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文旅 融合发展 奋力谱写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晋中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一谷驱动、两区牵引、两翼腾飞、一力保障“1221”战略,东山5县、平川6县(区、市)犹如晋中发展之“两翼”。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布局要紧紧围绕“两翼”格局,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各尽所长,将文化旅游元素融入城镇发展大局。东山要做足“山”文章,以开发百里太行画廊为主轴,打造高品质太行游、红色游、乡村游,建设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平川要做强“院”文化,突出“五古六新”(古院、古村、古镇、古堡、古城等“五古”资源,体验、休闲、康养、度假、观光、运动等“六新”业态),建设黄河流域文化体验目的地,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两极提升、三圈互动、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

  培育特色品牌

  晋商文化国际品牌。要站在“一带一路”的高度,研究挖掘晋商文化国际品牌,重点打造“一城一院一古镇”(平遥古城、乔家大院、静升古镇),通过高等级旅游景区向全世界展示晋商文化。红色太行国家品牌。要立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重点发展“一山一水一支歌”(太行山、云簇湖、左权民歌汇),通过培育太行山国家山地汽车公园项目,塑造红色太行文旅品牌。都市休闲山西品牌。晋中旅游要争当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排头兵,重点培育“一谷一带一高地”(山西农谷、乡村度假带、服务新高地),为太原市民建设“后花园”。

  加强宣传营销

  推出十一大主题产品:一是以晋商精神和万里茶道为主题的“晋中晋商历史文化游”;二是以昔阳、和顺、左权地貌地质构造运动史为主题的“晋中嶂石岩地貌科普游”;三是以和顺背窑湾、太谷白燕、灵石旌介等180余处旧新石器文化遗址等中华文明演进史为主题的“晋中先秦历史文化游”;四是以潇河两岸孕育的晋地文明和黄河水系变迁史为主题的“晋中千年潇河文明游”;五是以左权黄泽关、和顺走马槽、昔阳白皮关等78处明代内长城遗址为主题的“晋中长城遗址探秘游”;六是以“魏绛和戎”民族融合史为主题的“晋中华夏民族融合游”;七是以古院、古村、古镇、古堡、古城为主题的“晋中古建筑艺术游”;八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技艺、民俗节事活动等活态资源为主题的“晋中乡村记忆体验游”;九是以杜润生旧居、二月河故居等名人故居为代表的“晋中名人故居怀思游”;十是以左权麻田、和顺石拐、昔阳大寨、寿阳尹灵芝烈士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为代表的“晋中红色教育研学游”;十一是以“一县一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为代表的“晋中清风之旅精品游”。

  实施提质行动

  A级景区倍增行动。力争到“十四五”末,静升古镇王家大院创建5A级景区,A级以上景区较2020年增加一倍,达到80家以上,形成省域文化旅游业发展最强核心竞争力。

  旅游要素增效行动。力争到2025年,形成以30家星级酒店、100家特色民宿为引领,各类型旅游饭店多元发展的特色旅游酒店集群;4A级景区连接公路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3A级以上景区开通旅游公交;培育推出100个“晋中优品”特色购物店,20家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龙头企业。

  乡村旅游振兴行动。培育文物古建、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名人故里、民宿体验、特产小吃、观光休闲、生态康养、民俗风情、研学旅行等10大主题产品业态,打造100个旅游乡村,塑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休闲度假庄园,促进农旅融合。

  红色旅游提升行动。努力争创省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品牌和省、市红色培训基地。以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左权将军殉难处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示范,引入与场馆陈列展览相适配的VR、AR等现代化展陈技术和装备,为游客提供多样化、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

  研学旅游普及行动。依托晋商文化和太行山水资源、红色遗产遗迹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评选一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康养旅游提档行动。因地制宜布局榆次小西沟、太谷孟母健康养生城等康养小镇,做强做优榆次乌金山、左权龙泉、灵石石膏山等森林氧吧旅游产品,太谷广誉远国药、平遥中医药健康养生街等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云簇湖、李宁滑雪场等体育运动旅游产品,加快构建旅居、养生、医疗、体育等多样化康养产品体系。

  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培育区域性旗舰企业和行业劲旅,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联合采购、共同配送、平台集聚、设立联盟等方式,实现协同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的文旅创客空间、创意工坊、文化工场等孵化基地和“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

  交旅融合升级行动。加快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的公路建设,构建主线贯通、支线串点、连接线成网、覆盖全市的旅游公路网络。加快改善乡村旅游点、传统古村落、农家乐等的交通条件,积极拓展“运游一体”服务,加大交通运输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力度,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