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大黄山”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当前,黄山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大黄山”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参与省“大黄山”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的编制,加快“大黄山”文旅资源、文旅品牌、基础设施发展现状等摸底调查,谋划“一核一极两轴五区”的旅游发展格局。

  目前,大黄山”文旅资源摸底、总体方案制订、平台公司筹建、行业协会组建、宣传推介招商等重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黄山是安徽省唯一拥有文化自然“双世遗”、历史文化“双名城”城市。文化是黄山最大的底气所在。

  在黄山风景区,雲亼精品山宿、排云型旅等独具黄山气韵的个性化民宿酒店深受市场好评,云SPA、云咖啡、猴轻松等爆款产品深受游客喜爱。黄山风景区以打造“名录遗产地典范、旅游目的地标杆”为目标,不断推动山、水、村、窟、镇、茶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旅游质量显著提升。

  黄山市各区县则积极探索徽州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依托当地特有的资源禀赋,让“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成为黄山独特IP,走出“黄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如歙县深渡镇依托新安江等山水资源及阳产土楼等历史人文遗存,将颇具名气的“三潭枇杷”与镇域文旅发展体系结合,融入“旅游5G”机制(旅游+精致农业、特色民宿、特色小吃、活动赛事、康养研学),实现“金字招牌”生态产品更能多元的价值转化。

  黄山市徽州区坚持“一村一品”,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徽州样板”。该区依托“村落徽州”保护与利用项目计划对徽州区临河村、坑上村、蜀源村等9个村落进行村容村貌整治,计划流转土地10625亩、盘活闲置用房209户,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具有徽州特色的民宿等。

  黄山市现有各类民宿2450余家,遍及全市七成以上行政村,年接待超23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20亿以上,带动农民就近就业10万人。黄山也跻身全国首批9个“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

  绿色是黄山最大的底色,生态是黄山最大的优势。黄山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

  黄山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十年达到二级标准、近四年连续排名全国前五,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入选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新安江黄山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在全国13个流域、18个省份推开,“新安江模式”综合效益成效凸显。

  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黄山市积极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黄山市累计关停污染企业220多家,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拒绝污染项目190多个,全市GDP较2012年增长了1.25倍,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5.6%。

  截至前三季度,黄山市累计建成养生小镇2个、健康养生集聚区3处、特色中医药旅游乡村3个,省级研学基地4个。黄山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七成以上村庄参与旅游服务,10多万农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人均年收入超万元,好山好水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聚宝盆”。

  黄山市还在全省率先推出首个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性标准—《黄山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对2020年GEP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黄山市GEP达到了GDP的5倍左右。

  据悉,下一步黄山将继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带动,努力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施景区提档升级工程,推进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提升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齐云山、牯牛降等经典景区品质。加快新安江山水画廊5A级景区创建、东黄山国际小镇等项目建设运营,推进黟县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大黄山”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记者汪应智)

  【来源:中安在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举报/反馈