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拳拳之心 献真知灼见 市政协委员提案“剧透” 今年都在关注啥?

  岁末年初,盛会如约。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心向对德阳未来发展的美好期盼,市政协委员们喜赴盛会。1月1日下午,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开幕前夕,大会陆续收到了市政协委员们提交的提案。今年,市政协委员们都关注哪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壮大清洁能源装备产业

  2022年8月,2022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德阳开幕,有效扩大了德阳知名度,让海内外清洁能源装备行业认识德阳、了解德阳。

  市政协委员杨正锋在提案《关于培育德阳清洁能源制造产业集群配套企业的建议》中指出,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宏华石油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装制造企业大型设备企业装配部门都在德阳,但是配套企业遍布全国各地,造成在德阳的装配周期很长。因此,他建议让二重、东电、东汽、东锅等大型企业的配套厂家能聚集在德阳及周边区域,形成规模效应。一是建立产业孵化园承接东电等大型企业核心制造后转移出来的制造需求;二是建立本地企业与德阳高校、技校的委托培养学生体系;三是建立特殊人才共享平台;四是建立提前离岗、退休的特殊人员共享平台;五是鼓励在外地的配套企业在德阳本地建立生产基地。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近年来,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已成为德阳“重返前三”的重要抓手。

  农工党德阳市委提交了集体提案《推进工业互联网增能扩效,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指出,目前,德阳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初步形成,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5G 应用场景快速建设,德阳工业互联网实现了从无到有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还存在平台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供应端方案亟待提高、企业观望情绪亟待改善、数据安全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提案建议,要坚持目标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强政策支持,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平台建设,突破核心问题;强化融合创新,抓住关键节点;强化示范带动,打造产业生态;提高安全认识,实现持续发展。

  紧盯“双减”献良策

  自从“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和负担。

  市政协委员夏俊明提出建议,应督促各学校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管理制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同时立足本地区实际和特色建设,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如鼓励各中小学校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对德阳市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风光进行走访,让学生们更多了解德阳市风土人情,增强家乡认同感。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

  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文旅争先战略,这为德阳做好新时代文旅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德阳旅游产业存在景区景点旅游资源整合优势相对较弱、产业布局不集中、核心区产业结构单一以及景区特色优势不明显、品牌效益不显著、文化IP不鲜明等问题。”市政协委员黄锐建议,由相关部门和专家成员共同参与,深度调研、诊断、总结和分析各景区景点现状,并提出可行性落地实施建议方案;充分结合各景区景点实际情况,多方面实现整合和联动,予以项目实施的相关保障和提档升级的必要条件;积极发挥体制和机制优势,打造覆盖全市的“策、规、投、建、营”的文旅产业体系;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用人机制。

  加速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怎么干?不少市政协委员带来了金点子。

  “要振兴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市政协委员张亮建议,要指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对生产规模进行再扩大再生产以追求适度规模经营;整合我市本地农业技术资源,搜罗“土专家”和“田秀才”建立农业专家库,为村级集体经济提供经营管理指导和专业技术支持;积极创建农业科创基地、中试熟化试验基地等,敢于大胆试用最新农业科学技术,增强集体经济实际收益,扩大富民强村带动范围。

  民建德阳市委在集体提案《关于推动产村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中建议,要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政策支持,坚持项目统筹;强化组织支撑,坚持人才培育;强化产村优势,坚持重点突破,补齐我市产村融合发展短板,丰富全市产村融合发展模式,巩固提升三产带动型、补强完善一产支撑型、积极探索二产服务型,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积极开展新一轮产村融合示范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曾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