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高莱斯:中小城市传统制造业如何改写命运?

  

  改革开放初期,众多中小城市以“传统加工制造业”闯出了一片天地——义乌的零碎、海宁的皮革、象山的服装、温州的鞋、许昌的假发、白沟的包……然而,这类产业往往门槛很低,人人可入、科技含量低、位处价值链末端、劳动力密集。

  传统制造业存在“价值隔离”,很难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升级到价值链的前端,只能守着制造末端吃饭。那么,中小城市传统制造业是不是就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听天由命定生死?

  当然不是!传统制造业虽然命途艰险,少受眷顾,但其生死存亡最终还是取决于产业自身是否能真正扼住命运的咽喉,从而扭转劣势,以小搏大。

  在这之中,靠“窝棚眼镜厂”起家的丹阳,神奇地挺过了洋货冲击和次品风波,在中美贸易摩擦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世界眼镜之都”的旺盛生命力。那么,丹阳是怎么做到的呢?

  比起周边的南京、苏州,丹阳只是个普通身家的小城市,既非原材料产地,制造业基础也只是平平。而丹阳眼镜产业之所以能够逆天改命,关键在于抓住了传统制造产业的三个痛点:

  1.技术为本,自主升级

  从六七十年代的“窝棚眼镜厂”到八十年代迅速建成的第一至第八眼镜厂,丹阳眼镜产业规模越来越大,钱越赚越多。但归根结底都是普通玻璃镜片为主,技术和产品非常随大流。如果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仅靠便宜量大,丹阳恐怕早就消失在眼镜产业版图上了。

  丹阳并没有靠“便宜稳赢”的山寨路线,而是逆流向上,通过多层面的技术升级,精益求精,产业水平的持续提升,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1)通过技术革新升级产品

  1992年,赴德国参加国际眼镜展的丹阳眼镜人,看到了树脂镜片的巨大潜力,决心率先在国内搞树脂镜片。由“窝棚眼镜厂”里出身的资深镜片技术工人许生炎带领五六个人,组成光学薄膜技术研发小组,专攻树脂镜片光学薄膜技术。

  

  图片来源:全景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树脂镜片加膜加硬技术在丹阳投产,并逐渐在全国实现了全品化覆盖。这项技术的自主突破和成功产业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此奠定了丹阳在“眼镜江湖”上的领袖地位。

  2)通过技术教育培养匠人

  眼镜是一个很难完全机械化作业的产业,为了保持眼镜产业的生命力,丹阳在近40年“工厂即学堂”的野路子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后,开始探索现代化、专业化的产业技术教育升级。

  2011年,由丹阳政府、丹阳眼镜行业龙头企业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在丹阳师范学校专门开设眼视光专业。现代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教育,为丹阳眼镜产业持续升级培养出核心的技术人才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品创新,技术教育助力人才升级,帮助丹阳逆转了“穷命”,避免丹阳眼镜产业走入“低价竞争”的绝境。

  2.严格监管,强化自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丹阳,刚凭树脂镜片蹿红,就在大量眼镜企业为降成本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横行的尴尬中遭遇低谷。时值打假风潮席卷全国,丹阳正中枪口。痛定思痛之下,为扭转自身命运,丹阳眼镜企业与政府合作,构建质检平台和行业协会两大市场管理媒介,分三步走,严格监督,强化自律。

  1)政府出手,铁腕控质量,挽回声誉

  1995年底,丹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设立了专门的眼镜检验室,从生产源头和市场流通两个环节共同发力,标本兼治——既强化市场质检,降低次品在市场流通的可能性;又通过监督生产企业提升自检意识和水平,从根本上提升产品质量合格率。

  经过三年努力,1998年,丹阳眼镜市场完成整治,并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经过央视的正面报道,产业声誉得以恢复。2006年,丹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获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授权,升级为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检测机构权威性的升级,意味着对丹阳眼镜市场的质量监管更加强势。对于如今在经济低潮期留住消费者的信任极为重要。

  2)企业自救,密针织经纬,引导秩序

  1999年,丹阳眼镜商会成立,以沟通协调为主,做政府需要做,但因对行业不了解需要商会配合去做的;做行业需要做,但是必须有组织协调起来才能做的;做企业需要做,但单个企业想做做不了的。

  从最初的几十家成员单位发展到如今的200余家会员企业,丹阳眼镜商会已经几乎覆盖了丹阳眼镜行业的骨干力量,与政府一起,成为抑制无序竞争、协调地区产业秩序的“第三只手”。

  2014年,在丹阳眼镜商会的全力攻坚之下,“丹阳眼镜”经过长达7年的申请,终于获批集体商标,为此后企业自发打假提供了依据。

  3)制定标准,反向督促产业自我约束

  2017年,在丹阳商会的大力推动下,丹阳眼镜行业的第一个团体标准——《近视太阳镜》团体标准发布。2018年,丹阳商会联合旗下企业作为“国家第二批团体标准试点”,开始“非球面镜片团体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2019年3月,丹阳成为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眼镜验配服务分技术委员会所在地,以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主体,承担眼镜验配服务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随着“丹阳标准”的不断深入推进,产业秩序的自我约束也变得有标准、有动力。

  3.提升形象,吸纳新人

  为了延长眼镜产业寿命,丹阳着力提升自身产业形象,吸引年轻人投入传统产业,通过时尚化升级,强化产业自豪感和市场认可度,维持产业活力。

  1)发展时尚旅游,提升产业形象

  首先,打造眼镜特色游及配套中心——周边城市消费者可利用周末时间,乘高铁到丹阳,在心仪的眼镜店里配镜片,利用剩余的时间在城市其他地方逛一逛。如今,丹阳“配镜游”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其次,为了强化核心磁极的吸引力,2016年丹阳在国际眼镜城内用1800㎡的空间,打造了中国首个眼镜主题博物馆。通过科技化的媒体互动体验和近300件文物级眼镜相关展品,以趣味化的方式,让游客了解丹阳产业的前世今生。

  除此之外,丹阳还把眼镜打造成为“旅游纪念品”。2016年,丹阳眼镜入选“江苏旅游必购商品”,2018年入选江苏“百佳”特色旅游商品。这种旅游化的产品推广,极大地拓展了丹阳眼镜产业的影响力。

  2)发力时尚营销,吸引新鲜血液

  传统制造业本身对年轻一代吸引力有限,但是传统制造产业与新领域、新趋势的结合,往往能够吸引年轻人大展拳脚。在丹阳,怎么做眼镜可能由资深的技术工人说了算;但在互联网时代,怎么卖眼镜,已经由“镜二代”掌握了话语权。

  例如,美乐集团80后董事长王翔宇和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妹妹王盼盼,凭借对新消费人群和趋势的把握,将继承家业变成了“创业”。在兄妹二人主持下,美乐集团视悦光学进驻C2M柔性制造电商平台——必要商城,开启了企业直接对接终端消费者的新模式。

  网络化的营销反向影响了美乐的生产模式,在传统的大批量生产之外,开始“一单一品”的定制化模式。从之前一味追求国际大牌感的产品路线,转向针对中国消费者面部特征和佩戴偏好的产品研发。模式的转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动力。

  “天命不眷路难行,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有像丹阳这样勇于修正自我,抗争到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逐浪前行!

  版权声明

  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