门最重要的便是那期待的心情”吗?既然这样,那就别浪费了这么多天的酝酿。
最近不是流行:佛系旅游吗?抛开计划,随喜而行,也是一种旅游放松的方式。等妹子下班之后,傍晚六点前我们一行五人往肇庆进军了。
清晨5:30分熟悉的铃声响起。本地车友传闻,6:00——6:30左右七星岩不收门票。本想去砰砰运气,顺便可以拍个日出。但是窗外除了漏进来的一丝光线以外,还伴随着“沙沙沙”的雨的奏鸣曲。看来我能再睡上个把小时了。
早晨8:00拍日出的计划算是完美地泡汤了,因为下雨,两个毛孩子也不愿意出门。
正好同来的妹子还在隔壁赖床,佛系旅游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交代妹子照顾他们,我自己一人出门采风。难得周末出行,怎么能浪费在酒店里呢?
前期计划的时候,我看了不少的游记。对肇庆的印象就是一座小城,在本地的贴吧里也常有这样抱怨的声音。不过从一个司机的角度出发,这个路网的规划还是很完善的。另外由于路面上停车位少,外加没有引入共享单车。过来旅游的话,市内短途移动推荐使用打车软件。
曾经我一位福建的朋友过来广州游玩,几年后再见,他跟我聊起的还是那份在路边吃过的布拉肠的味道,说是回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吃到过。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大抵如此。
在肇庆的第一顿早餐,我点了猪杂肠粉,和清汤云吞,汤里加上两个泡椒,简简单单,也吃得有滋有味。
成都的抄手,福州的肉燕,广州的云吞。看着类似,其实各不相同。我吃到的成都抄手皮厚饱肚,汤汁上飘着一层红油,更偏向于主食。福州肉燕,与云吞类似,皮薄肉爽,有着跟云吞不一样的口感。至于我们南方的云吞,貌似更看重汤水的鲜美,而云吞本身更像于点缀一样的作用。想吃饱的时候,一般我会点上一碗“云吞面”。
小隐于山,大隐于市。肇庆七星岩,鼎湖山名声在外,名头太响,倒显得肇庆市内一干历史建筑有点默默无闻了。宋代城墙,就是这么一件融入了肇庆市民日常生活里的珍品,从1053年筑城开始,每一位肇庆人的故事里都有它的一笔浓墨重彩。期间经过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修补,跨越900多年的时光,如今依然耸立在新中国的大地上。附近的居民每日在城墙下走过,驻足,然后再回头张望;当夜色弥漫时,又或太阳初升时,漫步在城墙上,谈天说地,闲话家常。
正因为它与肇庆融为了一体,只要你过来,便不会错过。古城墙横跨在肇庆端州区的中心区上,不过我到达的时候因为外部修整,原有的等城通道被封闭,需要绕道包公井公园。
这里还保存着一部分的骑楼建筑。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也因为肇庆处于西江河岸,常发大水而被当地人所喜爱。
刚刚还在说,城墙融入了肇庆人的生活,不单单是一个符号。还是真实的生活场所,直到2016年为止,古城墙还曾是老城区居民的后花园。
该照片来源于网络,远处可见的便是重修后的披云楼。老宅子,古城墙,晾衣杆,这与我们生活密切不可分。
随着近年对古迹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墙边的民居已经迁走,拆卸。可以想见未来的宋城墙定能更加的耀眼,只是那种生活的烟火气,可能再也看不见了。
忆当年的城内,城外,唯剩城墙不倒。
远处的大红建筑物是丽谯楼,又名御书楼。明末(1646年),桂王朱由榔抗清时在此登基。北宋包拯(就是头上画月亮那位),也曾在此任职。楼后面这一片曾是肇庆县衙的旧址,目前正在做考古开发工作。不过此楼早已毁于战乱,现在所见的为后期混泥土建构建筑,只余下层基座为古迹。
古城墙上除了拍照,披云楼内也很值得一游。里面展示了在城墙上发现的各朝代的古砖,还有肇庆市的历史演变等等内容。还有不少珍贵的历史图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