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T文化之旅 | 商丘古城:一城阅尽五千年(下)

  一座最中国的古城

  

  “要想了解古代中国城池的模样,商丘古城就是最理想的‘天然博物馆’,”古建筑专家的评价,当然增添了我们对古城之行的期待。读几页史书就不难知道,商丘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仍,而且多发水患,经常受黄河改道的侵扰。历经沧桑之后,这座“最理想的古城”究竟会有怎样的风貌?这是我们此行最想了解的事。

  

  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古城恢弘的格局。我们从正南的拱阳门登上城楼,这里有俯瞰全城的好风景。向城外瞭望,周围水域之开阔让我们不由惊叹:近万亩的圆形“城湖”将四方的古城环围于中,造型恰似一枚古代的铜钱。

  

  朋友向我们介绍说:商丘在历史上多次遭受重大水患,商周乃至宋元的古城都早已被泥沙掩埋,成为地下的遗迹。如今我们看到的商丘古城是明代在更古老的城池遗址上兴建的,所以有“城摞城”的美誉。

  

  我们从城楼上仔细打量这座古城:全城外圆内方,内城城墙耸立,建筑壮观而富于韵味。从城楼陈设的沙盘模型看,古城南北的拱阳门、拱辰门遥遥相对,而东西的宾阳门和垤泽门则分主火、水,所以要根据风水理论的讲究略微错开。城内共有93条街道,形成了“棋盘样”的严谨布局。建筑史专著中原本生硬费解的术语“八卦城”、“城摞城”、“水上城”仿佛活灵活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与“城墙”、“城湖”、“城郭”的三位一体结构,共同形成了这座中国古代建城艺术的典范之作。在目前国内保存至今的古城中,规模如此宏大、格局如此规整、形态如此精巧的,商丘可谓独一无二。

  

  朋友告诉我们,古城地势呈“龟背式”,四面低、中间高,排水设计特别巧妙;哪怕是暴雨滂沱,城内也不会有什么积水。据说1931年的黄河洪水尤其猖獗,水位紧逼古城,高到了可以让人在城墙上洗脚,但受古城庇佑,内城的建筑仍然未受水患侵蚀。古城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无疑可归功于当年建城者的匠心。

  我们漫步在古城之中,不时会注目于院落的气度庄严、建筑的古朴典雅,而每到一处古建筑,同行的当地朋友对此地曾发生的故事都能娓娓道来。商丘归德府文庙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进门后有半圆形的泮池——朋友向我们解释说,在古代,官员和有功名的人方能从上面的“泮桥”走过,而没有功名的凡俗百姓则只能从两边绕行。走到东侧,朋友特地指点我们看一棵大树:“这棵皂角树的年代比文庙还早三百年,赵匡胤在宋州任归德军节度使时,曾在树上拴过马。相传树皮被马啃过后,被啃的一边不再生长,皂角树就这样又长了一千年,变成了空心树。”

  

  文庙建筑宏伟质朴,其中祭拜孔子的大成殿在左,讲学应试的明伦堂在右,这个格局在全国也属独一无二。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重臣宋纁、沈鲤都出自归德,朝中乃有“小小归德四尚书”的美谈。想到这些名臣都曾在明伦堂参加府试,我们不禁感叹这里确实是文运昌盛的所在。

  连通往昔、今日与未来的图景

  

  一部中国史中的每个朝代都在商丘留下了鲜明的痕迹。但这又远不是一座留在往昔、静态停滞的历史博物馆。在寻访古迹时,我们总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鲜活气息和勃勃生机。

  

  在张巡祠、应天书院这些垂名青史的古迹之外,对于雅好文艺的游客,才子侯方域的故居“壮悔堂”是不可错过的去处。侯方域是明末户部尚书侯恂之子,早擅文名。他在赴南京应试时遇到了歌伎李香君,两人聚散悲欢的经历成为后世名剧《桃花扇》的故事原型。按照商丘当地传说,李香君嫁入侯家后,因出身卑贱不为家人所容,所以不久忧愤而死。侯方域后来深叹平生行事可悔者多,所以建“壮悔堂”,著《壮悔堂文集》,在37岁的壮年就郁郁而终。

  

  我们见到的壮悔堂,是一座“明三暗五、前出后包”的两层别致建筑,其中楼柱与门窗的雕饰细腻精妙,是难得的木雕精品。壮悔堂西侧有“翡翠楼”,据说就是李香君住过的地方,其中陈设雅洁,仅仅是朴素的几案、字画,便传达出传说的温婉凄恻。

  

  商丘是商贸之城。明清时归德府的商业尤其兴隆,居民中多有高官富商,曾有“七大家八大户”的说法。古城内至今仍完整保留有五十多处旧式四合院,其中不少已经辟为供公众参观的景点,让我们也可以一窥古人日常生活起居的模样。

  

  古城中的“陈家大院”就是这样一处院落。陈家本是江苏宜兴人,清初来到商丘,与侯方域家结为姻亲,子孙也多为官宦,成为商丘“七大户”之首;经过历世扩建,陈家大院在全盛时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房屋上百间。随着陈家在近代逐步败落,原先的大院被不同的机构和住户分割占据;2014年来,商丘市依照原样对其实施修复,让这处民居建筑的典范重现出原有的风貌。

  我们走入院内,所见处处是青砖灰瓦的回廊连院,展现着中原地区四合院幽深静邃的独有风格。在宽阔的院落中,规划者特意用玻璃屋顶覆盖,保留了一间房屋未修复的样子,原有的木质梁架和斑驳的砖墙历历在目,可谓是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古建筑结构现场课。

  

  我们从古城的介绍信息中得知,陈家大院的修复只是古城全面保护性修复和展示工程的一部分:城湖的清淤、古城墙的加固、历史街区的修复以及重点文保建筑的抢救维修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规划和进行中。

  

  更可喜的是,在国务院制定的“十三五”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商丘位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310与105国道、连霍与济广高速在商丘交会,构成了黄金“十字架”交通网络;已通车的郑徐高铁、已开工或即将开工的商合杭高铁、京九高铁(商丘—雄安—北京段)及商丘机场等项目,将让商丘向越来越多的游客展示华夏文明的全景风貌。高水平的古城修复、高定位的交通升级,正在令商丘古城这颗稀世钻石拂去尘埃、绽放异彩,向世人呈现出一幅连通往昔、今日与未来的瑰丽画卷。

  

  古城导览

  1、南城门

  古城正南,由此登城楼可饱览古城全景,并可从沙盘图一观古城的整体构造。

  2、八关斋

  古城南门外,是藏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真迹石碑的碑亭。

  3、张巡祠

  古城南门外,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保卫睢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的祠堂。

  4、应天书院

  古城南门外,是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州县置学之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在此学习。

  5、归德府文庙

  商丘古城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文庙的学堂建在大殿右侧,在全国独一无二。

  6、壮悔堂

  商丘古城内东北,是明末才子、名剧《桃花扇》主人公侯方域的故居。

  7、穆氏四合院

  商丘古城内东南,是保存较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群之一。

  8、商丘市博物馆

  古城西南1.5公里,馆藏文物两万余件,多有考古发现和民间征集而来的珍品。

  更多的古城风貌,

  等你去发现。

  本文选自《中国国家旅游》2019年1月刊

  图片支持 | 商丘市旅游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